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什么是青海苜蓿

网友 2023-09-09 03:40 · 头闻号教育培训

最佳答案:

青海苜蓿(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 Širj.)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20厘米。茎微被柔毛,纤细,具棱,多分枝。羽状三出复叶;托叶戟形,先端尖三角形,具尖齿,脉纹清晰;叶柄细,小叶片阔卵形至圆形,纸质,基部圆钝,边缘具不整齐尖齿,上面近无毛,下面微被毛,侧脉稍隆起;顶生小叶较大,小叶柄侧生小叶柄甚短。花序伞形,具花,疏松;总花梗比叶稍长,腋生;苞片刺毛状,甚小,长约1毫米;花梗纤细,被毛;萼钟形,被柔毛,萼齿三角形,锥尖,旗瓣倒卵状椭圆形,与翼瓣近等长,龙骨瓣长圆形,具长瓣柄,子房线形,无毛,花柱短,上指,荚果长圆状半圆形,扁平,种子阔卵形,棕色,光滑,种脐位于一端;胚根发达。6-8月开花,7-9月结果。

详情介绍

青海苜蓿(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 Širj.)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20厘米。茎微被柔毛,纤细,具棱,多分枝。羽状三出复叶;托叶戟形,先端尖三角形,具尖齿,脉纹清晰;叶柄细,小叶片阔卵形至圆形,纸质,基部圆钝,边缘具不整齐尖齿,上面近无毛,下面微被毛,侧脉稍隆起;顶生小叶较大,小叶柄侧生小叶柄甚短。花序伞形,具花,疏松;总花梗比叶稍长,腋生;苞片刺毛状,甚小,长约1毫米;花梗纤细,被毛;萼钟形,被柔毛,萼齿三角形,锥尖,旗瓣倒卵状椭圆形,与翼瓣近等长,龙骨瓣长圆形,具长瓣柄,子房线形,无毛,花柱短,上指,荚果长圆状半圆形,扁平,种子阔卵形,棕色,光滑,种脐位于一端;胚根发达。6-8月开花,7-9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生长在海拔2500-4000米的高原坡地、谷地和草原上。

青海苜蓿茎叶柔软,适口性好,为各种牲畜所喜食。在草群中它是优先被采食的对象。营养价值高,其粗蛋白质含量高于紫花苜蓿耐牧性强,在过牧条件下其残留良好。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中文名
青海苜蓿
拉丁学名
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 Širj.
别名
矩镰果苜蓿、藏青胡卢巴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木兰纲
豆目
豆科
苜蓿属
青海苜蓿
命名者及年代
Sirj.,1928

青海苜蓿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8-20厘米。茎平卧或上升,微被柔毛,纤细,具棱,多分枝。羽状三出复叶;托叶戟形,长4-7(-10)毫米,先端尖三角形,具尖齿,脉纹清晰;叶柄细,长4-12毫米;小叶阔卵形至圆形,长6-18毫米,宽6-12毫米,纸质,先端截平或微凹,基部圆钝,边缘具不整齐尖齿,有时甚钝或不明显,上面近无毛,下面微被毛,侧脉6-10对,稍隆起;顶生小叶较大,小叶柄长2-5毫米,侧生小叶柄甚短。

花序伞形,具花4-5朵,疏松;总花梗比叶稍长,腋生;苞片刺毛状,甚小,长约1毫米;花长7-9(-10)毫米;花梗纤细,长2-5(-7)毫米,被毛;萼钟形,长3-4毫米,宽约2.5毫米,被柔毛,萼齿三角形,锥尖,与萼筒近等长;花冠橙黄色,中央带紫红色晕纹,旗瓣倒卵状椭圆形,先端微凹,与翼瓣近等长,龙骨瓣长圆形,具长瓣柄,明显比旗瓣和翼瓣短;子房线形,无毛,花柱短,上指,胚珠7-9(-13)粒。荚果长圆状半圆形,扁平,长10-15(-18)毫米,宽4-6毫米,缝线清晰,脉纹横向,先端具短尖喙,喙偏于腹缝一边,熟后变黑色;有种子5-7粒。种子阔卵形,长2.5毫米,宽1.5毫米,棕色,光滑,种脐位于一端;胚根发达。花期6-8月,果期7-9月。

青海苜蓿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生长在海拔2500-4000米的高原坡地、谷地和草原上。

青海苜蓿生长习性

    物候性:青海苜蓿返青在4月5日,需≥10℃积温约130℃;现蕾期约在7月1日,从返青到现蕾约需83天,需≥10℃积温1743.2℃;开花期在7月底,从返青到开花需107天,需≥10℃积温3049.5℃;成熟期在9月中下旬,生育天数约167天,需≥10℃积温3520.8℃。

    生长速度:播种当年青海苜蓿生长较缓慢,特别是苗期,7月下旬出苗到8月20日株高仅7.6厘米,8月由于温度升高和降雨量增多,生长速度加快,到9月30日株高达20.3厘米。第二年青海苜蓿生长速度和生长量明显高于播种当年,但4月上旬返青到5月30日生长较慢,株高从8.3厘米升高到21.7厘米,日增高仅0.4厘米,此间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进入6、7月,由于降雨量增多和气温升高,生长加快,7月15日株高达65.6厘米,日增高达1.45厘米,达到日生长速度最快的阶段。

    草层结构:青海苜蓿成熟植株茎、叶、花、荚果分别占总生物量的51.07%、39.19%、5.98%和3.760%,其中茎叶比为1:0.77。从各层次看,0-30厘米、30-80厘米和80-100厘米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7.92%、57.14%和4.94%;茎主要集中在0-30厘米和30-80厘米,分别占总茎量的43.08%和52.17%;粗枝、中枝和细枝分别占总茎的51.08%、25.75%和23.17%;叶集中在30-80厘米,占总叶量的57.41%,而0-30厘米仅占37.20%;花集中在30-80厘米,占总花量的80.06%,其余两层分别占10.54%和9.40%;荚果主要集中在30-80厘米。

    地上生物量:青海苜蓿播种当年不能形成较高的生物量,到9月底刈割时枝条长40.2厘米,鲜草、干草产量分别为2762.6千克/公顷和727千克/公顷,但不能形成种子。第二年生物量明显增加,到9月15日刈割时枝条长达57.8厘米,鲜草、干草产量分别为18661.8千克/公顷和4911千克/公顷,单株种子达20.41克,种子产量高达487.43千克/公顷。

青海苜蓿育植技术

播种前整地、翻耙,开沟播种,播种深度2-3厘米,播后镇压。播前15天灌水1次,并施入适量基肥(过磷酸钙),出苗后及时防除杂草,每年除草3次。

青海苜蓿主要价值

青海苜蓿茎叶柔软,适口性好,为各种牲畜所喜食。在草群中它是优先被采食的对象。营养价值高,其粗蛋白质含量高于紫花苜蓿,耐牧性强,在过牧条件下其残留良好。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