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看了一个老板写的文章,说他的实习生拒绝给自己送外卖。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一些大学生或职场新人回应“现在的老板太剥削人”或“在大公司实习真的没意义”,而一些和实习生一起工作的老板反应完全不同,他们觉得90后太嚣张”。
由于个人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教育背景等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在感知信息时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选择性地关注我们关心的信息,自动忽略其他相反的信息。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选择性知觉”。
我们不会在乎真相是什么。比如这个实习生可能是行政部的,他原来的工作就包括这一块。比如这个老板其实是帮实习生送外卖的,老板让实习生送外卖时的语气很重要。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只关心我们想看到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选择性感知而没有自己的判断。以自我为中心是大多数人都会陷入的误区,也是辩手用来迷惑对手和观众的常用手法。作为迷茫的一群,我们要做什么?通过这些话,我们可以理解背后的思维模式。在这些思维方式中,哪种方式能让我们做出清晰的判断,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找出要讨论的对象
这对应打破第一个误区:自我中心。我们应该关注信息在讨论什么,而不是被自己的感觉所左右。如果你搞不清楚别人在讨论什么,那还有什么好批判的?
找到讨论的对象,包括三个要点:
1)这个讨论是关于什么的?
2)对方希望我相信的,
3)对方如何证明ta是对的?
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论证的三个要素:题目、结论、理由。
比如“实习生该不该帮老板送外卖?”这句话就是题目,圈定了讨论的范围;然后我们需要搞清楚作者的结论是什么,我们是否应该帮忙带外卖,然后这个结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比如员工应该听老板的。找到这三个要素是我们开始独立思考的第一步。
举个例子,
你在看一个辩论赛,题目是“年轻人该不该加班?”赞成辩手列举了一大堆无聊的数据来证明年轻人应该加班,而反对辩手则从讲一个“年轻人加班猝死”的故事开始。
当观众最终投票时,对方辩手获胜。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正确答案:A
分析
这个例子反映了一个常见的思维误区:以自我为中心。反方利用故事唤起观众对加班死亡的年轻人的同情,让观众选择性感知“关注反方的论据,忽略反方的信息”。故事可以打动人,但只有一个案例不具有代表性,不能说比数据更可靠。想想你有没有因为情绪影响而做出过这样的决定。欢迎分享你的观点。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