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价值论李德顺

网友发布 2022-08-02 14:31 · 头闻号前沿领域

现实中,“哲学”的概念有时指其“理论”形态,有时指其“学科”形态,有时指其“实践”形态;说到“边疆”,还涉及到它的“历史形态”。那么,现在什么代表了整个哲学学科的前沿呢?这恐怕只有把哲学和人类的历史以及当今时代的问题结合起来才能说清楚。否则只会有理论前沿,没有学术前沿。学科的前沿应该主要从哲学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层问题,即哲学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时代将面临的新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动荡和变革的时代。旧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还在起作用,但已经偏离了历史进步的主导趋势,落后于科技进步和实践的启示。这是事实。有时候,看到网上吵架很激烈,很黏人,不仅很难加深,而且很伤人,就觉得有点可惜。在那些你不一定知道真相的非常具体的事情上,你一定要搞清楚我是对是错。这种“两极,非此即彼”的论调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依然无法走出它的泥潭。我觉得这是个悲剧。

而走向极端的思维方式——不管你走向哪一个极端——都是旧的“丛林规则”,是“阶级斗争为纲”、“冷战”时代的思维方式。在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共同未来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需要超越过去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第一,我们需要反思差异本身,反思差异的来源、基础及其所代表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找准当前的时代和时代的呼唤,使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思路在这种转换中找准方向,找到解决和回答问题的方向和出路。在我看来,这就是当代哲学的“前沿”所在。

如何到达这种哲学的最前沿?我认为有两大障碍需要跨越:一是研究治学方式的障碍,即超越“经学”;另一个是目标取向的障碍,即需要超越以观点和结论为目标的“前沿”意识,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前沿意识。

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的学习方式。它最初是用来治疗中国的经典,如四书五经等等。但现在要成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连西学、马学都是用儒家经典的方式学习,成为学术进步的障碍。在我看来,儒家经典的特点和弊端是:“崇拜权威,迷信经典;学问至上,门当严;规范,结论第一;割断历史,迷恋文字;远离大众,轻视人民;落后时代,自怜自艾。”

从冯友兰、贺麟到唐,都曾指出过“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区别。梳理学术发展脉络需要哲学史家,但更需要哲学家。哲学家是思考人类的哲学处境、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提供自己研究成果的人。但我们的哲学近年来停滞不前,落后于时代的原因之一,我认为是各种因素的干扰,造成了一种“求史避论”的导向和误区,把研究哲学等同于研究哲学史,只用训诂学研究古今中外经典。只把某一个学派、某一个学派、某一本书作为孤立的中心和焦点,不管它的发展和当代表现,实际上是用历史研究代替了哲学思考。

“问题意识”的确立需要超越儒家经典,从而走向哲学发展的前沿。我们前进的起点一定不是一个现成的观点,或者一个经典的人物。能代表“前沿”的,一定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当下时代凸显的新问题。

马克思说,“世界历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别无他途。”那很有趣。用新问题回答和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是在老问题的基础上深化,而不是老问题的回归和重复。

当然,解决老问题会带来新问题,而不是结束或消除新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也说过:历史从来只提出它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一旦作为问题提出来,解决问题的因素在现实中已经存在,我们的任务只是找到它。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在问题出现的地方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这有点类似于中国谚语“解铃还须系铃人”。

任何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前沿,一定是本学科、本专业领域或社会实践领域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毛泽东说“问题就是矛盾”。研究是为了发现矛盾,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学到的东西当成知识,与现实相匹配。如果只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者共同的原因、共同的表述,就认为是一种历史的重复,于是挂上现成的概念或结论,这就是所谓的“贴标签”。其实我们把前人的“后沿”当成了自己的“前沿”。我们要想和前人“继续对话”,就得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接收的,找到“接口”。从这个界面出发,只有解决了前人没有问或回答的问题,才有真题,才能“走下去”。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