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宙斯送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美丽的盒子,但告诉她永远不要打开它。“你为什么打不开它?加上‘绝对’二字?里面有魔法宝宝吗?”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潘多拉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盒子。谁料到盒子里装的竟是罪恶和灾难。在盒子被打开的一瞬间,他们都奔向了这个世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就是著名的“潘多拉效应”。
中国民间有句谚语“好奇害死猫”。而上面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效应也告诉我们——不能不做,越禁越做。大人们对未知的事物还很无知,更别说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探索的孩子了。
【利用潘多拉效应,让孩子主动读书写字做作业】
是不是经常刷这样的新闻或者网络段子:某家长为了帮孩子写作业,气得心肌梗塞;某某家长为了让孩子做作业,把孩子喜欢的玩具藏起来,甚至扔出窗外。
是不是经常听到身边的父母朋友说“不写作业就不能看电视!”“不读书就不能出去玩。”“如果你没有完成这10个问题,你将被罚一周不吃冰淇淋。”
这样,学习往往就成了父母的一厢情愿。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成了“钉子户”或“老赖”。父母活成了讨债公司的公关。
疫情首次爆发至今已有三年。没有一个家庭有过父母在家工作,孩子在家上网络课的经历。多少家庭从慈母孝顺到剑拔弩张。
作为一个小学生家长,我崩溃过,咆哮过,走极端过。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后面来看看我是怎么用潘多拉效应让我家萌萌主动学习的。
1.策略:故作神秘,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内驱力。
比如最近发现萌萌还在读三年饭圈,却不喜欢三国演义。我先带她去玩“三国杀”的桌游。然后拿曹操,吕布等人物卡片,给她讲一些人物介绍。当她给我赞赏的眼神,问我怎么知道这么多的时候,我会假装说:“哦,我读过三国演义!”她看上去若有所思,于是我继续说,“但是你太小了,读不了这么难的书。等你上了中学再说!”说完,我故意指了指书架最上面的《三国演义》。这招很管用,我很快就发现萌萌在我忙其他事情的时候,偷偷踩在凳子上取下了一本《三国演义》,偷偷看了一下。
2.策略:利用孩子求胜的野心,树立虚假的敌人或竞争对手。
我家萌萌的字不好看,尤其是她总是急着写完作业去玩的时候,字会很潦草。有一次,我借了朋友女儿写的一篇作文带回家。一开始,我没有给萌萌看。而是故意自己看了看,感慨道:“哎呀,难怪人家说‘字如其人’。”满口的文字和她的长相一样干净精致。"女儿嫉妒地撅着嘴说:"妈妈,我不是长得很漂亮吗?”“嗯,你也很漂亮!”“那我的话呢?真的没有一个完整的词漂亮吗?”我赶紧假装安慰说:“宝贝,你的字写得有点像勇者冲入九州,却又字斟句酌,像才女静静绣花弹琴。当然,现在还不晚。毕竟满清比你高一个档次,而且每周坚持练10页字帖,所以文笔自然比你好。你现在不用担心写作了。"过了半天,我当着萌萌的面把朋友叫来,说:"哎呀,你家全是字。真的很贴心很好看!我想过几年我会成为一个小书法家。那别忘了给我写首诗,我挂在家里看!“这两招的成功,激起了我萌萌的求胜之心,她开始积极地写帖子,希望能早日追上我的小书法家曼曼。
【巧用游戏+生活体验,戒盲盒诱惑】
我相信你家熊海子也缠着你买盲盒。相信你也刷过“初中生一年花3000元买盲盒牌”“江苏南京的小学生小吴,为了拿到盲盒的藏钱,不断要钱在家里买文具“盲盒”,痴迷于“赌博”的感觉。”这种新闻?最近被315诟病的“盲盒”说到底就是潘多拉的盒子效应。
那么在“什么都可以是盲盒”的今天,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戒掉吸烟盲盒瘾呢?
3.策略:通过游戏和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巧妙禁止,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比如我们可以带孩子去买彩票,告诉孩子如果中了,就是500万。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一定很兴奋,很期待彩票的新体验。但是买了几次都不中,就开始抑郁失望。这时,我们可以借机告诉他们,“为了中隐藏的钱而不停地买盲盒的可能性极小,就像为了中500万而不停地买彩票一样。”
我们也可以把一颗红豆装进一大袋绿豆里,让孩子闭上眼睛去拿一颗。这个小游戏可以让孩子立刻明白小概率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有多难。然后我们就可以借机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有趣有意义的事情上。
稍微复杂一点的方法是,家长可以带孩子去玩“文具店”的游戏。怎么玩?第一步:家长提前准备100张纸,假装成100个盲盒。第二步:画一张纸,上面写着“藏钱:1只皮卡丘荧光笔”,然后把这张纸放进去。第三步:给孩子30元作为买盲盒的钱,告诉他们每个盲盒的5元钱。第四步,开始购物游戏!
如果孩子把30块钱全部花光买了四个盲盒,还是没有拿到藏起来的钱,我们就认真明确的告诉孩子,从100里抽出1是低概率的。在现实生活中,赢得盲盒中隐藏的钱的概率远小于游戏中100: 1的概率。
如果孩子真的能在花完这30元钱后拿到隐藏的钱,我们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皮卡丘荧光笔,告诉孩子这支笔的实际价格只有10元。“你本来只用10元就可以买这支笔,但现在我要求你从20元中多给我一些钱。你会吗?”如果你这么说,孩子们会立刻意识到沉迷于盲盒烟是多么昂贵和不理智。
【与其残忍的说不,不如适当的放下孩子的经历】
你有没有给孩子偷过薯片、甜甜圈之类的垃圾食品?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在玩电子产品时,你是否会暴跳如雷?
就拿我家萌萌来说吧。每次奶奶准备张嘴阻止她吃零食的时候,她都会捂着耳朵说:“奶奶,你什么都不用说,我什么都知道!吃太多零食对牙齿不好,对身体更不好。“你老是吃零食,怎么可能吃得好?”正确"。之前看到萌萌躲在厕所偷ipad,我会不淡定的大喊一声“不要再看电子产品了,听见了吗?还不如变成瞎子!”“你总想看ipad和手机。还能好好学习吗?"
但事实证明,这样煞费苦心的念叨,甚至严令禁止,收效甚微。
在《我的妈妈是超人》中,邓莎的儿子大林子爱吃零食,尤其是薯片。他奶奶总是什么都不肯做,尤其是严格控制他吃零食这种所谓的“垃圾食品”。“潘多拉效应”就是“没办法,越禁越做”。所以大林子经常趁奶奶不在的时候偷吃。印象最深的是有一集,大林子怕奶奶发现,把薯片藏在垃圾桶里,过一会儿再拿出来吃一口。我奶奶发现后,他赶紧装作无动于衷,解释说自己只是“吃了几块就扔了。我不喜欢吃得太多”。
所以,你看,像这样禁止零食,只能让孩子更渴望零食。他们甚至可能通过撒谎或其他危险行为来获得零食。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曾说,“世界就是味道。”“吃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吃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建立自尊和意志,是孩子的全世界。”禁止孩子盲目吃零食,其实很残忍。
潘多拉魔盒不是洪水猛兽。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并适度释放孩子的好奇心才是正道。所以对于爱吃零食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做:
4.策略:与其强行阻止,不如跟风,陪孩子去体验。
在教育问题上,不要做一个扰乱孩子的“唐僧”,喝一个吓唬孩子的“独裁者”。我记得我家萌萌小的时候,天天不让她在这里吃,在那里喝。后来发现,她儿子不是在偷菜,就是出去找别人要吃的。慢慢的,我开始改变策略,跟风。比如我会每天或者每周找几个时间段和她在一起,坐在阳台的小茶几前,吃零食,像朋友一样聊天或者看书。为此我还特意买了几套漂亮的餐具和刀叉,增加茶歇时的气氛和仪式感。
我也是这样对待玩电子产品的孩子。比如我在ipad上上下车几个有趣又有知识性的游戏app,和萌萌一起玩;我还教萌萌在键盘上打字,在电脑上搜索信息。这些行为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爱,还能让我们的榜样在瞬间拉近距离,与孩子建立伙伴关系,获得朋友的信任。
说完,我半开玩笑地说:“再好的冰淇淋和薯片,也不能贪!”或者“要想保持明亮漂亮的大眼睛,我们还是要尽量少用电子产品!”孩子马上就能接受。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事情是真的。父母说没用,朋友说有用。更重要的是,“一个吃过一百种口味的孩子不会只想着糖果,一个见过世面的孩子也不会只在乎面前的一块饼干”。
当然,仅仅停留在口头劝说或者提醒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和孩子约定一个规则,比如一周可以吃几次零食,什么时候吃最合适;比如电子产品什么时候可以再用,每个电子产品要用多久?一旦我们和孩子制定了规则,我们就要求他们遵守。在此基础上,制定违规后的惩罚机制。顺便让孩子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凡事要严”的道理。
总而言之,父母教育孩子单纯依靠“间谍电影”或者“闯关打怪”的心态和思维,会让你和孩子都很辛苦。
想想自己,谁没有过“好奇宝宝”的阶段?谁没叛逆过?谁没经历过青春期?所以,只要学一点心理学,了解潘多拉效应。
反心理是在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一致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每个人都有逆反心理,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越是试图阻止,越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以至于“越是忍不住做,越是禁止,越是做”。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潘多拉效应”!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