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

网友发布 2022-08-02 14:44 · 头闻号前沿领域

引言:再制造产业是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科学循环经济形式。同时是十四五以来走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朝阳产业。对助力“碳双减排”目标具有重大积极意义。再制造技术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市场占有率和社会认可度也相当大。而中国的再制造产业也是近几年才被提上台面讨论,才引起关注。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关键技术和旧零件的来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第四届汽车产业后西湖峰会——汽车产业后再制造创新发展论坛上,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石培京先生带来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技术发展前沿趋势》的分析。以下内容与大家分享:

作者|史佩菁

来源| Juqi.com

供稿邮件| L1762511274@qq.com

再制造的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的再制造起源于维修。近两年来,由于资源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再制造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推进。鉴于资源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提出了多项发展规划,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特别是技术利用率高的循环经济再制造模式。

2018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一份报告,我们翻译为重新定义价值——制造革命:循环经济中的自我再制造、翻新、维护和直接再利用。本文介绍了再制造和再创新的特点和模式。更何况,当时恰好是中国“双碳”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它对温室气体排放做了统计,对我们很有参考价值。

在国外,再制造就是“再制造”和“可持续制造”,是资源再利用的最佳形式。根据国家标准,今年再制造术语标准将进行修订,统一以往国内外再制造的内涵。目前是指“对因功能损坏或技术淘汰而不再使用的产品进行专业修理或升级,使其质量特性和安全环保性能不低于原型新产品”。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总结说,再制造就是“两型社会”和“5678”,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5678”就是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减排80%。

两年前,在德国先进制造与再制造峰会上,欧洲性能经济先驱、世界循环经济先驱施塔尔出席了会议。他介绍,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有价值比的。在不同的时代,价值比是制造过程中投入的原材料数量与产生的价值之间的比率。由此可见,在循环经济时代,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价值比例相当充足,发展再制造大有可为。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现状

推动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始于汽车零部件。早在2006年,曾培炎副总理就专门批示要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于是在2008年启动了国内第一批再制造产业试点工作。在发展过程中,温总理对再制造作出了重要指示。他指出,“再制造产业非常重要,产业链长,涉及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组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之后,中国再制造学科的开创者许院士两次向总理汇报了中国再制造产业的进展情况,得到了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

在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化的过程中,汽车制造商协会组织了两次重大活动。一次是2013年去北京西藏旅行。它组织安装了再制造零部件车队,从北京出发,沿途到各个地区宣传再制造。最后,它去了西藏,并向西藏捐赠了一些车辆,以评估再制造产品的特性。还有就是走进汽配城宣传再制造理念,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

2019年《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也明确了再制造的规定,五大总成可以进行再制造。在再制造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做了统计。2019年,数据零部件再制造产值超过300亿元,占全国再制造产业产值的45%,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数量最多。他们对不同的产品进行了统计,如发动机、变速箱等。,可主要用于再制造总成、备件和输出值。

国家启动试点后,一些产业集群和园区获批。目前,从“十五”到“十三五”,我国再制造的种类、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都有了快速发展,呈现跨越式增长格局。

与国内外情况相比,国内再制造范围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如汽车零部件、机床、工程机械等。,而且产值和美国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说明我们的潜力非常大。我们对试点企业的产业情况和销售情况做了统计,总体来看,汽车零部件占比还是挺高的。

政策方面,国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11个专门部委关于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旧换新”等。标准方面发布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数量逐年增加,促进了再制造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技术创新与再制造产业的发展

论技术和发展趋势,首先,国外再制造模式主要是基于尺寸和更换方式。目前国内也有表面修复,但都是基于制造模式,或者更多的是基于尺寸和更换。国内车辆的使用和操作都比国外苛刻,所以国外的车型不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如果要更换大量零部件,我们的运营成本是很高的。提出了中国的再制造模式是以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为基础,即以“多修少换”的模式为主,并建成了这种模式,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认可。

基于中国模式,由中国企业开展的产业化试点工作,一开始,中国重汽的再制造率可以通过修理修复从原来的60%提高到80%以上,一些检测手段,如涡流、磁记忆、超声波检测等,丰富了探伤、尺寸检测、水压检测等手段,提高了再制造率。

在产业政策方面,在国家支持的科技方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都对再制造有专项支持。国家发改委有循环经济的特点,工信部主要是绿色经济项目,科技部是重点研发项目,支持固废回收和绿色制造。“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对再制造的支持投入已达数亿元,特别是对企业循环经济转型和绿色再制造项目的支持。

总体来看,我国再制造研究和专利数量仍处于领先地位,研究论文和专利申请优势明显。国外在环保和信息技术方面走在我们前面。当初国家发改委报批的一份国务院文件专门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进行了总结,称其再制造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当时只是针对中国的大小修模式,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在其他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中,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专门订购的,所以汽车维修再制造的技术没有问题。现在只是社会认知和产业规模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扩大。

再制造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

关于技术发展趋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用了十年时间编写了《2030年再制造发展路线图》,已经过了第三版,第三版是2045年工程机械发展路线图。再制造有专门一章,规划从再制造的应用领域、技术发展水平、关键技术进展、预测等方面做了路线图。路线图可以在今年10月正式公布。

十三五,围绕再制造发展技术前沿,国家支持两大工程:一是重型装备损伤检测与再制造形状控制技术;二是智能装备机电一体化再制造升级技术。其中,智能装备集成升级技术就是进行ECU和TCU数据电控电源的再制造,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此外,工信部支持的再制造项目,从16年到去年,重点在盾构、冶金设备、航空空发动机等领域开展再制造,鼓励联合体特别是企业牵头,帮助项目实施。

就技术发展前沿而言,“十四五”再制造产业技术发展重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构建再制造评价、设计、测试、评估等创新基础理论体系,在未来“十四五”及后期继续研究;

二是围绕再制造的工艺技术装备、工艺技术和专业装备,如损伤检测、绿色清洗、损伤修复、柔性加工等先进的基础工艺装备;

再次,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重点,开展状态监测、信息追溯、数据分析与重构等再制造服务装备,推动再制造向数字化、信息化、产业化发展趋势;

第四,开展基于再制造的材料库建设,如材料选择、开发、回收、材料认证等;

第五,实施高附加值的复杂电子核心部件再制造技术;

六是开展再制造供应链、价值链、数据库、标准、商业模式、战略等创新模式研究。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