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微妙而简单的。人脉不好就是你没有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这两种关系。
理解了这两种关系,就会有更好的交往,会有越来越多的贵人。是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在官场,吃了不少苦头。只有在47岁的时候,他才意识到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是非常宝贵的。
下面,我们就通过曾国藩改变人际关系的案例来详细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两种关系。
曾国藩40岁以后,有两个重大转折,一是成为湖南应永的大臣,二是被朝廷剥夺军权,归山掌管军权。
曾国藩的两次转折与他的人际交往有很大关系。
咸丰三年,43岁的曾国藩被登记为母亲丁酉,天下大变。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开始大规模北上,直接威胁到朝廷的安全。在朝廷绿营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咸丰帝下令在册的大臣或丁酉在各地担任团练大臣,组织民间武装抵抗太平军。
曾国藩作为朝廷的一名在册官员,被任命为湖南应永公使。这是曾国藩40岁后的第一个转折点。
当时的曾国藩,虽然没有出征的经验,但已经在朝廷做官了。而且他还当过兵部侍郎,对自己很有信心。
从朝廷的任命来看,曾国藩的主要职责是“助”,即协助湖南巡抚处理团练事务。但曾国藩认为,要想打败太平军,必须发展成大规模的生力军。因此,他拒绝任何湖南官员干预他的团练事务。
曾国藩霸道的作风,几乎得罪了整个湖南官场。在长沙被同僚排挤后,他不得不去衡阳练兵,最终成为一支一万七千人的队伍,这也使他成为湘军的统帅。
曾国藩的第二次转折是在他47岁的时候。
当时在江西与太平军作战的曾国藩也被江西官场排挤。由于曾国藩不愿向江西巡抚陈俯首称臣,也不希望他插手湘军的任何事务,当地的最高官员非常不满,拒绝给予湘军军饷的支持。
这段时间是曾国藩一生中最难熬的一天。因为朝廷不信任他,他没有地方实权,被地方官欺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曾国藩在父亲病逝时毅然弃军江西,带着弟弟们回家为父守丧。朝廷几次勒令曾国藩出山未果后,咸丰帝一气之下,干脆让他在家服丧,并剥夺了他的兵权。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太平军北上,朝廷不得不命令曾国藩再次出山,带领湘军抵抗太平军。
经历了官场中人情的变化,曾国藩意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如果他想在官场立足并有所作为,他必须改善他的人际关系。
从曾国藩的《庄子》等古籍,以及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他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两种关系,即虚与实的关系。
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这两种关系后,曾国藩的人脉越来越好,贵人越来越多,最终使他权力遍及天下。
曾国藩的方法很简单。
虚的,也就是一些表面的接触。曾国藩第二次出山时,很客气地给各省督抚和手下将领写信,说了许多客套话,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等等。
其实这些举动都很假,但却让人觉得很舒服,甚至让他手下的将领们“翘首以盼”等待曾国藩归来。
现实,不只是在口头上,是在行动上。为了让人们看到他们的诚意,曾国藩到长沙后,逐一拜访各级衙门,与各级官员座谈,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那时候曾国藩甚至去拜访长沙县政府这样的小衙门,和知县打成一片。曾国藩是二品官,而知县只是个七品官,自然受宠若惊,对曾国藩另眼相看。
此后,曾国藩发现自己的人脉越来越好,帮助他的贵人也越来越多。无论筹集多少资金,部署多少兵力,都是极其顺利的。正是这两句话,使曾国藩得以在官场上纵横驰骋,最终击败太平天国起义,取得封侯拜相的地位。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