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先说结论:基础科学的突破到应用科学的发展、再到工程实现、再到商业化形成产业,每一步过程都是以数年或数十年计的。如果“未来十年”是用来修饰“影响”的话,我们面临的选择就非常有限。
然而如果“未来十年”是用来修饰“基础科学突破”的话,我们还有一些遐想空间。
01未来10年会被影响的由于基础科学在近几十年来的突破处于非常低速的状态,于是只能看应用科学或者工程技术的突破对互联网科技产业的影响。受到人性本身的驱动,互联网被我们趋势着向“更快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通信:我们即将遇到的5G会带来带宽若干倍增加和相应的成本下降,未来10年或者是新一代蜂窝数据或者是全球wifi,都会在现有的EE和通信技术的储备下,保持这一趋势。
存储:巨磁阻的出现使得个人数据存储从G级别到了T级别,如高票答案斯格明子霍尔效应,如果能应用,会获得让我们获得下一个数量级的存储。
算力:我们在计算频率上并没有更多的建树(经典物理的红线我们已经踩到),集成度上我们还在不断前进(经典物理的红线也接近了),然而并行计算还留给了我们很多空间。光子计算机、自旋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都还在理论设想中。量子计算机是我们最可能摸到果实,但是注意目前量子计算机即便实现集成也只在特定问题中有突破性的表现(甚至目前证明对于搜索问题,存在和量子算法相当的经典算法),个人观点是量子计算最有价值的应用反而是对基础科学本身,例如多体量子体系的模拟计算。
算法:如后文所说,我更倾向于把现在主流的人工智能归于算法。更大的数据和更低廉的算力使得基于深度学习的一系列算法变得有价值,这使得在有限制的场景下的大量消耗人力的工作(驾驶、视频处理、甚至部分程序员的搬砖)都会被快速取代。
这一点在表观上会非常吸引眼球,正如十年前的人看我们现在的电影特效一样,并会催生一些新的产业。
然而我的观点是这些影响并达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交互:目前脑机交互技术已经被用于唤醒植物人,并被证明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实现非侵入式的有效信息交换。我们向机器传输信息的速度可能因此突破打字语音的几比特每秒,增加1-2个数量级,并增加很多新的应用场景。
然而智力拓展、意识上传这些还在科幻中。沿着“更快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会促使现有的产业流变,却不会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回想基于麦克斯韦电磁学的电汽革命,基于量子力学的信息革命,并不是对当时现存的应用科学和工程学的搜刮可以企及的,而是需要更底层基础科学发现。正如刘慈欣的比喻,火龙出水再如何厉害,也终究和导弹有天壤之别。
然而互联网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处境和10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后文会提及。02未来10年的基础科学突破基础科学的突破可能的方向有很多,很多都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我只随便举两个例子:可控核聚变:可控核聚变意味着能源的价格指数型下降。这样高能耗的产业(例如冶金)以及受到能源约束的产业(例如制造)都会快速从满足社会需求的瓶颈位置退出。同样对于物联网产业,通信和算力等瓶颈会因能源和制造的成本快速带来的高产能暴力突破(想象一下矿机电费不花钱),自然也就无所谓电池的问题。
猜想:10年内突破概率低,从突破到产生显著影响30-50年。强人工智能:目前的人工智能由于受到极度有限的泛化、对大量数据的依赖、无法用自然方式处理层级架构、黑箱等限制,基本可以理解为还是“算法”,而不是“智能”。也就是说在特定任务上更低成本解决问题,例如驾驶、自然语言处理、视频制作等,但是本质上和人类的推理和学习还没有相似的地方。是否可能突破冯诺依曼结构,形成自组织式方式学习,目前还完全受到脑科学、基础算法、甚至是数学的限制。
然而一旦突破,我们遇到的问题就从“机器如何放大人类的能力”变成了“机器是否和人类相同的能力”。猜想:10年内突破概率低,从突破到产生显著影响未知。03题外话,我想请大家考虑一个反向的问题“互联网产业对基础科学突破产生什么影响”想象一个极端的场景,如果人类能可控的随时随地无副作用产生多巴胺,那么人类也就基本停止发展了。
我们现实一些,“好奇心”“成就感”当这些催生多巴胺的心理场景能被轻易实现的时候,创造力也就会显著降低。在人类历史上任何新的技术产生后,几乎一定会首先用于战争和娱乐,互联网也不例外。虽然互联网使得基础科学研究的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然而在更广泛人群中,对基础科学的关注是被娱乐所快速稀释的。
在10年前“科技”这个词条的搜索结果还有很多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现在的搜索结果几乎全部是IT技术。原因也很显然,IT技术这样的软科技和大众更接近,更容易感知到。这是我更担心的问题,虽然科普工作者努力的发声,但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还是淹没了基础科学,并在价值观上影响年轻人。我没有详细的数据,我仅能从这10年中接触到的学生的兴趣和Top2学生的毕业流向中得到一个大体的判断,基础科学的人才密度在显著降低,大量人才流向金融和互联网。
如果新产生的技术变革不足以刺激需求,全球化带导致“求生欲”过于容易满足,我们掉入娱乐至死的陷阱是意料之中的。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本身比答案更重要,代表了社会精英的基础科学的重视和资本以盈利驱动的本质的博弈。这场博弈是否会帮我们避开这个陷阱,这个是我更想问的问题。
当然什么样的契机能激发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求生欲”,是另一个有趣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