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体系# #建设“双一流”的首要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这对于扭转国内突破性成果少、关键技术被人控制的局面至关重要。当前,“双一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科评价的A、A+标准,反映的是国内相对水平,而不反映国际相对水平。同时存在“只看一流学科,不见一流学者”的情况。科学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科研特点充分说明,学科带头人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决定性因素。但目前的学科排名和评价大多反映教师的平均水平,没有突出学科带头人应有的权重。其实学术水平不是由教师的平均水平决定的,更多的是由学科带头人等一流人才的尖端水平决定的。衡量一个一流学科整体水平的科学指标是其吸引、激励和保持一流人才的能力。因此,学科带头人的选拔成为一流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
改变评价的观念
中国经过多年发展,科技成就突出,但突破性成果少,人才“帽子”太多。所以,不能“以帽取人”选拔一流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更不能“数”候选人。以解决难题、做出突破性原创成果为己任的一流人才,往往不符合这些条件。他们潜心研究,多年磨一剑,他们的原创论文不一定能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为此,2016年以来,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政策实施代表评价制度,但成效不大。原因如下:首先,代表作品的评价高度依赖同行评议,会导致一定的局限性;二是“以期刊评文章,以国际顶级期刊论英雄”的评价理念延续至今,代表作几乎等同于顶级期刊的论文,使得代表作评价体系的推行并不顺利。事实上,顶级期刊论文不等于顶级成果。但目前“帽子”职称、顶级期刊论文的评价方式依然盛行,突破性成果少的情况依然存在。
只有突破英雄论,才能回归学术真理。选拔一流人才需要在观念和标准上做出改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一流人才的概念比较模糊,需要用新锐学者的标准来定义,新锐学者是指因为突破性的成就而在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的学者。第二,用突破性的成果作为代表作品,足以选出新锐学者。在学术领域,高端人才可以用代表作品来衡量自己的水平。再次,要公开、规范地展示代表作品,以显示其处于国际学术前沿,而不是仅仅罗列成果、基金项目、人才“帽子”、学术职称等。,而且要经过学术界和社会的检验、比较和监督。第四,一流学科的评价侧重于学科带头人。在其他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学科带头人和前沿学者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他们的突破性原创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学科的发展。
创新评估方法
要实现评价理念和标准的转变,进一步推行代表制评价,就必须创新评价方法。因此,“互联网+”代表作品的评价方法势在必行。其特点是评价公开、规范展示的代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前沿学者的代表作品为突破性成果;第二,规范互联网上突破性成果的突破点四要素,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贡献。突破点的四个要素分别是突破什么、如何突破、突破的原创性和突破的前景;第三,核对并确认同行提出的异议;第四,将突破口输入“学科-前沿”数据库,确立突破口的前沿地位。
目前中国急需扭转突破性成果较少的局面。迫切需要真正的一流人才、充足的资金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但也面临一些困难。目前一流人才分为三类:国际知名、国际半知名、尚未知名。国际知名学者数量少,而在学术圈占据压倒性多数的其他学者在现有评价体系下难以得到及时公正的评价,导致人才评价出现“一流人才僵局”。
“互联网+”的代表作评价方式也是打破“一流人才”僵局,选拔前沿学者担任一流学科学术带头人的有效途径。在原有基础上,精简版的“互联网+”代表作品更容易实现。在网上展示突破点的四个要素,并与同类成果进行对比。目前的同行评议也可以作为补充评价。同时,也要打造以领军学者为首要指标、以人才为根本的学科排名和大学排名体系,让国际排名的指挥棒发挥正确的作用。
设置学术考点
推行“互联网+”的代表作品评价方法,实施代表作品评价体系,并不容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学术实验场来尽快实现观念和方法的转变。在学术特区,所有高层次人才和一流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都需要公开、规范地展示自己的突破点、四要素和核心贡献,以显示自己在国际学术界的领先地位。
面对新一轮学科评估,建议实施一项新举措:对于申请或维持一级学科的,其学科带头人或高层次人才的突破性成果应在网上公布。同时说明了这部代表作处于国际学术前沿,可能引领学科发展的原因和优势。此外,一些非“双一流”高校、民办高校和新兴创新型城市可以率先设立学术实验点,在一流人才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后来居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4日第1966期作者:刘一东
精彩推荐:
中国社会学自信的来源
提升社会学内涵。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微信官方账号cssn_cn了解更多学术资讯。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