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未来年,绝对是硬科技的黄金时代|深度好文

网友发布 2022-08-02 13:49 · 头闻号前沿领域

作者:中科创星创始人合伙人兼联席CEO,米勒“硬科技”概念的提出者

编辑:曹雨欣

来源:正和岛,决策参考

本文原载于《正和岛决策参考》2021年2月号。

01.硬技术的底层逻辑

我在2010年提出了“硬技术”的概念。一开始只在公司内部分享。我当时提出这个词,是因为有一个大背景: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下滑,传统产业遇到很多问题,中国需要产业升级。我是科研出身。当我用基本原则做事时,我会思考未来经济出路背后的潜在逻辑。

当时社会普遍关注模式创新和互联网,忽略了核心技术。我有点苦恼,在想为什么科技创新的价值得不到认可,想呼吁大家关注真正的科技创新。网络新词很多,沉浸在科技中的人也需要想出一个词来吸引眼球。受硬科幻题材《三体》的启发,我想到了“硬科技”这个词。后来被国家领导人认可,现在全社会都认可这个提法。

为什么硬技术如此重要?我认为这符合世界的重大转折,原因有三。

第一,技术创新每60年会有一个拐点,这意味着每一轮技术创新的周期是60年。这是一个康柏经济周期,有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现在正处于康柏周期最后一波的萧条中。本质上,科技创新处于上升轨道时,经济繁荣;当科技创新遇到技术瓶颈,进入创新S型曲线的平坦阶段,经济就会衰退,进入衰退。

信息革命始于上世纪6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到现在刚好60年左右。我们正处于科技创新的转折点,未来的解决方案和出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这是硬技术。

每次出现危机,人类都会通过寻找下一个60年的科技创新周期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每次科技创新放缓,经济下滑,增量蛋糕变少,国家之间就开始了存量博弈。上次内燃机革命衰落,严重到引发二战。中美贸易战触底的原因是当前科技创新滞后。

第二,中国每三四十年就有一个经济发展的拐点。第一个转折点是建国时期,从1949年到1978年,历经30年,中国完成了重工业化初级阶段;第二次转折发生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从轻工业到工业起飞,到2008年正好30年。2008年,出现了一些问题。国家用宏观调控和金融手段提供了缓冲,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转型问题。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倒闭。从2008年到现在,是经济转型期,从高速增长到经济新常态。

中国过去40年的高增长,本质上是继承了发达国家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扩散的红利。得益于人口优势,我们承接了低端制造业,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工厂。事实上,中国只是最大的组装国,科技应用做得很好,涌现出很多互联网巨头。但核心技术和芯片仍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大的转折点,从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从人口红利到创新红利,从工人红利到工程师红利,从模式创新到技术创新。未来30年,中国发展的重点将是硬技术。

第三,从全球格局来看,每100年左右就会有一次科技中心的转移。这是日本学者唐倩总结的现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每过一百年,世界上就崛起一个大国。美国二战已经快一百年了,现在正处于百年转折点。未来30年将是中国崛起并逐步超越美国的历史性机遇。这也是中美严重摩擦的重要背景。中美摩擦不可避免,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硬技术也是中国超越美国的关键点。现在美国针对中国的实体名单,其实更多的是在打压硬技术。

总的来说,这三大转折点都指向一个关键词——硬技术。这是中国未来经济出路背后的潜在逻辑。

02.硬技术,到底“硬”在哪里?

“硬技术”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在当前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最具代表性的硬技术主要体现在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

为什么硬技术很难实现?主要壁垒高:一是长期投入,二是专利保护,三是人力资源,阶梯壁垒,生态壁垒,所以硬技术需要大家来支撑。

在我看来,硬技术的“硬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技术硬,难以模仿,壁垒足够高。像TSMC的芯片,ASML的光刻机,一般企业是买不回来的。

二是精神硬。十年磨一剑做硬科技。中国现在不缺钱,也不缺精神。很多人有钱却没有精神。中国缺少像马斯克这样有理想、有追求、有精神的企业家。现在时代变了,我相信未来硬科技创业者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第三,野心硬。以前中国企业家多追求“大”,现在要追求“强”,要有做世界冠军企业的野心。在这个领域做到世界第一,是德国“隐形冠军”的概念。规模再小,竞争力也要足够强,谁也打不过。这就是毅力。如果中国每个企业家都能成为世界第一,那么中国就是世界第一。

第四,实力硬。只有技术硬、精神硬、志向硬,才能培养出一批硬的科技冠军企业,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整个国家的实力才会硬起来。比如华为,在美国的压力下依然实现了20%的年销量增长,这就是硬实力的体现。

硬技术不仅仅是技术,更是精神追求。去年我们提出了“硬科技精神”:勇担使命,敢为人先,啃硬骨头,十年磨一剑。我们选择了做最难的事,十年磨一剑,至少干十年二十年,一辈子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我坚信我们会成功。

3.硬技术的价值被低估了。

每个行业都需要硬技术,所有的行业应用都有硬技术支撑。底层技术的意义在于其更高的附加值,其社会经济价值将超过单纯创造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技术。

硬技术的价值被低估了。它一块钱可以带动下游一百块或者一千块,但是下游一块就是一块。从我们半导体产业链的图可以分析出,最底层是600亿美元的半导体设备产值,中间支撑4600亿美元的半导体芯片制造产值,再后面支撑上万亿美元的消费电子、工业电子等电子系统,再后面支撑上千亿的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产值。

半导体产业链图

2014年,当我们观察到2013年中国芯片进口规模超过石油时,我们意识到,发展芯片是中国未来的战略需要,不重视不行。这几年我们中科创星投资已经孵化了320多家硬科技企业,涉及半导体、光电芯片、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商业航天等领域,其中半导体领域的100多家企业现在增长非常快。

2020年有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半导体投资首次超过互联网,成为中国第一投资赛道。大家都重视硬技术,这是好事。以前半导体公司融资不容易,现在无论是融资还是其他方面都越来越顺利,整个行业都在进步。透过这样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中国硬科技和半导体芯片崛起的曙光和希望。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科技创新板,让科学家富起来。中国的硬科学技术发展迎来了春天。

然而,资本的快速涌入也造成了项目估值虚高和局部过热的风险。其实硬科技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并不能直接从极寒过渡到极热。我经常用在中国投资硬技术和半导体就像在月球上投资这样的比喻。前几年特别冷,零下100多度,像极地的夜晚;科技创新板出来后,非常热,零下一百多度,变得极度白天。现在可以称之为“没人愿意投资半导体”。这不是正常的温度。

科技硬门槛比较高,既要懂技术,又要懂产业。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创业者,都要理性分析,看看哪些更有长期价值,不要盲目跟风。

谁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巨人?

每一个崛起的大国都受益于新一轮科技革命。英国是机械时代,美国是信息时代,中国未来将是光子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这是中国的机遇。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依次是经济、科技、军事、金融、文化。目前,中国正从经济超越走向技术超越。中国过去4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催生了一大批创业明星。未来30年是中国科技崛起的时代,相信中国会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和硬科技企业家。

科技型公司有一个发展规律,就是“硬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为什么美国害怕中国的5G?5G是新一轮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一旦中国在5G上领先,将在整个人工智能的应用上领先美国。美国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急于保持竞争力不被中国超越,所以打压华为和中兴。伟大的企业正站在科技浪潮的顶端。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革命,是机械时代,机械技术发达。代表企业是博尔顿-瓦特公司和莱克勒佐冶金公司。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革命,是电气时代,发展电子技术,使用分立电器。代表企业有西门子、奔驰、福特、通用电气和贝尔电报公司。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信息革命,是电子时代,是集成电路技术和算法的发展。代表企业有英特尔、IBM、TSMC、微软和苹果。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智能革命,光子时代,发展光电技术,支持人工智能算法。今天的巨头都是上一个时代的巨头,新一轮的巨头还在酝酿中。新一轮工业革命即将诞生巨型企业。谁占据了光电子技术的制高点,谁就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巨人。

为什么光很重要?万物互联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5G是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光电芯片是5G和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

它的主要推动力是集成电路和光纤通信。2016年摩尔定律失效,集成电路驱动的信息革命周期红利终结。我提出了“莱斯70定律”,意思是在各个领域,光学成本将占未来所有科技产品成本的70%。整个IT行业都在“从电到光”的过程中。未来光电芯片将是信息获取、传输、计算、存储、显示五个方面的产业布局核心。

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芯片“卡住”,比如集成电路产品“卡住”,光刻机是最“卡住”的。这背后是光的未解难题。光学技术已经成为科技产品的关键瓶颈技术,解决光学瓶颈技术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核心。

我前面提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科技革命动力不足,急需新一轮科技革命,而新一轮科技革命是“光子集成+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的智能革命。21世纪是光学的世纪,将从电子集成过渡到光电集成,再到光子集成。

总的来说,光学技术爆发的比较晚,整个世界还没有挖掘出光学技术的全部潜力。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与技术革命爆发的时间段成正比。两国差距最大的是发动机、涡轮等机械产品。光学、通信等领域的差距相对较小。

对于“卡脖子”的行业,中国企业应该寻找一些变道超车的机会。光子技术是中国技术变道超车的大好机会。乐观估计可以以10年为周期逐步赶上世界一流水平。

像华为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已经证明了他们可以在硬技术上脱颖而出。随着中国GDP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科技投入,人才的培养,未来中国的硬科技一定会越来越强。

04.“白猫时代”即将到来。

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于硬技术。美国的这次打压让中国形成了共识,开始真正重视硬技术。未来三十年绝对是硬科技的黄金时代。

其实过去中国在硬技术上投入不够,积累不够。前几年很多学芯片的都去互联网了,因为来钱快,赚钱多。硬技术是需要长期投入的,需要脚踏实地,耐心去做。

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农业思维,认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愿意做指数级的增长。但硬技术的曲线是这样的:前十年是“努力,没有回报”。一旦过了拐点,就呈现指数增长趋势。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硬技术赚的是长钱,慢钱,但最后是大钱。

硬科技公司需要的是耐心的资本。这也对投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了解技术、科学家并理解他们,要有足够的投资能力、耐心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几年前在美国,Google吸引了最强的人才,但是几年前在美国,Google吸引了最强的人才,却有一个组织Google无法“抢人”。它的工资比谷歌低很多,但顶尖人才更愿意做改变世界的事情。这是美国宇航局。一个只在乎钱的人,肯定不是顶尖的人。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人,而不是杰出的人。从优秀到卓越,这是最难跨越的事情——优秀的人尽力而为,优秀的人却做改变世界的事情。

现在,中国需要一批改变世界、有梦想、出类拔萃的人,而不是只赚钱的人。钱只是一个人创造社会价值的副产品。对于马斯克来说,“首富”不是他的目标,也不是他的追求。我们的口号是“硬科技改变世界”,目标是为中国未来培养一批像马斯克、任郑飞这样的硬科技创业者。他们有更高的追求、梦想和创新的使命。

真正的企业家通过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并在此过程中分享社会财富。企业家应该兼具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Masashima的名字寓意“正和游戏”,主张企业家创造正价值,顺便创造经济价值。这也是德鲁克对企业家的定义,通过创新创造价值。我不会投O2O,P2P,电子烟。我不会投任何只赚钱,没有正面社会价值的商业模式或产品。至于损害社会和老百姓利益的事情,更是禁止的。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对这句话做一些修正。以后在中国只鼓励“白猫”。中国的法律越来越完善。如果“黑猫”为了赚钱而做一些违法的事情,“灰猫”就很难游走在规则的边缘。在中国套利的机会越来越少。“白猫时代”来了,公道正派、靠创新的时代来了。

05.呼唤硬科技创业者

传统企业面临大刀阔斧的转型时期,但大部分无法成功转型。现在基本上有一半以上的传统企业十年后会消失不见,破产倒闭。但是一批新的企业将会成长起来。科技创新板未来要培养一批人。他们上升得如此之快,他们将成为新的企业家。

以前很多企业家都是学管理的,学的差不多了。现在读EMBA的价值还不如读科技创新大。当企业不创新的时候,管理的意义就不大了。管理越精细,企业参与越多。陈春花教授有一句话:管理不应该大于管理,但管理应该大于管理。业务是什么?是业务创新,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

在未来的硬技术时代,传统企业家需要成为硬技术企业家,不仅要掌握管理和运营的知识,还要学习硬技术和技术创新。

企业家其实就是分配资源的群体。创业者最重要的是决策能力。决策能力代表如何分配资源。创业者一定要清楚:每个时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每个时代最缺什么?当你知道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创业者的杠杆作用就会最大化。企业要找到真正的价值和与众不同的价值。

技术是一种思维。中国人要慢下来。以前社会太快了。互联网的急躁思维害了很多人。今天已经证明,不一定要搞互联网营销,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产品才是核心竞争力。

有些创业者很迷茫,找不到出路,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我觉得现在的方向太明确了。创业者可以看看国家的“十四五”和“2050规划”,寻找自己的商机。十四五规划把科技自强放在第一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年的规划也把科技实力放在国家战略的首位。

中国未来30年的方向已经确定。到2035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到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中国实现长期规划的能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我们应该相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信守承诺的国家之一。2000年初,很多国家都说要在2020年登月。只有中国按照计划完美实现了“绕过去,退下来”的目标,其他国家没有。

现在,国家正在布局科技资源中心。我们还围绕科技创新中心进行投资。Xi、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广州、合肥等城市都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土壤。科研院所、高校集中的地方,科技资源多,科技产出硬,是投资热土、富矿。

创业者要尽早全面拥抱硬技术,提前布局,自建部门长期做研发和硬技术。如果一些企业不具备硬技术基因,可以“买票看别人游”而不是“下海”,寻找合作伙伴或者直接投资硬技术,逐步将资产配置到技术创新上,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慢慢学习自己的投资思路和经验。现在是转型的初级阶段。企业转型越早,风险就越小。相反,过渡越晚,风险越大。

硬技术正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