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张越终于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打开EMS,一张以首都大学堂牌匾为封面的告示映入眼帘,诉说着颜元对新生的拥抱与期待。
张越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更让她兴奋的是另一件事。刚刚在北大成立的未来理工,很有可能成为第一批本科生。
2020年5月,教育部发文《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首批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的高校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航空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Xi交通大学等12所高校设立未来技术学院。
2021年6月22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正式揭牌,宣布将以未来生命健康技术为主攻方向,围绕生物医学工程和分子医学两大前沿交叉学科,计划每年招收培养50名本科生和50名博士生、100名研究生。
生命健康,这正是张越想要探索的领域。但“未来”是什么?张越对此表示怀疑。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理工学院”的名称包含三个核心要素:“未来”体现了“面向未来、前瞻性布局”的总体思路。要加强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研判,瞄准未来10-15年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的科技发展;“技术”体现了培养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的基本取向;“学院”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同时也体现了在学院层面组织模式创新的驱动下,工程教育在理念、范式、标准、路径、技术、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全链条、深层次改革。
据北大未来技术学院肖瑞平院长介绍,北大未来技术学院将以未来生命健康技术为主攻方向,优势在于综合交叉。此前,北京大学在分子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未来理工学院将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融合力度,探索理、医、工等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推动应用科学向工程领域延伸,布局北大“新工科”建设。
从现在到未来,生命技术无疑是全球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北京大学未来科技学院专注于此。学院将围绕生物医学工程和分子医学进行学科建设,重点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影像、分子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大数据和生物医学人工智能。
北京大学未来理工学院已成为北京大学二级教学科研实体,包括分子医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系、国家生物医学影像科学中心、大数据与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系。现有教授13人,副教授8人,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4人,高级工程师4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杰出学者12人,优秀学者7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物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HHMI国际研究学者1人。
02
高考分数下来后,她在志愿第一栏填了“北大生物科学”。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张越开始展望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为成为未来技术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做准备。
据北京大学未来科技学院肖瑞平院长介绍,未来科技学院对学生有这样的特殊要求:“要有家国情怀、毅力等良好品质,同时要有开放的思维和好奇心,还要有‘敢于创新、勇于攀登’的北大精神”。学院领导对招生分数等问题解释如下:“分数是选拔学生的参考值,但不是唯一标准。我们更注重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北京大学还设立了未来理工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培养方案,探索设计了“未来科技实验班”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综合培养方案,建立了本科/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体系。
这一切都让张越觉得前面的路很坚实。
03
除了北大,全国还有十所985和一所211高校开设了各具特色的未来技术学院。
这些大学太有吸引力了—
无论选择哪个专业,都有可能成为具有远见卓识、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
第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有三类技术领域:
一是交叉学科领域,比如北大的生命与健康,华中科技大学的生物医学影像。
二是特定的战略领域,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空航天等。
三是前沿技术领域,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信息科学,东南大学的智能感知。
两个学院在专业建设方向上各有特色,都体现了着眼于“未来”的特色。
涛哥根据公布的信息编制了下表:
综合来看,各高校未来技术学院侧重于2-4项未来技术,如芯片、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预计将产生大量成果,并将其应用于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结。
04
未来会重点发展哪些领域,建设多少未来的技术学院?
国家将在未来四年内建立20至30所未来技术学院。聚焦国家战略,锚定航空航天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海洋技术、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前瞻性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服务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数字中国、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打造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的“示范区”和“示范室”。
未来已经来临。
张越知道她的未来就在前方。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