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未来见习记者焦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核工业建设有限公司宣布,于2021年11月29日正式从北京迁至上海青浦区中核科技园。
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提升和央企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有一大波央企迁出北京,今年搬迁的央企更加集中。《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已有7家在京央企决定将总部外迁。国资委网站公布的29家能源相关央企中,有22家总部设在北京,有近一半企业宣布已经或即将迁出北京,包括华能、华电、CNNC、国家电网、国家电力投资公司等
北京特一阳光新能源总裁齐海申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能源相关央企承担着国家‘经济血脉’的管理和协调,华能、华电等能源相关央企迁入雄安新区的可能性很大。雄安新区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铁三角”区域。白洋淀水资源相对丰富。大兴国际机场、安雄高铁枢纽、熊静城际和联络线正在形成大量的基础设施网络。便捷的交通和城市运营可以有效缓解北京的交通和水资源压力。”
七家能源央企宣布搬迁。
SASAC官网数据显示,SASAC旗下有97家央企,其中29家为能源相关央企。除了南方电网、总部设在广州的中国广核集团、总部设在黑龙江的哈尔滨电气集团、总部设在四川的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总部设在香港的华润集团、总部设在陕西Xi的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其他能源相关央企的总部均在北京。
2014年,北京开启“疏解非首都功能”序幕,央企陆续外迁,其中能源、工程、制造企业成为重点。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国资委公布的官网22家涉能央企中,已有7家搬迁或计划搬迁。
2021年11月29日,中国核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搬迁至上海市青浦区中核科技园。除了将主要业务落户海外,CNNC的上海总部也在推进中。公开资料显示,中核集团上海总部大楼位于浦东世博A座,占地18789.9㎡,由两座11层塔楼A、B和两座5、6层裙楼组成。作为中核集团与上海市深化战略合作的重点项目,该项目于2019年9月正式开工,日前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事实上,早在2017年,中国核建就发布公告称,为响应中央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公司整体战略布局的号召,拟将总部和注册地由北京迁至上海。
9月26日,中国三峡集团公司官方宣布将总部迁至湖北武汉。搬迁会上,三峡集团分别与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推进154个重大项目,金额3645亿元,助力湖北打造一批千亿产业集群。其实这是“搬回来”。
除了中国核建、三峡等能源相关央企已经迁出北京外,中国中化集团、华能、华电、国家电网、中国大唐等也宣布搬迁或选址北京以外。
2021年3月,中国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公司(Sinochem)实施联合重组,成立新的中化控股公司,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整体划入中化集团。2021年5月6日,中化集团正式成立,总部位于河北雄安新区。
中国华能在今年8月的官方网站新闻中透露了此次搬迁。
对于国家电投总部将搬离北京的消息,《华夏时报》记者致电国家电投办公室求证,办公室工作人员并未给出明确回应。
专注于工业前沿
目前能源央企外迁北京大概有三个方向:雄安新区、上海、武汉。总的想法是专注于工业前沿。
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目前,新区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
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海神认为,能源相关央企承担着上级赋予的管理和协调角色。央企搬迁到雄安新区,可以帮助当地引进人才,助推经济发展,在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梯队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9月26日,中国三峡集团公司官方宣布将总部迁至湖北武汉。三峡集团的发源地在武汉。三峡集团的“搬迁”,将对水、电、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对湖北经济的振兴起到重要作用。
9月25日,由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中国西电集团、许继集团、高萍集团、山东电气集团、南瑞恒驰、南瑞泰士达、重庆博瑞重组而成的中国电气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落户上海。从产业配套来看,上海作为中国核电装备产业的发源地和重要基地,拥有以上海电气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为配套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而中国电气设备集团的参与,会有规模化发展的效果。
编辑:李维来编辑:张宇宁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