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创新机遇

网友发布 2022-08-02 14:45 · 头闻号前沿领域

记者蔡平萍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前瞻性地规划未来产业。在近日召开的中共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将加快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新材料、空空间与海洋开发、量子科学技术,抢占发展制高点。

未来的行业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我省发展未来产业有哪些先发优势?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围绕上述问题,《科技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畅谈未来产业发展。

行业竞争,

未来将专注于高端和前沿技术。

“未来产业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新’。”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4月份的例行发布会上总结了未来产业的四个特点:一是依托新技术。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基于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依赖于技术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二是引领新需求。未来,行业不仅要更好地满足人们现有的需求,还要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和新的消费需求。三是创造新动力。未来,产业将引导市场主体向更先进的生产力聚集,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是扩建新空房。未来,工业将帮助我们不断突破认知和物理极限,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拓展新的发展和生存空。

可见,未来的行业竞争将集中在高端和前沿技术领域。从各地近期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可以看出,未来产业已经成为“十四五”期间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比如,浙江将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推进量子信息、物联网等未来产业布局与发展,加快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安徽将实施“3+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前瞻性布局量子技术、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产业;我省提出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预见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技术、空空间与海洋开发、量子技术、氢能与储能等领域布局,积极开发商业化应用场景,抢占产业竞争发展制高点。

在各地抓紧布局的情况下,江苏如何突围?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朱世宁表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未来产业的布局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当关键核心技术等不来、来不来的时候,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势在必行。江苏要走在全国前列,毫无疑问需要超前思考、超前部署、超前行动,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

近年来,围绕网络通信与安全、材料科学、深海技术科学等优势领域,,我省先后布局建设了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目前,三大实验室聚集了国内顶尖的科研团队,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今年以来,国家生物制药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也相继落户江苏...这些都为我省发展未来产业赢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加快布局,

未来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我省未来产业布局正在提速。今年以来,未来网络、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落地。

在6月举行的第五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上,紫金山实验室与江苏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签署了多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包括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互联网+医疗健康”与“5G+AI创新应用”合作项目、紫金山实验室与中国电信技术创新中心共建、产业互联网与网络新技术探索合作等。现场签约28个总投资154.6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进一步加快未来网络通信领域人才、资源、产业的集聚。同时,紫金山科技城规划战略咨询全球发布。从“实验室”到“科技城”,紫金山科技城将从“南京地标”提升为全球未来网络的“行业地标”,开启创新发展新格局。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江苏在新材料领域领先。“我们通过整合国家战略需求、科学前沿和企业需求,同时满足这三个需求,优先立项。”材料姑苏实验室战略规划部主任李顺峰告诉记者,姑苏实验室与100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2020年,它组织了29个企业间合作项目,其中24个项目目前正在进行中。电子信息领域存在许多“瓶颈”问题。因此,实验室首先启动了电子信息材料的研发,占去年项目总数的89%。

发展新材料产业,必须“推进材料,促进应用”。所以实验室的研究并不局限于材料本身。“判断电子信息材料是否符合要求是通过设备的性能来体现的。换句话说,它们必须被制成有用的设备。”李顺峰举例说,量子级联激光器是世界上电子信息技术非常困难的前沿领域。国内只有少数研究机构在探索研究,市场上还没有国产产品。“现在企业创新需求强烈,对前瞻性项目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和企业合作,希望用两三年时间加速突破,优化材料和结构,做出器件产品。”

高科技空日如何实现产业化?近日,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研究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1米口径大型激光雷达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我们的成果获得了2019年江苏省科技三等奖,成功研发了星地激光通信、星地量子通信、卫星激光测距、高层大气探测等四个应用方向的激光雷达产品。工作平台包括固定式、车载式和船载式。”中科天翼科技部科技处处长朱青生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已达到定制化生产能力,正在进行产品定型、量产工艺、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预计2022年实现工业化生产。未来,该产品将在全球组网6G通信、量子保密通信、卫星精密轨道测量、卫星导航、near 空大气状况探测、大气污染物监测等领域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搭建一个平台,

创造未来工业的源泉

业内专家认为,要抓住未来产业发展的机遇,需要打造未来产业的源头,积极发挥高校、企业、技术平台在未来产业原始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江苏经济发展走在前列,也是全国科教大省。仅南大就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争创国家科研平台方面有很好的科研基础。”朱世宁说,从基础研究开始,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九个步骤。基础研究可以由大学来完成,而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中间阶段最缺乏。目前,国家级高水平RD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不可或缺。“尤其是高科技行业,一定要有顶层设计。这个平台应该由政府来主导,由科学家团队来领导,同时朱世宁说,我们要一步一步来,加快省级和国家级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把钱花在刀刃上,聚集国家顶尖人才和知识成果,为我们未来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理念和产品。

早在2018年4月,朱世宁团队就在探索实现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可行路径,在南京江北新区创办了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南智光电一端连接南大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研究平台,另一端连接高新园区。三年来,南大中红外超晶格激光器、无人机量子网络、超结构大视场成像芯片、光谱相机等一批优秀技术研究成果在南智光电进行了转化,同时吸引和支持了一批光电高科技公司在江北新区落地。

李顺峰说,姑苏实验室的战略定位是向上连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向下拉动企业的RD机构,跑好科技创新的“第二棒”。“上游,大学可以产生新的知识理论,其中我们选择具有未来产业潜力的,开展相关的方向性基础研究和竞争前技术的研发。”他告诉记者,一些龙头企业的需求也代表了行业最前瞻的思维。在姑苏实验室,企业和实验室各出一半资金,分期投入。项目阶段性达到里程碑后,继续投入,双方共担风险,共同开发。企业项目成功完成后三年内,将该技术投入生产和产品,实验室将知识产权转让给企业。“我们绝不会让成果成为‘锁在抽屉里的文件’。”

在朱青生看来,空天技术的产业化首先应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紧围绕用户需求开发技术和产品;同时,注重产学研的合作,紧跟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在自己擅长的方向打造国际领先的技术和工艺;此外,还要注重量产技术、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打造空天的优质科技产品,形成综合竞争优势,从而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抢占行业制高点。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