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西品玩
作者| |lzh
虽然手边的插排里塞满了各手机厂商随新机发布的充电器,但没想到却成了晚上写作的绊脚石。
昨天下班走到公园门口,发现没带电脑充电器。于是我赶回站里,从桌子上抓起一个80W的快充头,某厂号称5分钟能充30%电。回家插上电脑继续用的时候,发现不能正常给电脑充电,速度差的可怜。只能眼睁睁看着电脑电量从20%降到4%,直到关机。唯一的安慰是我终于可以提前一天睡觉了。
白天开会的时候,正好电脑电源快没电了,我拿起一个号称10分钟充40%电的66W手机厂商的充电头,却充不上。
猜猜看,哪个可以当笔记本电脑用?来源:品万lzh照片
当时的心情就像吃泡面发现没有酱包或者上厕所没有纸一样焦虑。
这尴尬的一幕真的是致命的。
“私下”协议是“罪魁祸首”
为什么在几年前,同样接口的充电器很少能充不上电?
原因是Micro USB接口是当时的主流配置。这种接口在当时的充电宝、电动牙刷、手电筒、手机等小家电中被广泛使用,而且大部分手机都设计了可拆卸电池。所以这个接口其实更多的是用于数据传输,充电只能算是“辅助”。此外,由于其接口的限制,最大充电电流只有2A。对于大多数设备制造商来说,没有必要在这方面瞎折腾。
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电池容量也增加了。电池无法拆卸后,如何让手机在短时间内充满电成为当时手机厂商“秀肌肉”的技术,于是各种快充技术应运而生。
比如当时OPPO推出了一款绿色触点的Micro USB“魔变”接口。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增加触针和使用自己的充电头来实现“快速充电”。这款快充被OPPO命名为“VOOC”,以“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在2014年迅速风靡市场。
但它只能通过特定的插头和充电头给特定的手机充电,这其实是一种“私人充电协议”。
如今,Type-C已经成为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标准,甚至大部分电脑都采用了Type-C接口。虽然每个人的“接口”形状都一样,但是各种设备之间的充电器并不能通用,而“罪魁祸首”就是各个厂商的充电协议不一样。
早期的私有协议采用低电压大电流来增加输出功率,Micro USB的最大电流只有2A,无法满足后期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Type-C接口比前者更能“承载”大电流。OPPO使用“电荷泵”技术来提高转换效率,通过电压减半、电流加倍以及并联多快来增加充电瓦数。
资料来源:Tianji.com
VivoIQOO采用的FlashCharge和SuperFlashCharge充电技术,也是通过双电荷泵和双电池的设计,使用双电池进行充电,其中使用“电荷泵”实现快速降压,电流翻倍增加充电瓦数。
来源:来自网络
而华为则更复杂,可以看做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随华为Mate8旗舰手机发布的QuickCharge技术,协议是FCP。然而,非常有趣的是,FCP协议与高通的QC2.0“开放”协议基本相同。按理说华为设备应该可以用QC2.0充电器充电,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专利的限制,华为通过自主研发的SCP协议,从FCP的高电压低电流过渡到高电流低电压。无论是后期的40W超快充,还是现在的66W充电头,都是采用了同样的“电荷泵”技术,提高了充电效率。
三星充电器长期支持快充。来源:充电头网
三星的手机充电协议可以用“混乱”来形容。前期采用自己的高电压低电流的AFC协议,后来兼容QC2.0,后来取消了。经过一段“复杂”的调整期,它干脆直接在最新的旗舰上使用了“公共”PPS协议。
简单来说,PPS协议是2017年USB-IF标准化组织USB PD 3.0标准中可编程电源协议的简称。要支持这个协议,就要支持有点“半公开”的PD3.0。而且有组织的背书和高通的支持,再加上“动态”的电压/电流调节,可以更好地提高充电效率,使其不容易发热。
另外,由于PPS还处于发展阶段,厂商也不多。不过相比之前的“私人协议”,PPS协议充电器以其与QC/PD良好的兼容性得到了部分厂商的认可。
安卓手机厂商的大功率充电器基本都是“私有”协议。
苹果的收费协议是最“开放”的
哪里有“私”,哪里就有“公”。
其中USB-PD协议的兼容性最广,由USB-IF标准化组织更新发布,其中谷歌、苹果、高通都是成员,PD协议也是苹果“唯一”认证的快充协议。目前PD3.0协议已经达到100W,也有很好的兼容性。
高通的质量控制协议也是一个“公共协议”。比如最新的QC5是基于PPS的,通过动态调整可以实现100W以上的功率,并且有很好的后向兼容性。
另外还有联发科的PE协议,在主流手机市场很难看到,因为太小了,就不讨论了。
联发科的PE充电协议用的厂商不多。来源:网络
事实上,谷歌在2019年就规定安卓手机必须支持PD协议,才能支持GMS服务。但由于限制和国内环境因素,市面上所有标有44W、66W甚至80W的充电器无一例外都是“私用”协议。一方面是出于安全适应;另一方面,PD协议仍然存在发热和充电效率问题。综合考虑,厂商还是愿意用“私有”协议的。
但很多安卓厂商都在“学习”苹果不附加充电头,然后让消费者花几百块钱买一个“私人”充电头来“享受”最高待遇,而只给其他设备“最低”待遇。有点太难看了,不能吃。
对于像苹果这种只支持PD协议快充的设备,如果你像安卓一样使用所谓的“高功率”充电头,最后的结果就是只能用“最低”的功率充电,那么对于Macbook Pro这种设备,你自然无能为力。
来源:品万lzh照片
对于我这样一个电脑是Mac,其他设备都是Android的用户来说,除了系统体验之外,没想到充电还能这样“拆分”。我以为我可以凭借Android的“高充电”能力领先世界,这很棒。出门之前,因为充电头协议不一致,中途被“消费”了。
以“环保”为由不配备充电器对苹果手机用户影响不大,但安卓手机不配备充电器,盲目引入高充电功率技术是致命的。除了官方标配的充电头,虽然有“氮化镓”新技术的“第三方”充电头,但在外形上可能比厂商的“大功率”充电头要小。
但还是会因为安卓厂商在“收费”部分集体“打鬼子”而失去意义。
相反,这种第三方充电器对苹果相对“佛教”的品牌支持得相当好。在这里,并不是说像北四、安科这样的大厂都有为苹果“独立”的充电器。就算是普通的氮化镓厂商也能很好的支持苹果设备。市面上任何氮化镓充电器都支持iPhone和Mac的“快充协议”。
收费协议可以“统一”吗?
对于安卓的“分体式”快充,去年5月,电信终端行业协会已经发布了融合快充标准《移动终端融合快充技术规范》。
移动终端融合快充技术规范来源:唐迈、知乎
“不同品牌的手机和充电器,只能达到较低的充电速度。不仅严重影响了用户的快充体验,还浪费了资源。也大大增加了产业链上下游RD的风险和成本。中国信通院、华为、OPPO、vivo、小米率先推出了《移动终端融合快充技术规范》,得到了荣耀、思利捷、瑞芯微、李惠科技、安宝电子、点库网等众多终端、芯片企业和行业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基于这一规范,电信终端行业协会提出了UFCS协议。UFCS协议是充电器到手机交互过程规范的通用协议,类似于PD3.0,可以通过多级调压实现不同的功率输出,最终达到200W以上。
这确实可以减少不同厂商收费策略的“碎片化”,但在这场游戏之前,2022年,安卓手机为什么要全面普及64位应用?在本文中,如何将Android软件最终更新到64位的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可以通过升级处理器来“统一”软件。至于收费协议,显然更难的是不仅要考虑软件系统适配,还要对市面上的机型做大量的测试,同时还要兼顾各方利益。
一圈下来,还是氮化镓yyds。来源:图片由lzh提供
目前面对安卓厂商充电协议如此“混乱”,老老实实购买一个支持更多协议的大功率GaN充电器才是最靠谱的。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