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也许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第一次呈现在公众面前,但它已经计划了很久。
回想1994年,香港还没有回归中国,GDP总量超过1300亿美元,而深圳GDP只有75亿美元的时候,香港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吴家玮就已经提出要申办三藩市湾区,建设深港区。
之后地方政府经常会出台一些关于湾区建设的文件。
最重要的文件是2009年10月28日由粤港澳有关部门联合发布的《大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这是这三个地区的政府首次就湾区建设达成共识。
同年年底,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
2017年,大桥正式建成,也正是这一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正式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为什么是粤港澳?湾区建成后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三个湾区相比,有什么优势和劣势?湾区未来发展?
本文结合其他三个大湾区的共同点来回答上述问题。
为什么是粤港澳?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和广东省肇庆市,共两区九市。
图1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条件堪称得天独厚。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粤港澳的港口和自然条件优越。
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的维多利亚港就在这里,平均水深12米,面积41.88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
此外,还有深圳港和广州港。2020年,这两个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将分别位居中国第三和第四。除此之外,还有东莞港、佛山港、珠海港等多个港口。
更重要的是,粤港澳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气温较高,即使是12月,平均气温也在14℃以上。
这种气候不仅适合人类居住,还使得几个港口几乎全年都可以通航,保证了吞吐量。2020年,仅广州港货物吞吐量就将达到6.36亿吨。
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我们上一篇文章反复提到的,发达的金融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配合。
香港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2015年,香港金融业占GDP的17.6%,由于面积小,几乎没有制造业。
然而,珠江三角洲恰好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基地,著名的科技企业:华为、DJI和腾讯都在这里。
从产业协同角度看,中国哪里比粤港澳更适合建设湾区?
更重要的是,香港回归20多年来,香港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
香港的支柱产业,如金融、贸易、物流等,都在不断发展进步。但归根结底,香港的国土面积只有1000平方公里,岛上的制造业可以忽略不计。
2016年,香港制造业甚至只占岛内GDP的1.4%。长期以来,各种制成品极度依赖进口。
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比较严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短板,比如经济下行、产能过剩、产业升级缓慢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珠三角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活动来实现产业升级,而香港开放的环境和发达的金融业可以为珠三角的企业提供很大的帮助,珠三角的制造业也可以弥补香港缺乏制造业的短板。
可以说,为了实现三方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调整转型,粤港澳大湾区的成立是国家层面必须要做的战略举措。
是如何全面规划的?
但是,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问题是,湾区太大了,区内还有很多岛屿。而且由于“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两区九市分为三个经济区。我们如何规划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我们可以看一下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框架协议。总的来说,文件提到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按照功能划分三个区域,确保各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将珠三角各城市建设成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地位;推动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总结一下,珠三角的城市主要负责高科技产业,香港负责金融服务和航运。相比较而言,澳门更可有可无,负责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交流。
所以后面主要讨论香港和珠三角的协同发展。
另一方面,是加强区域间运输体系建设和市场整合。
这主要是因为港澳地形复杂,岛屿众多,区际连接和交通方式的选择相对有限。
此外,内地、香港和澳门属于不同的经济区,相互之间的商业活动并不顺畅。简单来说,货物要经过安检,还要收关税。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只要相应地改变规定就行了。
交通更复杂。所以在湾区建设之前,我们建设了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粤澳新通道等项目,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区域交流。
不过这还不够,至少和其他三个湾区相比,交通还不够便利。
其他住在大湾区的人可以方便地游览和自驾游,但是我们的海湾地区有太多的岛屿。
怎么解决?
修建更多的桥梁和铁路当然是一种方法,但在这一地区填海造地有没有另一种可能性?
这并非没有先例。比如东京湾区就是人造湾区。
目前我们的技术水平绝对够用。2015年,我们开始在南沙群岛建设人工岛,半年时间就造了5.66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们可以在四年内填满维多利亚港,更不用说建造几条陆地通道了。
毕竟桥总有损坏的一天,粤港澳会形成湾区,但土地未来还会延续。
2019年,中央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细化和补充了粤港澳的规划发展。
在交通方面,进一步提到要扩建沈海高速、京港澳高速,加快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道、横琴港、广深港高速铁路西九龙站的规划建设。
在产业规划方面,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了更加细化的职能分工。
一是在产业布局上,更细化了城市分工。比如珠海、佛山负责先进装备制造业;深圳、东莞主要发展信息产业;并提出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合作。
另一个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明确了深港澳要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实现绿色发展,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新材料,等等。
总的来说,这些产业都属于“中国制造2025”的范畴,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国家也希望深圳、香港、澳门能够像硅谷一样,在实现国家产业升级中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另外,虽然香港的金融业非常发达,但问题是香港的金融市场和内地有很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香港为珠三角的制造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自然更麻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证湾区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规划纲要相应地制定了一些措施,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关于企业在香港融资的问题。
例如,允许湾区的银行做跨境人民币贷款、外汇交易,甚至代理销售理财产品。实际上,这意味着珠三角的银行可以从香港的银行贷到款,所以珠三角的企业更容易从银行贷到款。
比如允许企业跨境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两地居民跨境投资,也允许“深港通”、“债券通”等诸多措施。
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力构建两地金融服务的差距。
只有缩小差距,香港发达的金融业才能更好地服务湾区的制造业企业。
另一方面是培育珠三角本地的金融服务业。
比如,在广州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市场或区域性产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深圳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等等。
然而,与其他三个大湾区案例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服务离制造业企业还有点远。
上述政策逐步实施至今,极大地促进了两区九市的协调发展。但是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吗?
答案还很遥远。至少与其他三个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的合作关系还远远不够密切。
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GDP达到约11.60万亿元,2017年这一数字为9.35亿美元,三年增长2.2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约7%,可以说是不错的成绩。
然而,根据美国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的《四大大湾区影响力报告:纽约旧金山东京粤港澳》文件,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均GDP和人均GDP远低于其他三个大湾区,创新基础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也较弱,排名最后。
解读是,目前一方面湾区产业还比较落后,发展质量比较低;另一方面,创新能力还很差。
遗憾的是,湾区在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
前一节提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粤港澳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区域,相互合作存在很多困难。
具体来说,一个是地理上有很多岛屿,很多陆地被大海隔开;另一个是分属不同的经济区,给企业融资带来不便。
更糟糕的是,由于历史的影响,两个地区在社会文化、制度等问题上存在差异。这一点从去年香港发生的事件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文化和制度上的差距呢?
目前官方的措施是先建立合作示范区,一个是2017年前设立的前海。定位一个是粤港合作,一个是横琴,定位是粤澳合作。
先在示范区形成共识,示范区成功后再推广共识。
2021年,最新出台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规划》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两份文件,对两个合作区进行了制度安排,顺便扩大了前海合作区的范围。
比如前海的文件中提到,要利用好深圳的立法权,加快国企改革,这是符合香港市场化的。
例如,文件还提到要探索不同法律制度和跨境法律规则之间的联系,这是内地与香港合作的法律问题。
可以说,合作区的建立,是探索港澳与内地的制度和文化共识。只有达成共识,香港发达的金融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珠三角的创新创业活动。
另外,也只有这样,以后才能把港澳纳入国家整体规划。
除了上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还有一个根本问题——高等教育资源短缺。
要知道,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促进这个地区的GDP增长,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三方的合作,能够实现制造业的升级,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像硅谷点燃了美国经济一样,这也是目前整个中国经济停滞不前的症结所在。
那么创新从何而来?
被发达的金融业?依托各种资源整合的优秀企业?
这两点当然很重要,但创新的根本是人的创造,更进一步,是人才的创造。
人才从哪里来?直接来说,来自高校,或者具体来说,来自优质教育。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人物。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人物瓦特曾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并与二氧化碳的发现者约瑟夫·布莱克成为朋友。格拉斯哥大学也是英语世界第四古老的大学,在中国排名前100。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人物法拉第,虽然没有认真上过大学,但20岁就成为了大卫的助手。
大卫是一位著名的化学家。他25岁时成为皇家学会的成员。对了,瓦特的儿子曾经给他介绍过气体研究所管理员的工作。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人物爱因斯坦,想必所有犹太人都不陌生。他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世界排名10以内,在欧洲的地位和中国的清北大致相当。
可以说,在任何时候,让人才接受优秀的教育都是实现创新的必由之路,而这正是以输出知识、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为目标的高校存在的本义。
另外,高校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高校还可以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
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旧金山湾区为例。统计显示,2020年有17144名中国大陆学生申请,最终有1489名中国大陆学生被录取。可见,优秀的大学对人才的吸引力。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一个地方学习生活四年并在那里找到一份工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那么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实力与其他三个大湾区相比如何呢?
我们可以看看四湾区排名前三的大学。
纽约湾区: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三个世界排名都在前十。
旧金山湾区: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前两个排在世界前十,最后一个也在百名。
东京湾区: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千叶大学。除了东京大学排名世界第28位,其他两所都在200名之后。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分别排名60、74和121。
看起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成绩还不错,至少总的来说比东京湾区的好。
但是实际上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这三家机构都在香港。
要知道,我们主要想发展的不是香港的金融和航运业,而是珠三角的产业创新。
再来看看珠三角的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科大。这三所大学都排在世界200名之外。虽然他们是好学校,但怎么能和其他三个大湾区相比呢?
这个问题我们看到了,国家也看到了,有一些相应的政策来弥补。
比如2016年,北京大学与深圳签署备忘录,决定开设深圳校区。2017年,哈工大在深圳开设校区。同样在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签署了关于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协议。
这么多内地名校已经或将要在珠三角建校区,背后很难说没有国家政策的推动。
还有一些政策利用了香港的教育资源。比如2018年,国务院取消了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大大降低了港澳学生在珠三角就业的门槛。比如2020年,教育部发文支持港资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换句话说就是开办分校。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粤港澳优质教育资源的提升和与产业的融合,但仍有较大差距。
无论是粤港澳金融服务和产业的差距,还是教育资源和产业的差距,本质上都是历史因素造成的。不能说几年内解决历史问题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是非常困难的。
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未来前景
湾区建设的本质是让整个区域成为一个整体,但粤港澳大湾区现在是一个整体吗?
显然不是。
制度上,珠三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是资本主义制度;
法律上,珠三角是大陆法系,香港是英美法系。
金融方面,香港虽然是国际金融中心,但毕竟是离岸市场。内地企业融资就没那么方便了。如果他们要在内地使用,几乎要兑换港币和人民币。
文化上,香港更倾向于英美文化,有一些传统观念,大陆观念目前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事实上,这导致了两地人员交流的障碍,甚至有时会发生冲突,最终会导致香港的大学、人力资源、企业资源在珠三角的整合。
我该怎么办?
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慢慢等。
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政策引导珠三角与港澳的交流,让双方完成自然的融合,并做出相应的制度调整,扫清障碍。
但这毕竟需要时间,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粤港澳实现产业升级上。
还有哪里?
浙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环杭州湾。
图2杭州湾
从港口来看,有上海港和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一和第二。除此之外,还有宁波港、台州港、温州港、杭州港等同样优秀的港口。
从产业上看,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在国家政策的偏向下,国际金融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未来取代香港只是时间问题。杭州是著名的金融科技中心。阿里巴巴总部几乎是世界上数字经济发展最好的地方。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杭州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专利。
从教育上看,浙大在浙江,上海有上海交大、同济、复旦等著名工科院校,上海财经大学等知名金融机构。在教育资源上,只有北京可以匹敌。
更重要的是,只有长三角地区的方言可能与粤港澳不同,但制度、思想、文化都差不多。
总的来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于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这个项目也将有助于弥合港澳与内地的差距。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这种差距必然会给未来湾区的建设带来很多麻烦。
从单湾区的发展和创新创业的实现来看,在浙江建设湾区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其实2020年,浙江省就已经启动湾区建设,未来提到国家战略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未来,哪个湾区会诞生中国的硅谷呢?
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