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6 日,2020 未来科学大奖今日在北京揭晓。其中,“生命科学奖”花落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亭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
据介绍,张亭栋教授 1932 年出生于河北;王振义教授 1924 年出生于上海。
会议现场,张亭栋教授因身体原因未能连线,而 96 岁的王振义教授一番真挚的获奖感言引发了大家的深思。以下为王振义教授获奖感言实录:我(获奖)的心情好、坏都有。好的是,我们国家重视科学,我们(科研人员)做了研究工作就要对人民有益处,也受到表扬、奖励,我作为受奖者非常高兴。
但是,另一方面我非常地忧愁:这个奖为什么给了年纪大的人?我 96 岁了,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
为什么不奖励年轻人呢?我们的年轻人难道没有科学家吗?难道他们没有创新吗?我所发现的方法只是治疗一种急性白血病的办法,并不能治疗所有(类型)的白血病。每天都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去世,我非常难过。我们努力了几十年,也只是解决了一种急性白血病(的治疗)。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的学生陈竺就是参与这个工作的。他做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这个奖项)不给他,而给了一个老头子呢?给年轻人,他们还在工作,(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鼓励他们实现我们的理想。
所以我在想,为什么不做这样的事,而是把奖颁给了一个要 “走” 的人呢?同时,我也想到(可能)是我们国家突出的年轻人不多。
我觉得有一个问题:我们(在评审)政策方面有一个缺陷,因为它不是鼓励有理想的年轻人、苦苦工作几十年的人,而是看论文(发表情况),看他有没有高级期刊论文。比如说我今天获奖,我的第一篇论文是发表在一个中等的、不是最高级的杂志上。所以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考虑。
(我觉得)判断一个青年人怎么样,是要看他有没有创新性、钻研性,有没有刻苦地做好工作,有没有耐心。因为成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看到一些被重视的科技(发展地很好),例如 5G。我们国家私人企业就是用这个技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这很好。
这个企业的老总不是科学家,也没有什么头衔,他只是一个企业家。但是他看准了(这个技术)就坚韧不拔地往这个方向钻研,才有了 5G 的现在。在工业区找(优秀的)年轻人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他们就看他们(做事)的结果,比如说芯片。在医学方面恐怕也要走这条路。
我忧愁的地方是,年轻人跟上来的不够。这跟我们的政策有关,我们的政策是看论文,而不是看实际的工作能力。所以年轻人会为了任务而工作,论文通过了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这是做不出工作来的。关于王振义教授王振义是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 "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陆学者之一。
1992年,王振义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1月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振义长期以来从事医学内科血液学领域的研究及临床工作,开创了白血病和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在国际上首创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关于未来科学大奖2016 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 20 位获奖者,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
未来科学大奖强调旨在推动突破性基础科学研究,表彰优秀科学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希望通过激励示范效应,激发全社会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家的尊重,吸引更多青年投身科学,实现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未来科学大奖单项奖金为一百万美元(人民币约 700 万元), 每项奖金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物质科学奖”捐赠人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为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