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网友发布 2023-07-18 20:50 · 头闻号农业林园

90后小伙种植苜蓿年入百万的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1%,成功是99%失败的结果。下面分享90后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95后张振华种苜蓿年入百万的创业经历:

 新农民回村创业

 张振华,19岁,出生在内蒙古农村,家族第五代的第一个读书的人、第一个大学生,现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大一。从小到大在农村长大,经常跟着母亲下地,看地上小蚂蚁看小草。幼时深刻的饥饿感曾让他下决心以后绝不当农民,要努力做一个医生、老师,安心地挣钱,拿稳定的工资,不愁吃,不愁喝。

 随着他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看的书不断丰富,慢慢开始明白面对问题不应该逃避,而应该想着如何去解决它、改变它,并让它变得更好。

 对家乡的这片热爱、眷恋让他越来越清晰要留在农村,希望能够改善农民现有的面貌,能够让他们的生活更好一点更幸福一点。

 他是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又是一个新时代的农民,还是一位想要成功的创业者!

 邓峰为他感慨?可惜北极光不投农业?

 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从内蒙古到湖北的武汉,张振华这个年轻小伙成功地将外界的资源链接到家乡的苜蓿发展上。

 父亲养牛,给了张振华发现商机的机会,而他刚创业时,也是这位伟大的父亲毅然拿出60万,买拖拉机、收割机、储存苜蓿18000来平米的房子前前后后投资了200多万。

 哥哥主要负责的种植、收割,只要是地里面的事他都管。

 张振华的辅导员,现在暂时担任团队里的策划和高校内,包括科研院所的技术联络员。

 赵建教授是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张振华的老师,在美国十几年专门科研苜蓿,提供技术支持。

 ?苜蓿?就这样跨越地域、跨域身份,把内蒙和湖北、把农民、教授、科研机构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憨厚、靠谱、踏实、有知识,19岁的张振华展示出了一个新一代农民的精神风貌。这让导师邓峰大为赞叹?这个小伙子聪明又有勇气,特别让人喜欢。可惜我们基金不投农业,否则我一定要投他?

年收入150万!还要种10000亩苜蓿

 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带领的团队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让普通农户的种地收入从过去种玉米每年收入1万元到现在种苜蓿年收入3万元以上;2014年试种1000 亩紫花苜蓿,纯利润已达150万元,2015年团队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将规模扩大到10000亩,预计纯利润达到1500万元。

 依托于学校资源,张振华团队与他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内蒙古农科院则负责提供苜蓿的种子。

 苜蓿供不应求,一个农户的订单就达1000吨,蒙牛、伊利、圣牧,还有周边一些肉牛养殖场纷纷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签订了1400万元的紫花苜蓿供销合同。

 农业发展需要新时代的农民

 张振华作为学校大一学生凤毛麟角的创业者也受益于教育部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在校大学生可以在创业期间申请休学,更弹性地完成学业。而他所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启动建设学生创业大楼,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场地。全国范围内还有省份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招募优秀大学生创业。

 传统意义上,农业是一个不那么性感的.产业。如今却越来越多的吸引了80后、90后,甚至受过高等教育人员加入进来。厦门出台规定大学生农业创业每年可获10万元奖励。

 新时代的农民的加入将给农业带来一股新鲜血液,也将会带来新气象。

 北京的沙尘暴终于有救了?

 很多人并不了解苜蓿,也不知道为什么说苜蓿能救北京的沙尘暴。下边进入科普时间。

 苜蓿的根系非常发达,因此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的良方。它也是高蛋白优质牧草,奶牛的一种饲料,在欧美发达国家种植面积非常大,来满足优质肉和奶的生产饲料需求。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奶的消费量上升,对苜蓿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我国的紫花苜蓿产业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远远落后,就拿去年美国紫花苜蓿的总产值就超过了200亿美元,而我国却不足它的1/3,而且美国1/4的紫花苜蓿都要出口到中国。2014年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美国苜蓿的第二大进口国。可想而知这个市场潜力是多么巨大。紫花苜蓿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它是政府优先支持,符合我国农业发展战略。

 种植紫花苜蓿的过程,不需要任何的农药、化肥,只需要适量的农家肥。大面积种植苜蓿将有力地改良内蒙古草原土壤,减少土地荒漠化。

 北京的沙尘暴天气也将得到改善,帝都人民有救了!

;

湖北三个80后回家养鸡的励志的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故事:冯永飞养殖兔子有绝招

 下面分享一篇农村小伙子养兔子有绝招的故事供大家阅览。

 2009年11月10日,一场大雪覆盖了山西吕梁山区的沟沟壑壑,晚上10点多,采访的记者和一个叫冯永飞的浙江商人,还在山路上冒着雪赶回临汾市区。

 记者:你今天晚上必须要赶回临汾吗?

 冯永飞:对呀,一定要赶回去了。今天晚上不赶回去明天更跑不掉了,要在这里呆一个礼拜了。

 因为在浙江那边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冯永飞怕困在山里一时间回不去,尽管山路又窄又滑、并且一边是峭壁,另一边就是悬崖,冯永飞还是决定连夜往临汾赶。

 冯永飞:今天真的很紧张,都把心都吊起来了。吓死了,我在家里的话这样下雪我也不敢开车了。

 冯永飞心急火燎想赶时间,但车却时不时的就被陷在雪里。

 就这样一路上走走停停,100多公里的路,走了近10个小时,凌晨的时候终于到了临汾市区,第二天,冯永飞还要去看他在临汾市的另一个养兔基地。

 冯永飞是浙江南浔人,2007年认准了山西这个地方,现在他已经在山西临汾建了5个长毛兔养殖基地,有500多户农民在给他养殖长毛兔。

 那么,一个浙江商人为什么不远千里地要在山西发动农民养殖长毛兔,他又怎么在两年的时间里在临汾市建起了5个养殖基地,最初的原因就是兔子的胡须惹出的祸。

 江苏省的大丰市是我国长毛兔的主要养殖区,当地农民都有养殖长毛兔的传统,生产集中,容易控制,冯永飞决定选择大丰做货源地。

 冯永飞:我自己有一个基地,肯定一个货源量肯定也能保证,要不这个兔毛量不是有的时候多有的时候少的吗。那这个量也是能够保证的。(换掉)

 然而,冯永飞在大丰人生地不熟,也不可能一家一户地要求农民怎么剪兔毛,在朋友的介绍下,冯永飞结识了一个叫康桂林的人。

 康桂林是大丰本地人,做了20多年收兔毛的生意,和当地的养殖户收购商贩都熟悉。冯永飞找到他,提出跟他合作收购兔毛,利润两个人分成,而康桂林主要负责控制养殖户剪毛时的质量,凡是掺进兔子胡须的,收购的价格就低。

 康桂林:就和小贩子和养殖户说,现在为了销售数量你们把那个兔毛分开价格能高一点,胡须掺在里面价格低,我们加工的时候难度高一点。

 虽然收兔毛的的活交给了康桂林,但冯永飞还是经常去了解收购情况。自从康桂林给养殖户提出把兔子胡须和兔毛分开的要求后,冯永飞收上来的兔毛质量果然得到了提高,冯永飞的客户也很满意。

 这样的好日子大概过了3年,2006年正在冯永飞暗暗为自己的决定得意的时候,香港那边的客户又找上门来了。

 客户:他也没有一个固定性,如果我们收的这批毛注意点的,农户注意点的胡须少剪几根进去的,问题严重性少一点,如果有一个地区他随便不管的,乱剪的毛的,那这个肯定严重了。

 冯永飞赶到江苏大丰,找到了康桂林询问收购情况。康桂林也如实的说出了当时收购兔毛的难处。

 原来收不到符合质量标准的兔毛是和整个兔毛市场的价格行情有关。兔毛市场一般是9年一个周期,其中3年涨,3年落,3年平。

 冯永飞到江苏大丰的时候正好赶上兔毛价格不好的时候,冯永飞的到来正好解决了养殖户的销售问题,所以即使冯永飞要求兔毛里不能掺有胡须,做起来有点麻烦,但是能为了能卖出兔毛,养殖户们也都愿意合作。可是3年之后兔毛开始涨价了,情况就不一样了。

 康桂林:行情本来就是这样,三年一次高潮,到高潮的时候原来不收购的也来收购,收购的也收购了,收购人比较多的时候质量就差一些。

 2006年,兔毛市场又出现了一个销售高峰,兔毛紧俏,即使有些杂质的兔毛也很好卖,农民也剪兔毛的.时候也就不再注意兔子的胡须问题了,这让冯永飞感到自己失控了。

 冯永飞:刚开始的时候有效的,卖不掉的时候有效的,他肯定乖乖的听我的,后来我货送到香港,他们对这个货很满意的。行情一上去,你买,我买,你不要,马上有人家买去了,所以对我来说也是控制不住。

 价格高的时候老百姓就不再像过去那样按要求处理兔毛了。这让冯永飞意识到一个问题。

 冯永飞:不是我自己培养起来的基地,如果是我自己培养起来的基地肯定是好的,他们是传统养兔的,不是靠我的。

 折腾了几年,在大丰的养殖户眼里,冯永飞还是一个收兔毛的。为解决兔毛里掺进胡须的问题,冯永飞决定有一个大动作,没想到这个决定遭到了几个股东的坚决抵制,致使冯永飞陷入了众叛亲离、孤军奋战的境地。

 2007年2月冯永飞决定,在他的家乡南浔投资1000多万建一个种兔场,这让冯永飞的股东们炸开了锅。

 股东沈火根:当时因为建兔场的时候是兔毛行情最不好的时候。建个兔场你肯定要亏的,这两年行情稍微好起来了。当时真的,他建种兔场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想不通,因为明亏本的事情。

 当时不仅是兔毛的市场行情不好,也是因为,养殖兔子年头多的养殖户在自己家里都可以培育,专门搞种兔生意是不赚钱的,况且冯永飞要投资1000多万,股东们都认为风险太大,尽管冯永飞反复说明自己见种兔场的意图,但股东们都觉得没有必要。

 冯永飞:他们是想不通,觉得你花这么多钱,你什么时候拿出来。他们问我这个问题。

 既然解释不通,作为最大的股东,冯永飞就自己做决定开始建设种兔场了,开工之后,冯永飞想让一个叫钱玉良的股东负责种兔场的筹建,却遭到了拒绝。

 钱玉良是最早和冯永飞一起收兔毛的人,和他的感情也最好,冯永飞希望他能帮忙操持种兔场建设的事情。

 股东钱玉良:我不来做,我当时就跟他说了,我不来做的。我现在种兔场一般都不来。

 一起共事这么多年,钱玉良还是第一次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冯永飞。

 支使不动钱玉良,冯永飞就找到了一直负责兔毛收购的股东沈火根,希望他能帮助自己一起打理种兔场的工作。

 股东沈火根:怎么抵抗,他叫我去干,我一般不去,因为我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非要我去做,我不去了。

 就这样冯永飞找到一个人就被一个人拒绝,一次次碰壁后,冯永飞把所有建种兔场的事情揽下来,每天都呆在场里,看着和自己共事多年的股东们形同陌路,冯永飞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但兔子胡须的问题不解决,他将失去一个未来的市场,他不能不坚持自己的做法。但是为了缓和跟股东们的关系,冯永飞给5个股东都配备了汽车,但是股东们似乎并不买账,却对建种兔场仍然不满意、不参与,此时的冯永飞,只有争取一个好的结果,让结果去说服每一个股东。

土鸡每天吃补药

昌耀堂等人创办的“汇河农场”,位于仙桃市彭场镇木兰村3组的一处荒郊野外。简易房舍内,放着一台连接无线WIFI网络的苹果笔记本电脑,音箱里不时传出QQ好友拜访的“嘟嘟”声,让人以为到了咖啡店,他们每天将养鸡场的情况写成日志发到网上,实现与网友的互动,并处理订单。

环顾四周,一道河沟将50多亩山林团团围住,周围砌有一道围墙。

走进农场内,仿佛进入了鸡的王国,数千只土鸡四处自由行动,行为完全不受拘束,有胆大的鸡,甚至“散步”溜出农场外。这幅景象和大多数养鸡场用笼子圈养的情形完全不同。

偌大一个养殖场,目前只有昌耀堂和王海涛两个人打理,另一个创业伙伴王平目前主要负责外销。

在值班室边的库房中,除了饲料外,还堆积着大量黄芪、甘草、桑叶等常见中草药,旁边专门有一台粉碎机负责将这些中草药粉碎,然后人工按比例掺到饲料和饮水中,供这些鸡享用。

昌耀堂告诉记者,他们喂的鸡除了吃普通饲料外,还在饲料中掺进各类中草药,以便提高鸡的免疫力,遇到下雨天,他们甚至将双黄莲等草药煎好,掺入水中喂食,以防止疾病。

一次聚会萌生的创业 ***

作为农场的创办人,三人都是80后,最“年长”的昌耀堂也才32岁,谈起3人的创业经历,别有一番曲折。

3人都是仙桃人,20xx年大学毕业后都参加了工作。昌耀堂做过连锁超市部门经理,也做过医药公司经理,手下最多时管理6家超市;王海涛在山东一家公司做业务主管;华农动物学专业毕业的王平则身兼多家养殖场的技术顾问,工作10年,3人都成了老乡眼中羡慕的白领,可随他们的创业梦想没有熄灭。

20xx年10月,昌耀堂回乡探亲,同学聚会谈到昔日的理想,3人都觉得必须要趁年轻做点什么。

席间,有人谈到当地有不少人正在从事养鸡,但效益并不太好,同时也有人抱怨,现在到处想买到真正的土鸡蛋实在太难,超市卖的也不放心。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凭借多年的销售经验,昌耀堂立刻意识到这里面存在巨大的商机,他将想法和王平、王海涛商量后,得到两人的认可。

经过资料蒐集和分析,3人确定了进行中草药土鸡养殖,这在国内属于新兴产业,在仙桃是第一家。

明确目标后,3人同时递交了辞职报告,忍受着家人的不理解,一头扎进农村,进行艰苦的创业。

“6月26日,星期二,暴雨一天。辛苦了半年,我们三兄弟的鸡场终于建好了,昨天晚上小鸡进场了,看着这些小家伙,心里非常激动,也很紧张。我们都放弃了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工作,做自己完全不懂的养殖业,现在想想心里空荡荡的(都不知道家人是怎么同意的),很不踏实(虽然我们的前期准备已经很足了)。下了一天暴雨,气温降的厉害,为了保证小鸡温度,我们几个人忙了整整一晚上,现在真是困得要命。”

这是昌耀堂养鸡日志的第一篇,这份日志一直在坚持更新,随时汇报农场的情况,并定期上传土鸡的生活照片,目前已经更新了近百篇。

这种新颖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网友围观,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有志于此的网友讨论,这份日志俨然成为中草药散养土鸡的论坛,各种与之相关的问题都会被提出讨论。

昌耀堂告诉记者,之所以在创办农场伊始就弄了这个日志,其实也是受到以前营销手法的启迪,现在很多人对这种方式养殖的土鸡不了解,也心存疑虑,为了打开市场,他们在小鸡尚未长成产蛋前,就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一方面让网友熟悉、了解这个新生事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每天更新土鸡的成长过程,可以让网友了解整个生产流程,对这种产品产生信任感。

“老天开眼了”鸡下蛋了

首次创业,3人不敢贪多,运进了3000多只种鸡,在最初的2个月里,3人几乎都是24小时扑在鸡场,连家都没有时间回。

小鸡逐渐长大,他们根据网上查找的资料,自己动手配置含有中草药的饲料和饮水,足足实验了一个月终于成功,有了这些“补药”,他们的鸡很少患病,周围鸡场爆发鸡瘟时他们也未被殃及。

为了保证鸡有足够的运动量,他们每天喂完食后都要强行驱赶鸡飞行,他们管这个叫“饭后散步”,昌耀堂说,运动量大的鸡一是抵抗力强,二是肉质紧,有嚼劲,他们的鸡放在高压锅里要压半个多小时才能烂,但口感超好。因此,他们每天要5次逼着鸡“散步”,每次到“散步”时间,鸡场里就是一片“万鸡起舞”的壮观景象。

随着鸡长大,飞行能力也日渐加强,不少鸡甚至飞出篱笆,飞到旁边公路的树梢上,记者昨日就亲眼看到,鸡场的鸡滑翔时普遍能飞10多米远,离地2米多高。

遇到鸡飞到树上,他们也不能硬抓,这样会让鸡飞得更远。昌耀堂告诉记者,他们后来根据鸡的习性想了个办法,就是趁半夜鸡打盹时,3个人带着头灯和袋子偷偷去“偷”自己的鸡,头灯的光罩定鸡后,趁着鸡短时间没反应过来,一把将其抓捕归案。这样的行动足足搞了一周,调皮的土鸡们才知道厉害,从此就不敢再跑到鸡场外。说起这段趣事,两人还都忍俊不禁。

养鸡让3人吃了不少苦头,但同时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昌耀堂至今仍难忘看到第一个蛋时的情景,“盼这个蛋差点盼瞎双眼”。

按照规律,土鸡养殖到140天时就会开始产蛋,但他们的鸡到了140天时仍然没有动静,这让3人心里直打鼓,因为周边有的养殖户的鸡得了怪病,也是不产蛋,一查才发现原来是“绝育”了。这让3人心里更是忐忑,投资的25万元都是借来的,要是真的不产蛋,那就真是血本无归了,一想到这个结果,3人感到身上压力山大。

第147天的下午,昌耀堂正在外联系销路,忽然接到王平电话,他用颤抖的声音说,自己刚在林子里捡到了2个鸡蛋,欣喜若狂的昌耀堂立刻驱车回场,路上还险些出了车祸,看到这来之不易的2个蛋,3人不禁眼泛泪花,“老天开眼了”。

为了给即将产蛋的土鸡们创造良好的产蛋环境,3人立刻加班,花了3天时间搭起了200多间鸡舍,满怀信心只等捡蛋。可眼巴巴地等了一天又一天,一直没有见到第三枚蛋的身影。

当3人心情再次陷入低谷时,第三枚蛋终于姗姗来迟,此时距离头两枚蛋相隔5天,随后土鸡陆续开始产蛋,目前每天基本可产蛋700余枚。

他们的创业目标:创造全国名牌

目前,昌耀堂已经将自己农场所产的蛋取名为“汇河农场土鸡蛋”,并递交了商标注册申请。

因为现在还在创业阶段,农场的鸡蛋主要还是通过亲戚朋友的口碑直销,昌耀堂也会不定期邀请一些企业人士来农场参观,现场了解自己的产品。

11月份,昌耀堂带着自己的样品回到武汉,在光谷、常青花园、民航小区等地点推销自己的土鸡蛋,效果很好,虽然自己的蛋售价要比其他市面上的土鸡蛋稍贵,但不少人试过后都赞不绝口。

目前,因为产量有限,农场尚不能大规模供应武汉市场,但他们已经计划在武汉设立10个代理点作为根据地。同时,已经有多家仙桃当地的养殖户表示愿意向他们学习,成立合作社,等到产量提高后,就可以实现大规模产品覆盖,甚至打响品牌后,可以冲向全国。

在他们的计划里,除了扩大养殖规模外,还在考虑一旦规模成型,可以自己成立中草药种植基地,除了保障养殖需求外,还有一笔额外收入。

寄语80后创业者:

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昌耀堂和王海涛都很不平静,他们表示,自己虽然不后悔,但创业期间遇到的种种困难确实远远超出了自己当初的设想。

除了资金筹措的困难,家人的反对外,技术上的困难及突如其来的成本上涨等问题都是这些昔日白领所遇到的挑战,对此,他们都是咬紧牙关,想办法去应对,“至少目前还没有过不去的坎“,两人说。

昌耀堂表示,80后们想要创业,首先一定要能吃苦,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创业之初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充分了解即将进入的行业,同时要对将会遇到的问题做好思想准备,以免遇到困难后打起退堂鼓。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