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都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怎样才能走出“解题难学难教”的误区?
这不仅是困扰教师教学的现实问题,也是让教学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煞费苦心研究的理论问题。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问题解决心理学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深入,教学心理学家们已经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成果来研究。
例如,加涅已经将“高级规则”和“问题解决”作为其智力技能结构层次中的最高层次,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技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教学心理学和教学设计专家更加重视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研究,提出了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模型,并呼吁“是时候让问题解决脱离隐藏的课程,把人们吸引到学校各个学科可见的部分了”。
研究侧重于问题解决思维策略的训练和学科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他们更关注不同类型的知识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例如,詹姆斯·格里诺(James Greenough)在“中学几何解题”的研究中发现,要成功解题,必须同时具备三种知识,即知觉模式识别知识、推理的定理知识和提出目标、制定计划的策略知识。
其中,策略知识在解题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学生不能正确解题的关键是缺乏必要的策略知识。怎样的解题教学才是有效的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解题者?
教学心理学研究发现,要提高解题教学的效率,必须:教给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强调知识的结构性;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和渗透,即知识的层次组织;注意具体问题和抽象模式的灵活转换;传授解决学科问题的有效思维策略。
社会主义者强调问题解决教学应充分重视和利用课堂讨论和交流等社会互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为问题解决者;在有意义的情况下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实践和发现问题的机会;为新手问题解决者建立认知支持;应该教学生一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解决研究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者认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思维策略训练应贯穿教学内容,同时应注意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解题思维阶段。他们的思维策略可能不同,教学必须加强对他们训练的针对性。此外,思维策略训练必须与元认知策略训练、认知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情绪刺激紧密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认知心理学、认知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和现代教学理论。起初,教学心理学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往往基于单一的理论,从单一的变量来分析和探索教学的心理规律。这在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早期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教学心理学自身的发展,现代教学心理学逐渐走向多学科综合和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方向。除了其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教学理论外,还受到哲学、行为科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影响。,所构建的理论属于多学科有机联系的综合理论模型。
比如维特洛克的生成学习模式,就是一个融合了认知发展、认知学习理论、能力与教学的互动、认知神经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信息论、控制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迪克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融合了认知心理学、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评价理论甚至微观经济学理论。斯拉文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相结合;Gasky结合了合作学习和掌握学习。
这些都表明了教学心理学研究的多学科综合与整合取向。这种定位克服了单一理论的局限性,实现了理论之间的互补,充分发挥了理论之间相互借鉴、补充、协调的优势,使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更加充满活力。
教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其根本动力在于教学实践的需要。由于学校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以及教育心理学研究视角和取向的局限,现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已不能较好地解释和揭示学校教学的心理规律,尤其是学科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中的心理问题。同时,由于现代认知科学和学习理论的迅速发展,教育实践者将目光转向这些理论,以寻找解释教学心理规律的依据。
正如罗伯特·格拉塞特所说:“……这种研究有助于实际应用,有助于从理解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尝试中增加基础知识;同时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因此,教学心理学自出现以来,就通过强调实证研究而成为一门应用学科。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过分强调实证和应用,而忽视了对其系统的理论探索、总结和提炼,阻碍了教学心理学自身的发展。
由于学习领域应用研究的需要,加涅提出了教学心理学这一术语。格拉塞特出版的《教学心理学进展》是一些专题研究的汇编,缺乏教学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事实上,“这一系列书籍旨在为致力于教学过程专门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心理学家提供一个论坛。”“编纂和出版那些似乎对系统阐明教学问题所必需的知识和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的名著,以促进教学心理学的发展。”
但是,教学心理学的发展本身应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随着课题研究的进展,其理论成果也在不断丰富。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教学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内容体系。
然而,直到《教学心理学》的出版,我们查阅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却没有发现一部从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角度撰写的系统的教学心理学著作。因此,在教学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过程中,传统上存在着忽视学科理论系统性建设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探索和构建教学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原因之一。
我们认为,教学心理学要走向成熟,在注重实际教学问题研究的同时,必须注重学科本身的理论创新。近年来,我们坚持“适应—发展—创新”的原则,在教学心理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索。
纵向上,梳理学科发展的理论轨迹;探讨了学科发展的基本原则,拓展了研究范围和内容体系,使教学心理学逐步走向成熟。横向上,对当代教学心理学发展的诸多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内容既包括教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教学的心理学原理、知识掌握的心理机制、教师的成长发展阶段、现代教学理念和有效教学策略等基本理论问题,也包括课堂教学交流与互动、学业成败归因、不同学科的教学与训练策略等具体操作问题。
基于教学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心理素质训练的适应与发展理论、认知策略教学的元认知训练模式、有效教学策略训练的监控模式、教学的审美模式等观点。在理论探索上,注重“创新”和“求真”。
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研究新视角,收集新资料,得出新理论。讨论的问题是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最新理论问题,如有效教学策略、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知识掌握的心理机制、学科思维策略的训练、元认知的发展等。这些问题既是国内外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最新理论问题,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我们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内外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和研究,提出了一些独特新颖的见解,揭示了本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跟踪了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特别是将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课堂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拓宽了教学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该理论的“求真”主要表现在:从学科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教学特别是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在研究思路上,强调理论探索与当代教学改革实践相结合,注重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既重视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大”理论,也重视与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相关的“小”理论。
总之,这些内容极大地拓展了教学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拓宽了教学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为教学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