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氪专访|「倍思」创始人何世友:做到全球充电类品牌出货量最大,核心关注点在于围绕用户而非硬件

网友发布 2022-08-02 14:28 · 头闻号前沿领域

优雅的

编辑|彭小秋

电子消费一直是中国产品出海浪潮中的佼佼者之一。

在2020年1.12万亿元的跨境电商出口总额中,消费电子占45%,是仅次于家居和服装的第三大出口品类。

这离不开中国在消费电子产品生产上的好制造、高利润的比较优势。就特殊的供应链体系而言,没有哪个国家比我们更完善。比如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广东,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能自给自足。

所以中国生产的消费电子产品成本会更低,海外销售的利润空会更大。除了价格优势,海外消费者对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远高于国内。“海外消费者不一定愿意使用原厂配件,”许多制造商告诉36Kr。

也正是在这种双重推动下,全球95%的消费电子产品来自“中国制造”。如今的出海浪潮,更侧重于“中国品牌”,而非“中国制造”。2019年,中国出海品牌50强中有34%是消费电子企业。这对于消费电子产品来说,似乎是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在同质化竞争加剧,品牌意识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周边产品”应该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粘性和企业护城河?

针对这个问题,消费电子品牌“贝思”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它成立于2011年。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贝思”是一个站在行业发展背后,不断完善产品的探索者。鲜为人知的是,“贝思”品牌的充电产品在天猫、JD.COM、Tik Tok等平台的细分品类中继续占据第一。2021年,北四成为全球最大的充电品牌,如果不是缺芯,销量估计至少增长30%。

这一成绩背后的产品思维,在从产品到品牌的10年间,“Besi”品牌始终坚持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的品牌理念,正如“Besi”这个品牌名称的由来:baseus是基于用户的简化,坚持从用户角度思考,为用户提供实用性与美观性兼备的产品。

“贝斯”的实拍

这一次,36Kr对话了“Best”创始人何,他是早期智能穿戴和O2O行业的见证者和开拓者之一。在与“Best”品牌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何尤氏自己走了一条从贸易到工程再到技术创新的“贸易、工业、技术路线”。

何笑着说“我是公司最大的产品经理”,那么这个产品经理的专注和细腻会如何体现在“最好”这个品牌上呢?在公司的十年发展中,“贝斯”品牌与何尤氏有哪些特征重合?一个发展中的品牌出海和一个逐渐成长完善的创业者会闪耀出什么新的火花?

以下为采访实录:

什么样的充电产品才能称得上「高品质」?

36Kr:简单说一下“贝琪”这十年的变化吧。

何:Best品牌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以设计为主导,在设计上进行微创新,然后通过供应链的深度合作和共同开发,满足交期和品质要求,用这种方式建立消费者对我们的初步品牌认知;

其次是第二阶段,以设计和技术的深度创新为导向,工业设计创新、结构创新和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创新是我们的新产品强项;

第三阶段,重点是打造爆款,新加入的爆款产品为主导,形成品牌元素各方面的组合能力,从而凝聚消费者对我们的品牌认知。

36Kr:Best现在有什么产品?有怎样的发展过程?

何尤氏:“Best”目前有四条产品线,第一条是充电产品线,第二条是音响产品线,第三条是清洁家电产品线,还有一条是基于用户细分场景应用的创意消费电子产品场景产品线。

我们从手机配件开始,然后做办公电子相关产品,然后是汽车周边,然后是清洁用品。2019年,我们开始推出氮化镓充电器。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2018年手机厂商基本都在往C口和快充方向发展。基于此,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方法,让消费者只用一款产品就能满足笔记本、手机、平板、Apple Watch等周边产品的充电需求。我们也希望通过一个充电头,解决消费者同时多台设备快速充电的需求。有了双重思想,一个就够了,从而减少了消费者的烦恼。

其次,我们刚刚发现了氮化镓,一种新的半导体材料和工艺器件,可以让充电器“减肥”。因此,我们将原本用于工业领域的工业设备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为了更方便用户使用,我们不断对产品进行迭代,让产品更小更紧凑。第一款GaN充电器刚推出的时候是业界最小的,现在依然以更加精湛的工艺保持着这一优势。

疫情催生了对平板和笔记本的大量需求,恰好是笔记本换C口的阶段。看到这个趋势,我们的GaN充电器在提供相同功率的前提下,可以做到小巧轻便,兼容所有充电协议。同时拥有更丰富的接口,2C1A接口,能给消费者带来不错的体验。

贝斯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和稳定性要求的情况下,不断缩小体积,提高便利性,打造最好的产品。有技术、工艺、制造壁垒,形成了贝思品牌在充电领域的竞争优势。

36Kr:充电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定义一款好的充电产品?

何:我们认为充电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真正了解用户需求,大胆应用新技术解决问题,设计足够精美。

首先,了解用户真正的关心和感同身受尤为重要。比如,当别人还在从天猫的购买评价中寻找机会的时候,贝思已经建立了基于使用场景的用户习惯研究和基于消费者需求洞察产品落地的创新体系。很多不起眼却很有体验感的产品功能,都能给用户带来很多小惊喜。

其次,要在技术上做扎实。充电产品的核心软件应自主研发而非外包给第三方,关键器件的供应端应可控,甚至生产过程中的制造工艺也应由专业工程师控制,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产品质量。

2021年,北四成为全球最大的充电品牌,如果不是缺芯,预计销量至少增长30%。由此可见,关键技术和上游产业链的可控是多么重要。

再次,漂亮的设计不是年轻人的“加分项”,而是“必须选项”。如果产品不漂亮,没有品味,就不会选择。Best品牌非常重视产品设计,打造低调、简约、实用、有灵性的设计,赢得了众多年轻用户的青睐。

36Kr:“最好”的产品有什么优点?

何:我们在充电产品上的优势,首先是体积越来越小;二是充电时功率密度更高;最后是退烧。国家规定充电时表面温度不能超过70度。我们比国标低8度,所以热量控制应该是同行中最好的。

当然兼容性会更好。我们可以跨平台、跨手机兼容。经过几次迭代,兼容性更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同时兼容安卓手机和联想笔记本。

贝琪是“周边产品”吗?粉丝粘性从何而来?

36Kr:北四也有3C配件产品线。它的角色定位是什么?在生活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何:大部分传统零部件厂商的经营思路都是紧紧围绕代工的节奏来经营。第一,不太注重消费者的体验,认为做配件是给主机看的。只要把握好主机厂的产品发布节奏,就能实现盈利,重点是如何做出“低价山寨”配件。而往往忽略了产品创新最根本的驱动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配件体验服务;

第二,传统配件厂商大多过分强调功能化甚至是索引化,单纯为了把标品卖出去而堆砌参数和功能,而不管用户是否真的需要,造成使用不便。这就是为什么它被称为“3C配件”而不是“消费电子产品”。

手机配件厂商的逻辑是围绕主机提供服务,而我们的逻辑是围绕消费者提供服务。厂商更懂主机,但不一定全方位了解消费者的体验和需求。消费者可能同时拥有苹果、华为和三星的设备,同时使用不同种类产品的需求更多。主机厂商只为自己的产品做配套的充电器,我们会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做一款同时兼容这些主机的产品,基于细分场景打造整体的优秀体验,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不断完善。

36Kr:如何建立消费电子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何:我们会从几个方向来做。首先,我们尽力让用户更全面地了解贝思的品牌,了解多品类、多细分场景的贝思产品,有针对性地围绕他们的各种需求。贝琪的品牌用户重复购买率超过大多数消费电子品牌,在消费电子领域创造了自己的独特性,一个“小客户,耐用品”。我们非常重视用户互动和增值服务。一方面增强用户粘性,推广更好的口碑;另一方面,引入一些富有想象力的专业用户来创造新产品,与我们共享发展。

第二,我们更善于洞察消费者的真实使用场景。比如台式充电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会仔细观察消费者在办公场景中遇到的充电相关问题,用非常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消费者感知到这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消费者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了巩固。

比如很多人会在床头放一个台灯,但是往往没有足够的空空间再放一个插件,导致手机充电不方便。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洞察,让床头灯和手机充电空之间的密集整合需求,让我们开发出了一款爆款产品。这种对用户体验的真诚和同理心的理解,促成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深度互信和紧密联系。

“Besi”产品地图

“贝齐”对一款好产品的追求是什么?

36Kr:“Betsy”认为应该制造出好的产品,其背后的方法论是什么?

何尤氏:结合“贝斯”的使命,我们会思考什么是实用和美观,把实用和美观分解成几个维度,变成更具体的可执行项,应用在具体的项上,然后不断改进,循环往复。比如PPT翻页笔,我们会模仿一个消费者拿着翻页笔的场景,模拟他站在台上最需要什么样的笔,以此来决定翻页笔是平的还是某处凹的等等。,并从消费者的角度设计产品。

以前软件和硬件都做过。我在做手表的时候,在佩戴体验上做了很多工作,APP的交互体验都是围绕人的。回到智能硬件的“贝思”,我们会非常重视产品的智能化。例如,我们通过“Besi”应用程序将产品与应用程序相关联。总的来说,我过去的经验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工业设计、消费者体验和软硬件结合上。

36Kr:你认为追求产品热情源泉的永动机是什么?

何:基本上每天八点半左右到公司,晚上十点多才走。这是因为我爱它,真的喜欢它。我们会发现,无论产品如何迭代,消费者永远不会满意,产品永远做得不够好。这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当你有了技术管理知识和消费者管理知识,你就会想办法去满足和帮助消费者。我觉得我的热情可以持续到80多岁,贝思品牌会一直做下去。

纯粹受商业和利润驱动的时候很容易累。最后,数据并不能真正驱动人,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和只是想让数据变漂亮的人合作。希望我们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数据是一个阶段性的进度条让我们坚持下去。

36Kr:我们都认为品牌建设将是一个新的趋势。那么,“贝琪”对品牌建设的认知是怎样的呢?

何: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好的产品会说话。我们没有告诉大家Best这个品牌,也没有推广。我们总是把精力放在制造产品上。

现在,我们相信这是建立品牌的最好时机。做品牌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我们从2020年开始定位品牌,现在在品牌建设上稳步前进,不断努力。比如我们与回收宝合作,回收旧充电器进行集中处理,同时为消费者更换更好的快充;这种公益的心态非常能打动消费者,让消费者理解贝思创造的初衷,非常能塑造品牌粘性。

36Kr:“最好”的品牌理念是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能否介绍一下《最好》在这方面的成就?

何:自始至终,“贝斯”始终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的产品注重消费者体验,为消费者服务。我们之所以把实用和美观作为品牌理念,是因为这才是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用这样的价值观做出来的。

实际就是观察用户的使用场景,看看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客户,不是主人。目的是让用户更加高效、便捷、舒适。我们的关键词是丰富用户的生活体验,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当然,产品还得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近年来,我们还获得了iF、红点等多项国际大奖。超过116个项目的工业设计奖。

36Kr:Betsy将来会有出海的计划吗?

何:海外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国内消费者是不一样的。比如海外的壁式插头比较多,我们更注重床头的使用场景。我们会围绕这个做一些产品;国内场景更多的是桌面或者客厅。总的来说,在中国,尤其是在欧美和东亚,消费者的体验差异很大。从今年开始,我们逐渐将这些产品线分为海外和国内。

在海外,我们主要通过线下连锁店展示产品。当然,后面会关注线上渠道。三年前,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后来逐渐发展起来,海外消费者的意见反馈给我们,然后用在产品研发和设计上。今年我们可能会在众筹平台上有两个大件。我们不同于众筹想法验证的逻辑,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渠道做品牌传播,这个渠道考验的是我们产品的颠覆性创新。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