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至11月1日,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举行。近年来,全球科技公司都被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量子信息等科学领域的无限魅力和光明前景所折服。但在科学家看来,目前这些领域的研究进展面临的瓶颈仍然是系统而不是人类。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举行。主办方供图
我们对自动驾驶的前景过于乐观了。
“多年来,我们对自动驾驶的前景过于乐观,”2007年图灵奖得主约瑟夫·基法克斯(Joseph Kifarkis)说。汽车行业的大型科技公司已经投入了数千亿美元,对于如何从其他系统过渡到自动驾驶汽车还存在很多误解。自治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于系统本身和外部环境对知识进行管理,自学能力非常重要。人有自主学习的功能,但是系统和机器的自学习功能非常缺乏。
“仅仅有一个智能代理是不够的。还有一些重要的系统问题需要解决。”Joseph Kifarkis指出,自动驾驶面临环境感知、自主学习、动态系统复杂性、可靠性和可信赖性等瓶颈。“自动化系统和自主系统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将从自动化走向自主,但仅仅依赖自动化是非常危险的,这需要开发新的技术和工程。”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人工智能有哪些弱点?未来的突破方向是什么?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在“科学前沿与颠覆性技术”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目前的局限性在于算法的稳定性和不可解释性,并提出强化学习是人工智能下一步的突破方向之一。
虽然AI算法的效率很高,比如在人脸识别等领域做得比人类好,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其鲁棒性与人类不同。AI要实现的下一个突破是什么?在未来的应用中,除了下围棋、打扑克,AI还能做什么?除了灯光秀,无人机用于电子游戏或战斗是否可行?姚期智说,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很难采用单一的计算机原理。我们还需要对AI做大量的研究,需要通过精读了解更多未来能做什么。
2017年图灵奖获得者约翰·汉尼斯在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挑战是如何建造一台具有超级性能的计算机。他认为摩尔定理正在褪色,代之以登纳德标度定律正在生效。因此,约翰·汉尼斯认为我们需要改变思维,不是依靠半导体技术的突破,而是需要在特定领域做出专业的处理器,让它可以运行任何代码。这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人工神经网络。“通过赋能人工神经网络,人类生活将会更美好。”
在“秘钥——世界顶尖科学家量子物质峰会”的主题峰会上,讨论了该领域的发展。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潘建伟院士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连一个量子比特都没有。”对于量子计算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解决量子计算系统中的错误。
面对全球危机,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合作
联合全球科学力量,共同解决人类危机,已经成为与会科学家的共识。随着疫情引发的全球危机,科学家们坚定不移地呼吁科学界在开放和包容的环境下加强合作,为全人类提供解决方案。
来源:视觉中国
"合作和国际化的科学是最有效的."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文卡·拉马克里希南敏锐地指出,这场流行病使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成为焦点。国际合作使我们发现了病毒惊人的传播速度,全世界都在努力对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征服病毒。全世界的研究团队也在合作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和潜在的疫苗。目前的疫情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其在疫苗研发上竞争,不如鼓励各国合作组成全球疫苗联盟,采用平行研究方法,共享研究成果。
针对当前的全球疫情,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不仅指出了疫情对当前社会中技术应用的影响,如远程教育、数据工作等,还预见了除新冠肺炎疫情之外,人类需要面对的其他威胁。科学界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开放科学政策的重要性,提升国际合作在推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虽然20世纪的全球发展以战争和经济竞争为主题,但在21世纪,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全球合作应该提上日程。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应该尽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野依良治说。
支持基础研究的突破。
许多科学家在相关论坛上强调了基础科学进步的重要性。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哈罗什(Serge haroche)指出,人们有时会认为我们需要努力制造更实用的设备,但也有更多的基础问题亟待解决。要想摆脱自己领域的束缚,首先要解决自己领域的大问题,比如量子物理和广义相对论的不兼容,必须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为什么基础科学的进步受到阻碍?野依良治将主要原因归结为: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仍然有失偏颇。无论是科研经费的申请,大学招牌的打造,还是学术的推广和认可,都过于看重在所谓的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而且大多来自商业出版社。野依良治也提出了他的担忧:“他们的大多数同行评议不可避免地受到教条的限制,对新兴科学的出现不敏感。因此,他们拒绝接受新颖的研究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论坛延续了往年的传统,邀请年轻人提供与世界顶尖科学家交流的机会。论坛有“青年人才交流对话”、“科学T大会”、“小科学家论坛”等活动。据记者了解,参加本次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科学少年有55人。他们是由中国科协和上海市科协从参加“人才计划”等培养计划的优秀学员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年龄从15岁到18岁不等。其中,中国科协推荐近40个,上海市科协推荐16个。55名理科少年中,不乏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文章、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金牌、在各类国际知名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吴桐
终审判决:尹红群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