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被列入了住建部科技司2018年工作要点。2018年3月,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印发年度工作要点,指出今年将以绿色城市建设为导向,深入推进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发展,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
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也自2015年启动以来迅速发展。
截至2017年4月,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截至2018年4月,在建地下综合管廊里程已超过7800公里,拟在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达515个。早在2013年,住建部便联合发改委印发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以及到2020年末基本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有改造价值的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2015年开始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建设阶段的施工管理活动正式纳入评价体系中,且适用范围从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中各主要类型。
事实上自那时起,建筑施工企业便不再是绿色建筑评价活动的事后旁观者。这一概念看似空泛,实际上已在政策的引导下悄然融入建筑行业。2017年,城市新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达到20%,城市住宅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作为绿色建筑的开发主体,建筑施工企业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技术原则和技术路线,逐步深化自身在这一新兴领域的实力。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要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2017年3月,住建部又相继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加速装配式建筑的科学发展。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下,具有设计研发和人才优势的建筑设计企业,可利用装配式建筑技术,通过业务的转型和升级,以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提出了建设规模目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此前的2014年12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还下发通知,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这一项目目前在不少城市都采取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合作模式,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商机。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逐步完善“咨询+规划+投资+施工+运营”的全产业链,以增强在海绵城市PPP项目中的竞争实力。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列为政府职能,计划到2020年建成2000公里。综合管廊建设将改变过去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的局面,其推进也将带来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
可以预计,继棚户区改造、高铁、水利之后,综合管廊将成为我国一个新的基础设施投资重点领域。随着绿色城市建设的发展,节能降耗、成本控制、可持续发展、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要素己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考量因素。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等建筑理念,也有望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主流。拥抱新兴领域,刻不容缓。
▎本文系工保网原创作品,作者龚保儿。部分内容综合自互联网,图片来源unsplash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