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我国未来年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转向是

网友发布 2022-08-02 14:03 · 头闻号前沿领域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中国的下一个15年

科技应该如何发展?

傅团将陈光教授的观点摘录如下

和大家分享学习。

一、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与转化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中国能否在2020年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的“门槛”?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概念,认为创新型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创新型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是创新型国家。学术界没有共识。从实践看,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有四个特点,即创新投入多、创新能力强、创新绩效好、创新竞争优势强。

参考2005年世界创新型国家平均水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技术对外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国内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引用量进入世界前五名”。

15年来,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科技创新实现跨越,综合创新能力从世界第25位跃升至第15位。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评价,2019年中国创新指数排名全球第14位。总体来看,中国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具体指标方面,如表1所示,到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科技进步贡献率、对外技术依存度、国内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引用量达到、接近或超过原定目标值。

表1上一轮中长期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见原文。

同期,以5G移动通信、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高铁技术、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超高压输出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核电清洁能源技术、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等为标志,,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世界级技术和品牌,有力支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产业版图和创新版图。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前沿,建设科技强国的新战略需求,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科技竞争形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大多数技术仍处于“并驾齐驱”和“跟随”阶段。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态没有根本改变。目前中国关键零部件自给率只有三分之一;32%的关键材料国内还是空白,52%的关键材料进口。其中,最大的短板是缺乏“从0到1”的原创成果。这些关键核心技术是必须要突破的,但不是短时间就能突破的。

从2020年开始,中国必须适时推动创新范式的转变。明确进一步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坚持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瓶颈”技术为基本立足点,推进“十四五”重大战略转型和中长期科技创新发展。

二、“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

根据对我国科技现有基础、严峻形势、目标任务和发展路径等综合因素的分析,我们提出203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应确立为自主创新、开放跨越、科技强国、引领发展、支撑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代化目标。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我国上一轮科技规划制定并实施的重要政策。“自主创新”有三个内涵。一是原始创新,即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则性领先技术等创新成果;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对现有各种技术的有效整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新兴产业;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也就是说,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15年来,我国科技主要领域从“跟随”“并驾齐驱”到部分领域“领先”,取得了显著成就,这得益于“自主创新”政策的实施。但中美科技“脱钩”已成事实,能源资源、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人口健康与老龄化、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空天洋扩张、新安全等一系列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在2020年的起点上,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面临“四个战略转向”:

从引进技术到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

从技术组合集成到更加重视核心关键技术RD体系建设;

从提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到更加重视战略性科技和新兴未来产业的发展;

从渐进式创新、二次创新到更加重视突破性创新、基础性创新、原始性创新从“0”到“1”。

转型后的“自主创新”的关键内涵,是由主要依靠现有技术的引进、集成、组合、应用到新技术基础理论的自主开发,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的科技战略演变为“自主创新2.0版”。

开放跨度

未来15年,中国将面临“外部环境根本改变”和“自我阶段性跨越”两种新情况。新的开放格局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外部环境越是变化,我们越要坚持改革开放。国际高端技术垄断竞争出现新特点,全球供应链技术链断裂重组风险加剧。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形成持续开放的新格局,还需要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是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更加坚定不移;二是积极调整科技开放合作的方向和策略;三是研究改变长期竞争中与保家卫国的相处之道;第四,把加强国内开放和国际产能合作结合起来。如果我们不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我们的经济长期衰退或低速增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十四五”期间不可回避的“历史坎”。考虑到未来影响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的几大因素及其传导机制,根据经济系统模型,可以预测未来15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基准情景下,2021-2025年、2026-2030年和2031-2035年三个时期中国GDP增速预计分别为5.6%、4.9%和4.5%。203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将是2000年的10.06倍、2010年的3.99倍、2020年的2.02倍。按现价GDP,2020年100万亿,2025年147万亿,2035年281万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预测2020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14.25亿,2025年将达到14.39亿,预计2029年将达到14.42亿的峰值,之后开始缓慢下降。在保持1.8生育水平的情况下,到2035年,中国总人口将保持在13.38亿。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为1万美元,2025年为1.4万美元,2035年为2.8万美元。我们将在“十五”期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并在“十五”和“十六”期间继续稳步发展。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意味着中国要实现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创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从低端产业到高端产业的历史性跨越。

科技强国

2020年,中国将步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2035年,中国将位居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把“科技强国”确定为我国“十五”计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是指通过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源头能力,形成强大的原始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技术供给能力,实现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动力的过程。“科技强国”的预期目标状态是,2035年,国家综合科技创新实力在世界10名以内,2050年,国家综合科技创新实力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与2035年初步实现国家现代化相适应,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将是,除了论文专利产出、世界百强企业和大学、RD投资强度、RD人员比例等一般指标外,平均指数,国际同期创新型国家,诺贝尔科学奖、领域科技奖、高被引科学家、技术“领先”比例有重大突破。科技发展的评价重点也将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论文高引用率、原创成果影响力、国际标准、高新技术出口等指标。

领先发展

明确“引领发展”是我国“十五”计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中由时代特征决定的内涵。第一,发展目标引领。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为指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科技工作,为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科技贡献;二是国家战略的引导。以国家重大战略嵌入阶段性发展为契机,牢牢把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重大战略机遇,助力国家在大国科技竞争中增强实力,助推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中心城市引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全球和全国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增强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的资源聚集能力和促进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能力,促进全国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第四,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解决14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科学技术不仅要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还要推动创新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中美“脱钩”中民族产业的科技需求,又要为中国制造升级提供科技支撑;既要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又要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高新技术的产业价值,又要用科学技术解决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实际问题。既要重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蕴,又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关注当代人的发展和需求,又要用科技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更多地造福子孙后代;既要重视科技成果的价值,又要突出科技人才的巨大价值和制度设计的重要作用,为开辟创新发展道路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

来源|战略前沿技术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