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陈思琦深圳报道。
近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发改委、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发布《深圳市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指出,合成生物学、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四大未来产业处于扩张期,并已初具规模,有望在5至10年内实现倍数增长;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四大未来产业处于孕育期,规模较小,有望在10至15年内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坚力量。
“该行动计划立足于深圳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对未来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有助于未来产业更好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深圳先行示范区经济组专家、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忠雄表示,深圳未来八大产业所依托的技术,大多是基于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比如加工新材料、引进新技术等。分行业,分阶段培育,有助于形成产业梯度。通过创造技术增量,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进而推动产业持续发展,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
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
深圳特区成立40多年来,率先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经济发展和创新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产业结构不平衡、单一产业比重过高、关键核心技术被人掌握、科技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制约了深圳未来的产业发展。
在此背景下,行动计划围绕“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成果产业化+科技与金融+人才支撑”的全流程创新生态链,明确开展产业需求导向的科学问题研究,建立“企业问题提问、科技界回答问题”的新机制。
具体来说,深圳将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探索产学研协同研究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合研究,建立“一产一策一技一策一企一策”的工作机制;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沿途产卵、就地转化”机制。
以合成生物产业为例。合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为医药卫生安全、农业和食品安全、环境和能源安全提供新的技术来源。近年来,青蒿素、人造肉、mRNA新冠肺炎疫苗等引起广泛关注的终端产品是合成生物技术的落地。
“研究所在楼上,企业在楼下。企业和研究所共享仪器设备。同时,研究院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发起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将应用研究板块与初创企业的距离缩小到零,可以有效解决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瓶颈,从而缩短原始创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
据了解,合成生物学、细胞和基因对RD平台设施要求极高。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深圳也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利益。例如,今年光明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光明区将进一步加快重大科研载体建设,不断提升光明科学城的创新影响力,提升“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
据悉,作为全球首个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大型基础设施,位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基础设施主楼于去年1月正式封顶。预计项目将于2023年初竣工验收交付,总投资近10亿元。依托这样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资金相对稀缺的初创企业将为搭建自己的平台节省巨额开支,前沿科技项目的成果将有机会加速产业化。
以制度创新营造更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创新研究报告指出,与未来产业起步较早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对未来产业的支持体系还不成熟,没有为未来产业发展制定专项资金支持计划。
“未来行业需要更多的风险投资,金融政策也需要相应创新。”据曹雄分析,未来大部分行业都处于“从0到1”的早期阶段,产值规模很难估计。相关的技术类无形资产能有多大的效用,能带来多少利润,也很难评估。当前,在配套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应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
在这方面,行动计划强调,深圳将实施科技和金融一体化项目。建立市科技RD资金与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金融资本的联动机制,建立覆盖种子投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并购重组等投资未来产业的基金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未来产业科技创新项目。
据了解,早在2018年,深圳市政府就投资发起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战略性基金——深圳天使妈妈基金,帮助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跨越创业“死亡谷”。
作为国内最大的天使投资政府引导基金,数据显示,深圳天使母基金投资了504个项目,均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或市政府鼓励发展的行业的早期项目。
此外,行动计划还明确了实施创新人才聚集工程。建立人才跟踪培养机制,长期支持一批成绩突出、创新潜力明显的青年人才。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有利于科技人才投身研究创新,加大青年科技奖励激励力度,实行提名制,激发和释放科技人才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曹雄认为,与单纯依靠人才补贴、人才住房等优惠政策相比,深圳立足长远,更加注重营造与国际接轨的优质人才环境。
“保护人才创新是对科技创新最大的尊重。”曹雄表示,未来行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大违法成本,降低维权成本。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科技人才来之不易的研究成果将难以实现,不仅收入受到影响,大量原本可以投入科研的精力也可能分散到无休止的诉讼和纠纷中,极大地影响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近年来,深圳全力打造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行动计划》还明确,深圳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推进成果评估、市场定价、技术交易等信息互联互通。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深圳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特区立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立法计划显示,《深圳经济特区细胞与基因产业促进条例》已列入持续审议项目,细胞与基因产业作为未来八大产业之一,将迎来专项立法。
据悉,该条例将细胞和基因全产业发展纳入促进范围,在细胞采集和保存、细胞和基因产品研发、药物扩大临床试验、基因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制度创新。
“通过制度开放和创新,深圳将不断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将为相关企业创造更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曹雄表示,在制度、金融、人才等多重保障下,深圳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对于深圳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