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肖振铎
塑料职场友谊
文/绿丝
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11月8日第1019期。
国外有人创造了一幅画面:在一片浩瀚的海洋中间,有无数西装革履或职业正装的男男女女,只有一小块只能容纳他们的土地,彼此并不相连。打个比喻,职场人际关系,也就是梭罗所说的“廉价社会交往”,表面上紧密结合,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职场友谊是人际关系中最复杂最神秘的一种形式。我们无法回避,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朋友。在这种充分竞争和开放的环境中建立友谊就像用纸牌搭房子一样。然而,正如斯坦福大学教授珍妮·奥德尔(Jenny odell)在《无为而治》中所说,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崇尚沟通和持续接触的文化中。不合群的人会被认为是失败者、极客或者情商低。于是,像“塑料花,特别假,但永不褪色”这样的塑料友谊,就成了对彼此差异的现实包容。
如今,职场学习是一个突出的课题。在书店显眼的地方,总有一大摞各种职场生存法则的通俗书籍。有了无数成功或失败的例子,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教会人们如何在职场社交模式下,把维持塑料友谊作为最低消费。在网络各种短视频中,主播们也用深邃的智慧读出了谚语和俏皮话,倡导你不必道德完美,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职场人。
但是,太容易认为用同一个剧本就能把大家都引入戏了。不同的人加入职场,就像飞行棋扔骰子一样。他们被扔进一个不受自己控制的棋盘里。无论我怎么努力,总会遇到一些缺乏同理心的反面角色。北宋时,刘攽拿初入职场的同事蔡确开玩笑,当着众人的面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颠倒蛤”。蔡是福建人,在福建蛤蜊被称为“贝壳菜”,这反过来意味着谐音蔡发音。蔡心里真的恨透了,但作为晚辈,他不敢大声反抗。直到很多年后他当上了宰相,才报复了对方。
有心理学家发现,华尔街的金融大佬在心理变态指数上得分很高,而情商却低于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很多有阴暗心理的人更容易在职场中身居高位。清朝末年,袁世凯和张謇在著名的淮军吴长庆手下服役。张謇比袁世凯大6岁,也是状元。袁世凯一直自称学生,尊张謇为师。后来袁做了山东巡抚,改名张謇先生,自称后学。后来做了直隶总督,开始称张謇为好友,自称愚兄。
张謇受不了这种塑料友谊,写了一封信嘲讽袁世凯。每次升职,我的地位都下降了。如果你以后升到了另一个层次,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我——对于那些在职场上精于战术的人来说,维持可塑的友谊并不容易,因为你的存在只是别人用来达到目的的垫脚石。
梭罗很早就提出,当人们生活得过于拥堵时,就无法理解彼此的价值。塑料友谊可能是现代人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不得不承受的代价,因为没有人能承受太多的真实。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