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IMF前副总裁朱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蒋
中国金融业要在这场大变革中发展壮大,需要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推进金融面向未来的开放,在开放中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金融业,打造国际前沿的中国金融市场,化解金融风险,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
二十年的金融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2001年到2008年,国内市场向海外金融机构开放。随着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向境外金融机构开放国内市场,承诺外资银行5年内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放宽准入限制,并对外资证券、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做出相应承诺。
为了打通境内外资本市场投资的渠道,监管层于2003年启动了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2006年又建立了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
在这一阶段,人民币国际化也悄然启动。200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为香港的个人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安排,并于2004年扩展到澳门。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开始参考一篮子货币。2005年和2007年,分别在内地和香港发行了第一只熊猫债和点心债。在这个阶段,中国金融开始融入世界金融市场。
2009-2017年,构建开放的宏观金融格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从2008年的8.9%迅速上升到13%左右。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资国之一。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增长,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同时,中国金融体系相对稳定,经济长期保持良好基本面。外国投资者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的需求持续增加,人民币国际化正迎来新的机遇。
2009年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拓展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的人民币结算。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向境外央行、国际金融机构和主权财富基金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加速。2014年至2017年,监管层陆续推出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连接境内外资本市场的通道。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成为国际组织认可的储备货币。在此之前,中国积极推进宏观金融政策改革,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构建了与SDR一致的国际宏观金融架构。现阶段,中国在稳步开放金融市场的同时,加快了金融走出去的步伐,推动了宏观金融政策框架的国际化。随着人民币加入SDR,中国金融进入了国际金融舞台的中心。
2018年以来,新一轮金融全面开放启动,中国走向国际金融前沿。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将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实施“宜早不宜迟、宜早不宜迟”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随即代表金融界宣布了金融开放的11项具体措施和时间表。2019年5-6月,银监会、证监会相继公布新的开放措施。2019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公布了11项开放措施,提前了部分地区的开放时间表,并为财富管理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和债券承销设定了新的开放目标。
新冠肺炎疫情没有打乱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202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出台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30条措施。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办法》,金融业准入负面清单已正式清理。
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发行和投资主体不断扩大,会计、税收、交易等配套制度不断完善,取消了QFII和RQFII的投资额度限制。2018年以来,国际主要指数编制公司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富时罗素、SP道琼斯相继将a股纳入其指数产品,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国债指数、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债券指数、富时世界国债指数相继纳入中国国债。
人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环球银行金融与电信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6月,人民币在主要国际支付货币中排名第5,占所有货币支付总额的2.5%,比去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据IMF统计,2021年6月,人民币在国际官方外汇储备货币中排名第5,占比2.6%,比人民币首次加入SDR货币篮子的2016年上升1.5个百分点。
总之,2018年以来,我国金融开放步伐明显加快,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大幅放宽了外资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企业征信、信用评级、银行卡清算、非银行支付行业给予外籍人员国民待遇。外资金融机构在华市场准入和展业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推进全方位金融开放,向世界金融中心迈进。
中国金融开放的新格局
首先,市场对外国金融机构完全开放。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取消了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保险等领域的外资股比限制,同时放宽了资产规模、经营年限等股东资格的门槛要求。外资金融机构积极扩大在华布局。自2018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批准外资在中国设立100多家银行和保险机构。
截至2020年底,已有5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中国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44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3.78万亿元,同比增长8.6%。2020年以来,摩根大通、英国巴克莱银行、纽约梅隆银行、富邦华谊银行纷纷在中国增资。
截至2020年底,境外保险机构在华设立外资保险机构66家,代表处117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7家,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1.71万亿元。外资保险机构的投资不断增加。2019年以来,德国汉诺威再保险公司连续三次向其在华机构增资。
在证券行业,摩根大通和高盛成为外商独资证券公司,另外还有7家外商独资证券公司。此外,外资全资或相对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外资全资期货公司、外资全资或相对控股的保险控股公司、寿险公司相继落地。
二是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国参照国际经验优化资质要求,允许外资银行子公司和分行获得资金托管资格。渣打银行、花旗银行先后获得该资格;允许外资银行经市场评估后获得债务投资工具主承销商资格。目前,德意志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已经获得该资格。
中国不再对外资证券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行单独限制,实现了内外资一致。同时,允许境外资产管理机构通过与中资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子公司合资设立外资控股的财富管理公司,华汇财富管理和贝莱德建信财富管理两家机构成功落地。
此外,外资还积极参与评级、征信、支付、结算等各个领域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评级和征信领域,美国的邓巴公司和英国的易博瑞公司已经在中国展出。标准普尔、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已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评级业务。
银行卡清算领域,美国运通合资公司“关联公司”开业申请已获批准,万事达合资公司筹建申请已获批准,Visa独资公司筹建申请已获受理。在非银行支付领域,PayPal收购国付宝已经获批。
三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更加成熟,交易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10月底,沪港通和深港通北总成交金额已达63.14万亿元,累计净流入1.53万亿元;南向港股通总成交额达22.93万亿港元,累计净流入2.14万亿港元。债券“北向通”开通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债券规模约为8500亿元。
从2017年开通北向通信到2021年10月底,这一规模已经达到3.84万亿元。此外,2019年6月,中英推出沪伦通;2021年9月,通过“南向通”推出债券,资本市场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开放中建设国际前沿的中国金融市场。
虽然我国金融开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金融开放水平与高质量服务发展、构建发展新格局的要求仍有差距。截至2020年底,在华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资产的比例不到1.5%,2007年已达到2.3%;证券、期货、保险机构的资产也相当有限。
截至2021年9月底,境外投资者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占比不到5%,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持有量仅为3.5%。上述比例低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外资资产比例。虽然近年来中国金融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外资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限制。中国金融的国际化水平、监管水平和业务产品也与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经济需求不相适应。
面向未来,中国正在进入第二个百年征程,正处在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经济将发生深刻的调整和变化,中国金融也将面临新的发展和挑战。
第一,中国经济要继续稳定增长,需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第二,中国中产阶级数量增加,居民对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的需求快速上升。
第三,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经济发展将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第四,经济结构从工业向服务业倾斜。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的科技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金融支持。
第五,人口老龄化。养老体系压力大,健康养老保险需求持续增长。
它是碳中性的。碳中和转型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的范式,金融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转型过程中,我们面临着高碳和低碳资产定价的变化,国家、金融机构和个人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所带来的企业估值的风险。
只有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才能增加竞争、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改善结构,从而建立国际化的金融体系,通过开放促进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只有进一步深化金融开放,才能加快形成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全球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增强中国金融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建设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此外,在全球保护主义的复杂环境下,中国坚定扩大金融开放是积极推进全球化的最有力体现。
面向未来的高质量金融开放
面向未来的高质量金融开放需要有序推进,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一是顶层设计规划新的开放蓝图。随着金融开放进入常态化阶段,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扩大,这需要新的顶层设计和开放蓝图。新的开放蓝图需要落实现有的金融开放承诺,继续加大开放力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中国金融市场配置全球资源;继续深化宏观金融政策框架的改革和国际化,特别是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我们将继续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实现双向资本流动国际化,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推动中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走出去”。
第二,制度化、系统化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就是要对标国际高标准,不断完善制度。要在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的对外开放,打破目前按产品、按业务不协调的开放方式。
中国可以主动对标CPTPP等国际标准,提高负面清单的承诺水平,特别是跨境金融服务开放和资本自由兑换。此外,要努力完善对外开放的配套政策,形成开放的金融生态,如推动我国金融领域会计、审计、税收等制度环境和配套政策与国际接轨,提高操作的便利性;妥善处理金融数据跨境流动,促进金融数据有序跨境流动,在允许数据跨境流动和保护隐私安全之间取得平衡。
第三,推进重点领域开放,服务经济转型。重点深化证券市场、碳金融市场、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利用国际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助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支持经济发展。
一是建设和完善统一、综合、国际化的证券市场,推动建立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效率,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更好地为服务业和科技企业提供融资。
第二,在碳中和转型过程中,中国金融需要全面参与全球零碳金融竞争。除了参与全球趋同的绿色分类和信息披露标准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开放零碳债券市场,发展零碳衍生品市场,建设世界领先的零碳金融体系。
第三,面对人口老龄化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重点引进在健康养老、财富管理、海外投资等领域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外资机构进行保值增值,满足中国居民的需求。
第四,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要继续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开放,稳步出台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的政策措施。提高资本项目可兑换,减少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限制,可以适时推进一些重点项目的可兑换,比如放宽对个人对外投资的限制,允许少数符合条件的优质外国公司在境内发行股票。
推动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资本市场,鼓励境内投资者积极布局海外市场。特别是要促进风险投资基金的双向流动,支持引进国际高新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科技创新走向世界。
五是不断优化金融业营商环境,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主动作为,为外资金融机构做深做细的配套服务。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充分沟通,进一步简化具体业务审批流程。
在资质许可管理审批中,要考虑外资机构的特点和实际经营情况,支持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后形成完整的金融产业链,在有自身优势的业务中发挥竞争作用,利用外资的比较优势服务中国金融发展。通过不断营造开放、透明、包容的金融营商环境,中国将成为世界金融服务的重要聚集地。
第六,继续推进宏观金融政策框架改革,构建开放的宏观金融政策基础。继续推进宏观金融政策的市场化改革,构建国际宏观金融调控体系。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努力完善市场化利率的形成和传导机制。
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在资本项目管道化、单点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种投资渠道,形成清晰统一的开放框架。此外,我们将进一步增强金融监管框架的国际一体化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可预测性,构建清晰、透明、易懂和稳定的金融监管政策体系。
第七,统筹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防范金融风险。目前,全球债务高企,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不稳定和不确定。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在增加,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比以前更高。
随着金融开放,会出现跨市场、跨地区、跨境的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会出现汇率和资产价格的波动。要提高金融开放水平,就必须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大量国际实践证明,只有实现开放与监管的平衡,金融开放才能发挥促进改革和发展的作用。
一方面,要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逐步完善现有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关于资本流动监管的规则,增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微观市场监管,构建系统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在监管方面,尤其需要警示投机资本流动对我国金融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维护市场稳定。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