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

网友发布 2022-08-02 13:29 · 头闻号前沿领域

随着消费者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和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水面的进一步缩小,高密度养殖逐渐成为水产养殖业的一种趋势。高密度养殖在提高养殖户生产效率的同时,却在养殖水域长期高密度养殖的条件下,水产病害层出不穷,让养殖户苦不堪言,甚至影响到当前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鱼病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目前鱼病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可行的防控措施?

为什么高密度养殖中鱼更容易生病?

水环境:随着单位面积密度的增加,养殖水的水环境平衡容易被破坏,水温、pH值、溶解氧、有害藻类、氨氮、亚硝酸盐等数值的失衡容易导致疾病。

鱼:在自然条件下,鱼的密度很低,生病的鱼会被食物链中的高等生物清除。相反,在高密度的养殖环境中,疾病很容易在有限的水体中传播。

病原体:养殖环境恶化导致病毒、真菌、细菌、藻类、寄生虫等滋生。高密度养殖中的鱼和病原体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鱼类疾病的影响因素

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的演变

药物控制是我国疾病控制的主要措施,疫苗控制的应用仅限于少数品种。未来,将是生态控制的世界。

毒品预防和控制

由于其特殊性,养殖动物直接受到环境的影响,水环境可以影响鱼类的摄食量和药物的药效。吃药钓鱼是群申请。健康鱼和患病鱼平均接受药物,药物对患病个体的副作用更明显,可能导致患病鱼死亡。对于口服药物,药物治疗也是一种预防措施,因为患病的鱼通常会失去食欲,无法接受药物治疗。

各种各样的渔业药品供应

鱼病防治的原则是“未病先防,病后早治,先防后治”。鱼一旦生病,首先是不吃东西。这时候有效药物很难进入鱼体内,即使能治疗,效果也不大。因此,鱼病的防治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关于药物治疗的常见问题

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水产养殖和育苗中广泛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在防病治病、提高种苗成活率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耐药性。主要原因包括:

1.细菌降低了质膜对抗生素的通透性,使药物难以进入细菌细胞。

2.细菌改变抗生素作用的靶点,产生分解或修饰抗生素的酶,产生耐药性。

3.细菌的遗传变异导致大多数抗生素对新的细菌菌株无效。

药物残留问题:药物引入水产养殖会导致环境污染和有毒物质的残留。在世卫组织和粮农组织的指导下,许多国家建立了定期检测系统,并限制了食品中抗生素的最大残留。

规范合理用药

为了避免用药过程中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的影响,需要规范合理的用药。一方面按照标准合理用药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养殖动物的药物残留达到停药期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使用过程中耐药菌的产生。

疫苗预防和控制

为什么疫苗发展缓慢?

1.品种太多,缺乏育种、饲养、饲料、疾病、免疫学等基础知识;

2.抗生素的易得性使其不仅用于疾病的治疗,也作为“预防措施”

3.在亚洲水产养殖中,缺乏拥有动物养殖技术、资源和许可证的公司从事疾病防控和动物养殖相关业务。

农民给草鱼打疫苗。

中国疫苗发展史

1995年报道了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在过去的30年中,针对草鱼出血病研制了4种疫苗。草鱼出血病疫苗也是目前国内唯一有生产批件的水产病毒疫苗。

两种灭活细菌疫苗已获得新药许可,但分别是灭活嗜水气单胞菌疫苗、溶藻弧菌和鳗弧菌专用疫苗,尚未商品化。

大规模商业化养殖是研发的基础;中国以外的商用疫苗仅限于:三文鱼、鳟鱼、鲶鱼、鲶鱼、罗非鱼和大西洋鳕鱼。一般来说,细菌病原体灭活疫苗在育种上是有效的,但商用病毒疫苗很少,没有商用寄生虫疫苗。

健康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在2003年农业部发布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中,首次明确了健康养殖的基本概念,也就是说,它是通过采取投放无病苗、投喂全价饲料、人工控制养殖环境条件等技术措施,使养殖生物保持在最适宜的生长发育状态,以减少疾病发生、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养殖模式。

生态防控

目前引起养殖鱼类应激反应的因素有很多:水质、化学污染、饵料不合适、粪便堆积、密度过大、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温度、光照、溶解氧、网具、运输等。生态防控的主要目标是降低鱼类的应激反应。

生态防控的关键——藻类和细菌的稳定性

EM制剂是将筛选出的有益微生物以适当的比例和独特的发酵工艺混合培养,形成复合微生物群落,形成有益物质及其分泌物质,通过共生增殖形成复杂的、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EM中的有益微生物通过固氮、光合作用等一系列分解和合成,使水中的有机物形成各种营养元素,供自身和食物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增加水中的溶解氧,降低氨、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含量,改善水质。

微生物菌剂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所有微生物制剂应避免与消毒剂混合。

2.水体消毒后3天才能使用。

3.生物肥和水要配合光合细菌使用,效果更明显,还能防止藻类老化导致的水质恶化。

藻类阶段调节目标

就生产性能而言,以绿藻和硅藻为优势种的池塘较好,水质稳定,病害较少。在以蓝藻为主的水中,鱼类生长缓慢,容易引发疾病。

在以蓝藻为优势种的池塘中,硅藻、隐藻、绿藻不易形成优势种。可能是蓝藻在富营养化水环境中更有竞争优势,抑制了其他藻类。因此,人工干预是必要的。

一旦水体中微细微藻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有害微藻过度繁殖,或者环境中微藻种类过于单一,都不利于促进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水产养殖环境的相对稳定,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是导致应激反应和抗病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摘要

防控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开发减毒疫苗;洗涤剂的使用;利用温差感染病毒并预防;根据免疫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溶氧调节有助于控制病毒;免疫刺激物。

水产养殖是一个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现代水产养殖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树立不断学习和总结的态度。面对养殖过程中的问题,养殖经验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只有这样,水产养殖业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