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跨学科的前沿学科,与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也被中国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学科之一,是最有可能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先”转变的学科。
1月13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公布了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这十大成就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评选对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整体研究水平在哪里,应该从哪里补短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会秘书长王教授。
入选项目原创性突出,社会意义重大。
记者:为什么这十项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选择标准是什么?
王:本次入选项目的成果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原创性突出,社会意义重大。入选项目成果涉及脑科学、免疫学、肿瘤精准治疗等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以及食品安全、疫情防控、国民健康等关系国计民生、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年一度的“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已连续开展六年,始终坚持的标准是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或先进性,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或应用前景,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
其中,根据项目成果类型的不同,有两种具体标准。
知识型项目主要为基础研究项目,评选标准为:项目在探索生命科学现象方面有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首次提出或其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述;这一发现在科学理论或理论上有突破性思想,或在研究方法上有原始创新,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生命科学界的认可。
技术类,包括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项目,评选标准为:项目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技术思想、原理和方法上具有创新性,在技术上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在综合方面优于同类技术,解决了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或者已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工艺、材料、产品和生物品种,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生命科学新技术发展的选择提供新思路。
记者:多年来的评选活动为我们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王: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是中国科协倡导成立的第一个学会联合体。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高端智库平台,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创新发展。自2015年设立以来,每年评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目的是通过充分展示和宣传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评选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结果推荐和评选流程严谨,评选结果权威。每次评选,联合体所属国家一级学会在广泛征求理事和专业分会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推荐,并负责对推荐项目进行了解和核实,在会员学会网站上进行公示;之后联合体将组织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领域的资深专家进行评审,最终由联合体主席团确定入选项目。
连续六年的评选活动得到了生命科学领域科技人员的广泛认可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极大地提高了生命科学的社会影响力,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帮助,为生命科学新技术的发展、医学新突破和生物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在全国开展类似的科协评选活动,也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与美国相比,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还远远落后。
记者:评选结果中提到“中国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拥有强大的后备力量”。你能详细说明一下吗?
王:本次评选的入选项目中,除“蝗虫群集与灾害之谜:4-乙烯基茴香醚是蝗虫的群集信息素”和“蛋白质首次三维结构解析、新冠肺炎及两种临床候选药物的发现”两个项目外,其余6个知识创新项目和2个技术创新项目均为非院士领衔的研究项目,占比较往年有所增加。
同时这些研究成果的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