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目前,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近日,工信部发布了“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规划,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预计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在25%左右。基本形成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自主可控的现代大数据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中国大数据产业将面临怎样的局面?如何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数据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大数据产业是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服务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激活数据要素潜力的关键支撑,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发展司司长谢介绍,大数据产业包括数据资源的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可以说,大数据产业贯穿了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典型企业主要包括两类,即提供大数据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以及利用大数据赋能的传统企业。
谢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大数据产业快速起步。据测算,大数据产业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20年将超过1万亿元。工业发展成效显著,逐步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大数据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基础日益夯实,产业链初步形成,生态体系不断优化。
同时,我国大数据产业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谢表示,目前全社会对大数据的认识参差不齐,相当比例的企业、部门和人员缺乏“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大数据思维,难以充分释放数据价值。大数据产业发展也面临着突出的人才短板。大数据技术人才匮乏,复合型人才稀缺,严重制约产业发展进程。
步入集成创新和无处不在赋能的新阶段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发展司副司长姜明涛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全球正在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产业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深刻调整以及技术伦理、数据安全等隐性风险的增加,都给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姜明涛表示,从国际格局的变化来看,发展大数据是新时期抓住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全球经济结构重组正在加速,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围绕大数据技术产业、数据跨境流动和数据治理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普遍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重要战略,抢占大数据产业发展制高点。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大数据产业正在进入集成创新、泛在赋能的新阶段。”姜明涛表示,大数据与5G、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融合加快,推动大数据技术架构、产品形态、服务模式变革。大数据对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基于大数据的管理和决策模式的成熟,加速了其数字化转型进程。此外,从国内实际需求来看,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发展新格局的现实需要。
以释放数据元素的价值为导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工业经济走向数字经济的关键时期,这对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谢看来,编制《规划》的目的是推动中国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谢介绍,《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数据要素价值为导向,遵循“价值引领、基础先行、系统推进、融合创新、安全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着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着力推进高质量数据资源、高技术创新水平、高效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构建稳定高效的产业链,着力提升产业供给能力和产业赋能效应,统筹发展和安全,培育自主可控、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
谢表示,规划围绕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挥大数据特色优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构建稳定高效的产业链、构建繁荣有序的产业生态等六个方面提出了重点任务,并设立了数据治理能力提升、关键标准研发应用、工业大数据价值提升、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等六大专项行动。《规划》明确了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即提升数据思维、完善推进机制、强化技术供给、强化资金支持、加快人才培养、推进国际合作。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