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以科技为内核食品产业在传承与创新中向未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八届年会线上召开

网友发布 2022-08-02 13:55 · 头闻号前沿领域

4月6-8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以网络会议形式召开。本次会议由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食品学会和天津、北京、河北三地13家单位联合主办、协办。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40多位演讲嘉宾与全国食品科技工作者齐聚“云”端。十六场“云”论坛从多个角度聚焦科技前沿和热点,推动食品行业转型升级。

用科技解决人民粮食问题的初心不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年会一直是食品行业同行交流的舞台,是探索新课题、新发现的信息源。在国内外疫情依然严峻的背景下,科技界以这种“线上”的方式齐聚一堂。虽然大会形式与以往不同,但科技强业的目标不变。4月6日的大会开幕式和大会报道在线观看量超过130万,也显示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强大影响力和疫情形势下科技界对年会的期待。

孙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面对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在大会发言中为食品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以解决人民的粮食问题为初心,集中精力解决未来的粮食问题。细胞肉培养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开始,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去年在淀粉领域取得突破,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由二氧化碳完全合成淀粉分子。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高科技解决未来人类赖以生存的蔬菜、水果、牛奶等食物问题,需要科研工作者的充分探索。二是以跨学科打破壁垒,以跨界思维实现创新发展。作为一门应用学科,食品学科不是单一的科学研究。需要在食品学科纵向深耕,同时在多个学科之间横向转移,需要科技界和产业界的有效对接。第三,在科研的道路上要始终保持探索的精神。希望食品科技工作者时刻保持一颗初心和自己的探索精神,在科研的道路上有无限的可能。是行业的科普,是每个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希望食品科技工作者在教学科研的同时,做好科普宣传,表达科学的道理。食品企业也要从自身做起,共同维护行业的生存环境。第五,重视中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中的“顶层设计”。在当前食品行业健康转型的重要时期,食品的“三减”和新一代健康食品的“添加”应该并且已经形成了双轮驱动的格局,科技界应该达成共识。

曹小红CPPCC公司副主席

天津CPPCC副董事长曹小红在致辞中指出,食品行业是“惠农惠民”的民生产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改善“餐桌上的营养”,让人民群众吃得更加安全健康,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食品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天津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韩金玉

天津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韩金玉在大会发言中表示,全球食品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食品工业进入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创新和“健康中国2030”浪潮的共同推动下,食品行业正朝着全营养、高科技、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让人民吃得更安全、更健康,已经成为中国食品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

未来食品、营养和健康成为会议的两大热点。

陈建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粮食发酵技术与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粮食发酵技术与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陈建围绕“未来食品:机遇与挑战”展望未来食品发展。预计随着人口的增加,到2050年蛋白质需要增加30%-50%。因此,应大力开发替代蛋白,如微生物蛋白、微藻蛋白、昆虫蛋白等。基于合成生物学、物联网、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和纳米技术的未来食品,将有效解决食品供应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饮食和精神享受等问题。

天津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所长马延河。

天津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所长马延河介绍了“合成淀粉”的相关研究。植物从光合作用到最后合成淀粉的能量利用率不到1%。随着人类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农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合成学的发展为复杂有机分子的生物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依赖植物,在作坊里从零开始合成淀粉,是颠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的重大变革,将使人类摆脱对土地的过度依赖。

丁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刚强在《中国食品工业的营养问题与发展》报告中表示,要以科学评价为基础,以合理膳食为衡量标准,以全民健康为目标,通过食物载体倡导健康饮食习惯,加强食物营养的科技创新, 推动营养健康产业发展,提升食品健康内涵,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健康需求。

天津科技大学副董事长、校长陆福平。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天津科技大学校长陆福平在《传统发酵食品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中表示,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自动化程度低、过程控制有限、对风味和健康因子研究不够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风味健康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搭建高效的智力生产平台。运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技术理论,对传统酿造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阐明了关键微生物在原料利用、营养和风味物质代谢、发酵过程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机理。采用现代发酵调控技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16个“云”论坛

多角度聚焦科技前沿热点。

会议期间,由《中国食品科学报》主办的2021食品科学前沿热点问题论坛将聚焦食品营养与功能、肠道微生物与健康、个性化营养、食品胶体与食品功能设计、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与生物控制、食品安全检测与纳米材料、3D打印设备等前沿科学问题,与与会者分享新观点、新观点和最新前沿研究成果。此外,伊利母婴营养研究院支持的“母乳与生命早期营养研究”专题,将聚焦母婴群体的生命早期营养需求和产业化实践。多位专家将分享从探索生命早期营养需求、探索母乳深层含量、探索特定成分的健康效应,到功能性基料的国产化、新型基料检测技术和功能性评价方法的探索、牛奶中生物活性成分的保留等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年会由天津、北京、河北三省市联合举办,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由河北省食品学会、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北方学院主办的“北方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功能论坛”将聚焦北方特色食品,就区域农产品在研发、加工、营养功能等领域进行专题报告,为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提供新思路。为适应中国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发展要求,由天津科技大学主办的食品营养与安全国际论坛将共同探讨食品安全、食品营养、功能食品、食品质量控制等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餐产业化面临着中式餐饮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水平低、营养不均衡、风味不稳定、保质期短的瓶颈问题,需要从多角度进行产品、技术、设备的联合创新。“中国食品产业化标准与创新”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主办,李锦记酱料集团和竖亥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支持,将汇聚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进展,为中国食品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年会前期从400余篇投稿摘要中筛选出优质稿件,形成的8个技术专题将围绕食品质量控制、基础研究、营养与功能等8个方向,展开系列讨论,为食品行业转型升级赋能。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筑牢创新发展基础。

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驱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为了鼓励科技创新,促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和学术发展的积极性,我们经过了严格的推荐和评审程序。在本次年会上,将对2021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奖获得者进行表彰。

此外,年会期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联合主办了“第三届国际食品安全教育论坛”,聚焦基于需求和风险的食品安全教育,邀请国内外专家交流分享食品安全教育新思路,为有效提升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献计献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是未来创新发展的主力军。2021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与IFF中国、潘潘食品集团、李锦记酱料集团、安琪酵母有限公司、三只松鼠有限公司、宏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科拓恒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举办了六场全国学生创新活动和一场科普知识竞赛。来自60多所高校的14000多名师生积极参与活动,最终1300多支参赛队伍中有103支队伍脱颖而出。评选结果也在本次年会上公布。富于青年的创新活动不仅有效地将科学技术与企业联系起来,还为食品行业培养了未来。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九届年会会旗交接仪式也首次在网上进行。该学会第19届年会由安徽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合肥工业大学等7家单位联合主办,将于今年秋季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