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公路交通阻断年平均损失亿|“准全天候通行”持续升温

网友发布 2022-08-02 13:36 · 头闻号前沿领域

捕梦网|作者

分支|编辑

包网络|标题源

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2019年运行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因恶劣天气造成的高速公路堵塞事件平均在2万起以上,堵塞里程100万公里以上,减少了公路公司的通行费收入。整体每年亏损约440亿,占全年通行费的5-15%。

其中,恶劣天气的影响占道路交通堵塞原因的52%,这也是目前行业内的难题。

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运行2019年度报告

大雾等恶劣天气导致的突然封路,对于经常跑高速公路的司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货车司机。

据悉,中国有1700万货车司机,承担了中国70%以上的货物运输问题。雾天行车,给行车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大雾甚至被称为“高速公路上的移动杀手”,也会影响货物运输,造成经济损失。

而智慧的高速度改善了这种现象。

货车司机冯师傅发现,在高速河北段行驶,通过车载终端,不仅能得到超车、超速提醒,还能预知危险,让驾驶变得更轻松。

在当前智能高速建设热潮中,准全天候接入是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国内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其发展。所有出版的地方建设指南都将全天候通行列为重要建设内容。

数字一(one)

准全天候交通的四大难点

2020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实现准全天候交通。

2020年《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恶劣天气交通应急处置。要与交通运输部门完善降雪、雾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应急联合指挥机制,依靠科技手段强化雾和低温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应对恶劣天气的能力。

2020-2022年,浙江、江苏、北京、甘肃等省市发布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导意见,分别明确了准全天候交通的任务。

全天候公路交通是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协调联动的重点,是各省智慧公路建设的主要内容。

但是,考虑到目前的情况,在高速公路上实现准全天候交通还有一定的困难。

首先,感知水平不够准确。交管部门主要通过视频监控、图像识别等技术对道路积水、积雪、积冰进行实时监控。但这种方法是滞后的,机电工程中的监控系统无法实时感知道路交通要素,无法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的控制策略。此外,能见度监测数据也不足,单独设置气象能见度仪成本高,聚云困难。而且监测点的能见度值无法实现封路限流的科学决策。

智能传感网也是“十四五”发展的重点之一。交通运输部公路研究院副院长、京交科公路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盛刚表示,在“十四五”规划中,要推进运营状态、设施检测预警、综合龙门架的智能化应用,包括重点路段的全天候感知。

第二,决策不科学。交警封路主要靠经验,决策流程长,能见度等关键指标不共享,交通管制措施缺乏信息支持。

三是实施效果差。对于驾乘人员和物流企业来说,临时封路、强制驶离高速公路,会增加事故舆情风险,增加出行成本。对于高速运营公司来说,封路缺乏话语权,沟通效率低,封路损失大。高速运营公司被动配合封路限流的交通管制措施,封路对通行费收入影响较大。

四是标准执行难,恶劣天气和交通事件预警分级标准多。目前还缺乏实现高速交管、路网公司、气象部门协同的管控标准。

注射毒品

为数百万卡车司机“拨开迷雾”的准全天候交通解决方案。

针对准全天候交通这一重点难点问题,参与高速公路科技建设的企业也使出各种看家本领出谋划策。

互联网公司以准全天候接入为突破口。在今年的高速信息大会上,智能驾驶事业群解决方案总经理聂分享了准全天候接入方面的进展和思考。

基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提出的基于能见度的动态限速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恶劣天气情况下可以实施交通管制的策略,提出了“全方位建设”的概念,即“全方位感知、全线可控、全方位通行、全天通行”。

全感知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无处不在、互联互通的精准感知系统,获取高精度、低延迟的数据,包括对交通天气、交通状况、交通行为、交通环境的感知。

在感知层面,该方案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通过复用视频数据和视频融合数据,突破了1km的部署限制,有效减少设备数量,降低成本30%;二是利用AI技术,基于视频和能见度气象监测数据进行融合和交叉验证,实现连续能见度识别。

全线可控重点是搭建路警一体化决策和应急处置平台。一方面可以实现路警一体化决策,实现高速公路路警协同决策,避免双方标准不同造成的现场检查取证;二是优化路警一体化应急处置流程。

全触摸的关键是未来实现自动驾驶车辆,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根据智能终端的警车按车带路。利用路侧感知和自动驾驶车辆出色的感知能力,可以提高警车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安全性。

全天交通是为了实现全时段通行,所以需要考虑现有车辆的因素,提出了契约式智能终端运营的新模式,通过将便携式智能车载终端租赁给不存在恶劣天气交通的车辆,可以保证车辆在路上的安全。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升级企业终端或者集中租赁来实现。

最后,全天候访问APP和智能车载终端为驾驶员提供特殊访问权限、恶劣环境下主动安全预警信息广播、控制信息提示等功能。

正如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燕燕所说,各类事件都可以利用人、车、路采集的信息,实现对人、车、路的预警。对于自动驾驶车辆,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独立判断,对于低级别驾驶车辆,可以结合云平台进行相应判断。那么,我们可以通过APP或者大屏提醒司机,享受智能网联时代带来的安全预警。

3

高速产业进入深水区

据盛刚介绍,2022年是中国智慧高速公路和数字高速公路提出和建设的第十年和二十周年。无论是智能高速公路还是数字高速公路,都逐渐进入深水区。

2019年,进入智能高速的人,也将在科技强国、交通强国的背景下加速发展。

除了实现准全天候交通场景,依托“车路云图”全链条闭环优势,还打造了AI收费稽查、智慧服务区、智慧隧道、AI巡更云、智慧运营管理等全面高速业务场景。

从今年高速信息大会上展示的应用来看,智慧高速解决方案不仅涉及车路协同场景,还以AI为核心开发了一系列业务场景,从七个方向同时发力。

自从省界收费站取消后,大部分高速的收费工作都是依靠龙门RSU和车辆OBU之间的通信来完成独立收费。收费方式的改变导致了各种新的偷逃通行费方式的出现。高速联网收费后,收费稽查成为高速收费的保障。

目前从事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稽查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互联网科技企业,主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收费数据,完成稽查工作。另一类是专业化的软件企业。

面向高速通行费稽查业务,主要依托AI和大数据搜索引擎技术,多维度分析车辆特征和交通信息,还原车辆真实行驶路径,形成偷税漏税稽查证据链,辅助稽查人员精准查处偷税漏税行为,实现全路网车辆路径和车型的精准识别和车辆通行全过程的实时跟踪。

智能隧道也是今年公路信息化大会的热点。许多企业展出了智能隧道场景的解决方案,隧道建设和安全管理逐渐成为管理部门的难题。

隧道设备配置不佳、管理审查人员资源短缺,特别是近年来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对隧道建设的方方面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也使得隧道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等相关内容逐渐成为行业和市场关注的焦点。基于高精地图、雷视融合、AI等技术,构建智慧隧道综合管控平台解决方案,实现隧道全息态势感知、全要素数字结对、全流程业务覆盖,保障隧道安全畅通。

赛文交通网了解到,截至目前,智慧高速已在河北熊静、山西武义、四川龙池、浙江绍兴、广西吴莎等10余个省级重点高速公路路段落地。

总的来说,不同于信息化智慧道路的实现,主要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增强基础设施的融合感知能力,实现安全风险识别预警、交通拥堵感知和诱导等场景,通过车路协同实现车路信息闭环,从而实现道路安全和效率的双重提升,致力于实现智能智慧道路。

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公路信息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要通过数字化引领、推动网络化、实现智能化。在未来的数字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推进智能高速公路系统建设,实现数据交互和连接,构建融合基础设施。加快智能化高速业务领域的进程,迎合了中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发展的新需求。

能否解决交通安全问题,能否拿着“路线图”这四张王牌,在高速公路领域开创出一条类似道路协同的道路,还有待观察。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