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金融碳市场运营转化路径(三)

网友发布 2022-10-12 14:44 · 头闻号投资融资

金融碳市场运营转化路径(三)

2

、碳市场支持工具

2.1

、碳指数

碳指数通常反应碳市场总体价格或某类碳资产价格变动及走势,是重要的碳价观察工具,也是开发碳指数交易产品的基础。我国当前已有北京绿色交易所推出的观测性指数“中碳指数体系”,以及复旦大学以第三方身份构建的预测性指数“复旦碳价指数”。此外,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也推出了根据纳入碳市场的上市公司表现构建的“中国碳市场100指数”,不过该指数并非碳价指数。

案例:

(1)2014年6月,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发布中碳指数,主要包括“中碳市值指数”和“中碳流动性指数”两只指数。中碳指数选取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北和深圳等6个样本地区碳市场的线上成交数据,根据样本地区配额规模设置权重,以2014年1月2日为基期,是综合反映国内各个试点碳市场成交价格和流动性的指标。当前,中碳指数主要通过北京绿色交易所公众号公布,应用范围相对不广。

(2)2021年11月7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推出“复旦碳价指数”。首批包括五项指数,分别为全国碳排放配额(简称CEA)价格指数,北京和上海、广州、其他地方试点履约自愿核证减排量(简称CCER)价格指数以及全国CCER价格指数21。复旦碳价指数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未来1个月的碳价进行预测,可以作为碳资管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全国碳市场初运行,历史交易数据相对匮乏,其预测准确性仍有提升空间。如2021年12月末复旦碳价指数预测显示,2022年1月,全国碳市场碳配额价格有95%的概率落在43.90-48.56元/吨之间,然而1月实际收盘价均值达57.78元/吨,最低价均值也在55.64元/吨,与预测值相去较远。

2.2

、碳保险

碳保险是为了规避减排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确保项目减排量按期足额交付的担保工具。碳保险可以被界定为与碳信用、碳配额交易直接相关的金融产品。从国际视角来看,碳保险主要用于保障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框架下产生的碳金融活动风险,或者是保障非京都规则下模拟京都规则而产生的碳金融活动风险,以及提供信用担保。基于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碳保险可以成为企业低碳转型路径中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无论是高碳行业转型,还是低碳行业的技术前期开发,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转型过程与技术孵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避免引发其他风险。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保险机制为行业转型与发展提供风险保障,进一步助力行业平稳发展。

碳保险产品主要划分为三类。一是保障碳金融活动中交易买方所承担风险的产品,主要涵盖京都议定书相关项目风险和碳信用价格波动;二是保障碳金融活动中交易卖方所承担风险的产品,主要提供减排项目风险管理保障和企业信用担保;三是保障除上述交付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的产品,如碳捕获保险等。

2.2.1

保障碳金融活动中交易买方所承担风险的碳保险产品

2.2.1.1

清洁发展机制

(CDM)

支付风险保险

CDM支付风险保险主要管理碳信用在审批、认证和发售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当CDM项目的投资人因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核证或发放问题遭受损失时,保险公司会对CDM项目投资人给予期望的CERs或者等值补偿。例如,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Re)与总部位于纽约的私人投资公司RNKCapital LLC(RNK)合作,开发了用于管理碳信用交易中与京都议定书项目相关风险的碳保险产品。

2.2.1.2

碳减排交易担保

碳减排交易担保主要用于保障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约下的交易风险,以及低碳项目评估和开发中产生的风险。2006年,瑞士再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欧洲国际保险公司针对碳信用价格提供了一种专门管理其价格波动的保险;之后,其又与澳大利亚保险公司Garant开展合作,根据待购买的减排协议,开发碳交付保险产品。

2.2.1.3

碳信用保险

碳信用保险主要用于保障碳配额购买者面临的交易对手方风险和交付风险,以确保碳交易在一定成本范围内完成。碳信用保险可以帮助企业转移风险,也可助力减排或新能源企业获得事前的项目融资,为企业信用增级。例如,英国Kiln保险集团2012年发行了碳信用保险产品,将碳信用与传统的金融衍生工具相结合,保障商业银行在一定成本范围内有效获得碳信用。在保险产品合同中,银行作为碳信用买方先买入“碳期权”,在期权可行权的期限内,如果碳信用价格高于行权价格时,银行会行使期权买权。

2.2.2

保障碳金融活动中交易买方所承担风险的碳保险产品

2.2.1.1

碳交易信用保险

碳交易信用保险以合同规定的排放权数量作为保险标的,向买卖双方就权利人因某种原因而无法履行交易时所遭受的损失给予经济赔偿,具有担保性质。该保险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誉平台,有助于激发碳市场的活跃性。例如,2004年联合国环境署、全球可持续发展项目(GSDP)和瑞士再保险公司推出了碳交易信用保险。由保险或再保险机构担任未来核证排减量(CERs)的交付担保人,当根据商定的条款和条件,当事方不履行核证减排量时,担保人负有担保责任。该保险主要针对合同签订后出现各方无法控制的情况而使合同丧失了订立时的依据,进而各方得以豁免合同义务的“合同落空”情景进行投保,例如突发事件、营业中断等。

2.2.2.2

碳排放信用担保

碳排放信用担保重点保障企业新能源项目运营中的风险,提供项目信用担保,促进私营公司参与减抵项目和碳排放交易。例如,美国国际集团与达信保险经纪公司2006年合作推出碳排放信贷担保与其他新的可再生能源相关的保险产品等,通过降低企业投融资成本,促使企业积极参与碳抵消和减排活动。保障企业新能源项目运营中的风险,提供项目信用担保。

2.2.2.

3

碳损失保险

投保人通过购买碳损失保险可获得一定额度的减排额,当条款事件触发后,保险公司向被保人提供同等数量的CERs。例如,2009年9月,澳大利亚斯蒂伍斯·艾格纽(STEEVESAGNEW) 保险公司推出了碳损失保险,保障因雷击、森林大火、飞机失事、冰雹或者暴风雨等造成森林不能达到经核证的减排量而带来的风险。

2.2.2.

4.

森林碳汇保险

森林碳汇保险以天然林、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等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林木作为投保对象,针对林木在其生长全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可能引起吸碳量下降而造成的损失给予经济赔偿。例如,中国人寿财险福建省分公司2021年创新开发出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产品,将因火灾、冻灾、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合同约定灾因造成的森林固碳量损失指数化,当损失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标准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按照约定标准进行赔偿。保险赔款可用于灾后林业碳汇资源救助和碳源清除、森林资源培育、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等。

2.2.3

保障除交付风险以外其他风险的产品

除了以上已被开发出来的碳保险产品,另外还有一些正在摸索中的碳保险产品,例如碳捕获保险。在碳捕获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碳泄漏的问题并由此导致碳信用额度损失、财产损失等,同时还有可能使得碳排放由严格限制排放区域向气候相关法规相对宽松的区域转移,并由此引发风险转嫁。因此,碳捕获保险可用于保障利用碳捕获技术进行碳封存而带来的各类风险,通常其受益人为受到碳泄露影响的自然人。但该类险种目前仍有待成熟,投保方、保险方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仍待进一步明确。

案例:

18日在武汉召开的“碳金融创新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分论坛”上,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平安保险湖北分公司和华新水泥集团签署了“碳保险开发合作协议”和“中国首单碳保险服务协议”。上述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中国首单“碳保险”正式落地湖北。这是今年湖北“现货远期"上线后,在碳金融产品创新成果方面的又一新样本。

2.3

、碳基金

碳基金是指由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投资设立的专门基金,致力于在全球范围购买碳信用或投资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经过一段时期后给予投资者碳信用或现金回报,以帮助改善全球气候变暖。

碳基金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政府全部承担所有出资。这种方式主要为由政府出资并管理的碳基金选择。如芬兰、奥地利碳基金等。2、由政府和企业按比例共同出资。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世界银行参与建立的碳基金都采用这种方式,另外德国KFW和日本碳基金也采用这个方式。这种方式比较灵活,筹资速度快,筹资量大。可以由政府先认购碳基金一定数目的份额,其余份额由相关企业自由认购。3、由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出资。主要是英国采用这样的方式,这种方式好处是收入稳定,而且通过征收能源使用税也可以采用价格杠杆限制对能源的过分使用,促进节能减排。4、企业自行募集的方式,主要为企业出资的碳基金所采用。

案例:

(1)中国绿色碳基金

该基金发起者包括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绿化基金会、嘉汉林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该基金是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专业造林减排基金。先期募集3亿元,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捐赠,用于开展旨在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植树造林、森林管理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等活动。

(2)武汉“碳中和-新能源基金”

该基金由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牵头,下属控股湖北汇智知识产权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作为管理人,联合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盛隆电气、正邦集团一起成立。募集规模100亿元,首期募集20亿元,重点关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产业化项目,用于企业节能减排设施设备的建设配置,如养殖场的沼气设施建设,以及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投入。

(3)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

该基金由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签约、共同设立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该基金总规模500亿元,首期100亿元。投资方向主要聚焦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方向,深度挖掘风、光等清洁能源在发展地区和投资市场上优质的碳中和产业项目。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