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金融一直处于国家政策议程和公众舆论的前沿。最近的俄乌冲突和美国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或金融武器化将金融推到了风口浪尖。
金融历史悠久,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威廉·戈兹曼(William Gozman)在其代表作《千年金融史》中指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许多世界领袖都直接或间接来自金融科技。金融是时间的艺术。金融权力之所以能够影响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变革,是因为它能够在时间上提前或推迟经济价值的实现。
与其他领域相比,金融学的实践和理论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两者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和密切。一方面,金融理论促进了金融实践,比如金融工程对华尔街的金融工具创新有很大贡献;另一方面,很多新的金融尝试和创新也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尤其是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需要从更深层次、更基础的理论角度进行解释。把握金融发展的理论脉搏已经成为金融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呈现给读者的金融前沿文献报告,就是基于上述背景下的安排。它是由一群年轻学者在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共同完成的。
在写作的内容上,我们做一些选择,围绕重点问题。金融学的文献包罗万象,错综复杂,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做出了适度的选择。在基础理论方面,主要集中在宏观金融、微观金融和国际金融三个领域。每个领域的内容太多,所以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和侧重点:宏观金融侧重于金融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融合,微观金融侧重于资产定价,国际金融突出全球金融周期。在基础方面,我们还增加了保险,从风险演化和技术演化的角度讨论保险的前沿。此外,我们选择了三个与现实密切相关但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主题:金融科技、绿色金融和金融与收入分配。这三个方面也是当前讨论的热点。
在写作方法上,我们强调关注前沿并不意味着只知道当下。不了解过去和历史,就无法理解现在。所以我们希望在梳理前沿文献的同时,也要回到文献中去,最好能画出各个研究领域的“知识树”,以便在错综复杂的理论分支中找到主干。我们也期待从金融“知识树”中看到“前沿”的新叶在哪里以及如何生长。
在写作模式上,突出团队的分工合作。为此,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由更资深的学者组成。先通过集体讨论形成研究大纲,再进行分工,由青年学者整理基础文献,再由专家委员会逐一讨论形成意见再进行修改,如此循环往复。好文章是修改过的。每次讨论持续几个小时,写稿子的过程很辛苦,但大家都觉得这样的讨论和打磨是难得的知识盛宴。
这是我们的第一份金融文献前沿报告。万事开头难,持久更难。我们将坚持不懈,努力在中国金融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留下我们的足迹。
张小静
2022年4月
金融前沿报告
编辑张小静张明,副主编
定价:108.00英镑
国际标准书号:978-7-5227-0257-5
张小静,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金融和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主任;由50个成员组成的中国经济论坛的成员。牵头编制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负责测算并发布中国季度宏观杠杆率。宏观经济金融形势长期跟踪分析。参与并主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的研究评估。主持了中财办重大委托项目和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出版了《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等系列著作,获得第11届、第12届孙经济科学奖、首届孙金融创新奖、第5届中国软科学奖、第6届张发展经济学奖。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宏观金融理论和发展经济学。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领域是国际金融和中国宏观经济。出版《宏观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与资产配置》等著作。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穆璐第一章宏观金融理论的前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金融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缓慢融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基础
三个研究展望
第二章资产定价理论的前沿
理论资产定价发展背景
二、理论资产定价的困境与突破
第三,实证资产定价的前沿进展
四。技术变革下的资产定价研究进展
第三章国际金融前沿
1.全球金融周期:概念表述与含义比较
二,全球金融周期的兴起:理论背景和历史渊源
第三,全球金融周期的驱动因素
四。全球金融周期作用下的特征事实
中国应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周期的挑战?
附录:国际金融的研究范畴和文献脉络
第四章保险学科前沿
简介:风险演变、安全需求和保险
气候变化、碳二战略和保险
3.老龄化社会、劳资共进与保险
4.大规模疫情、医疗保障与保险
信息技术、网络安全和保险
第五章金融科技前沿
金融科技导论
第二,金融科技驱动金融创新发展的机制
金融科技与公平和效率
4.金融技术和风险
五金融科技发展前景
第六章金融与收入分配的前沿
收入分配的内涵、理论演进及基本事实
第二,金融如何影响收入分配差距?
三。总结与展望
第七章绿色金融前沿
绿色金融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气候变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三、气候变化时代的中央银行
四。政策建议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