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供应链金融是近几年研究的热门领域,不同时期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许多学者对其概念进行研究,由于切入点不同,因此得到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也不一样。所以,目前而言对供应链的具体定义并没有统一答案。国外学者Timme.S提出了有关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上各成员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是一种新型融资模式。两年后,又有学者StemmlerL从成本控制方面将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进行比对,指出了供应链金融是为了更好的将资金流整合到物流中去,从而更好的优化成本。
此后,Wuttke等人提出了供应链金融是实现了对供应链中现金流的实时监控,从而更好的提供垫资服务,减少了供应商的成本。LWu等人提出了智能供应链金融管理,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通过运用更好的通信、智能决策、自动化能力等条件,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降低成本,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机会。国外的业务相比于国内的较为丰富,除了国内常见的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等模式,还有汇票贴现、结构性融资等。
KlapperL发表了两篇文章,分别是研究保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及反向保理对供应商的作用,阐述了两种模式的融资原理,认为在信用体系不完善的国家该种模式会更加实用,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该业务模式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反向保理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透明的问题。YOmran等人研究了结合区块链技术的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区块链的应用可以简化运行流程,提升自动化水平同时实现快速的信息共享。
YWu等人研究了供应链金融融资的三种模式:提前付款、延迟付款、反向保理。发现使用这三种模式在不同情况下给不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带来的优势,并认为支付机制在协调供应链金融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外学者Barsky和Catanach站在商业银行角度分析了贷款人价值链,并认为价值链可以在研发、生产、销售、分配、服务等环节获取到。
以价值链流程为核心进行了风险识别,将风险模块分为五类:环境、业务流程、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技术,并根据分析总结出风险管理策略。JLiu对供应链金融的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理论框架,建立了定量监控模型,对风险进行了分类分析,认为该模型适用于财务风险的衡量,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YTeng等人认为违约风险不仅仅存在于企业的内部,也存在于企业与企业的合作之间,通过对汽车供应链的案例研究,以概率为基础得到了企业之间的违约概率,并据此与以前单个企业内部的违约概率进行了比较,将违约风险的识别、评估准确性大大提高。Rwang等人对基于物联网的存货质押模式的操作风险进行了分析识别,基于《巴塞尔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分类和存货质押模式的特点将操作风险分为:物联网系统风险、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认捐损失、从业人员操作失误风险五类。
在供应链金融风险度量方面DavidBogata将供应链金融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分销风险、需求风险、控制风险及环境风险。运用模型分析了供应链中由于风险造成的库存水平波动,提出用频率来度量风险。此外学者MohamedAbdel-Basset等人认为应当将供应链中的风险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来降低至可控水平,因此需要先对风险进行量化,他们采用了中智分析层次法结合中智技术集成的方法,有效处理含糊信息,他们认为该模型对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WMMou等人站在核心企业角度,对供应链金融风中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运用了模糊层次分析法,将信用风险定量化度量和评价,并帮助企业采取适当手段进行风险控制。HDu等人通过博弈模型分析了银行和企业的均衡收益,得出影响信用风险的因素,利用收益函数计算了行为决策及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解释了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形成机制。
从国内研究发展来看,我国最早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是对物流金融的探索。罗齐、朱道立等人提出了第三方物流需要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服务,在分析了之后,提炼出“融通仓”设想,解释了他们设想的融通仓是第三方物流对质押物仓管、监管、价值评估等进行综合性服务的平台,说明其功能,并对如何运作进行了初探。融通仓概念的产生也标志着我国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究的开始,此后,不同学者从不同业务模式角度也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界定。
杨绍辉设计了供应链服务,认为应当将贸易融资与资金运营管理相结合,具体解释说明了应收账款模式和存货融资模式的流程,站在金融机构角度阐述了供应链融资服务的好处和意义。胡跃飞、黄少卿综合分析了此前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内涵界定,基于供应链财务管理和金融机构在供应链中发挥的作用,得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即供应链金融是由金融组织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提供的解决办法,是一种定制化的财务管理服务,主要目的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提高资金使用率,为供应链上各方创造效益,降低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龚强等人,提出了数字供应链金融概念,融入区块链技术的新型融资模式,缩小了数据分析样本,提高了相关融资信息的真实性。国内学者闫俊宏、许祥秦通过对比分析保兑仓、融通仓及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相似点和区别点,从而发现了中小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获得的潜在优势。李雪梅在总结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史及发展现状后,也详细讨论了几种主流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最终分析得出供应链金融可能成为我国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的有效途径。
云蕾年引入了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详细说明其运作流程,该学者认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有利于改善供应链上下游关系,提升整体运作效率和价值。杨斌等人对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模式进行了建模分析,提出一种供应商回购的模式,认为该模式比其他普通模式在信息不对称、风险分担等问题上具有优势,打造相关模式对我国供应链生态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林楠提出“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并阐述了基于核心企业搭建区块链框架和基于互联网企业搭建区块链框架带来的不同优势。
郭菊娥等人也认为区块链驱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打破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壁垒,并协助银行降低市场风险,符合新时代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要求。国内学者对风险的识别主要是基于不同参与者视角的角度进行研究。杨晏忠从商业银行角度,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带来的好处,也将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为七种,主要分析了这七个风险因素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隐患,并给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李毅学较为详细的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了识别,将风险归类为五大类,并从五类一级指标中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建立了较为系统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指出需要对体系的权重和评分进行准确分析。王一鸣等人站在商业银行角度,认为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行业风险、另一类则是信用风险。主要说明了信用风险的产生和危害,并最终提出两个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此后,随着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的发展与融合,产生了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
宋华等人提出由于供应链中参与者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会带来风险,而不确定性来源主要为:外部环境、供应链内部网络、供应链企业之间。从国内研究来看,最早国内学者熊熊、马佳等人,站在商业银行角度,认为此前对信用风险的评价过于主观,为弥补该缺点,提出主成分分析结合Logistic的评价模型,通过计算中小企业守约率大小,来表示客户获得融资的水平。
此后,夏立明、孟丽等人重新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进行了界定,通过度量后,确定了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中小企业自身影响、核心企业自身影响、融资债项影响、贸易影响和宏观环境影响五个方面构成。张琅等人认为SVM在样本数据分类上具有显著优势,可以用于将信用风险进行高低的分类,并通过SVM与BP模型分析结果比较,验证其分类准确性,提出SVM结合信用风险评估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更好的判断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从而控制风险的发生。
随着电商和金融的结合,金融机构与B2B第三方平台也开展了合作,提供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学者何昇轩、沈颂东运用层次分析加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构建的风险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度量其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大小。学者张建同等人以上市企业的汽车供应链金融为案例,采用了修正的KMV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判断企业间股票日收益率相关关系,并计算企业违约点,最终分析出三类企业:经销商、供应商、核心企业的违约风险大小。毛雅菲等人,站在第三方物流角度,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了度量。
从国内外文献阅读整理来看,国外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最早从概念、模式等因素进行。大多数学者立足于企业进行研究,结合企业财务数据展开信用风险研究。此后随着国外的供应链金融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不断丰富,学者开始立足于不同主导方进行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识别及评估研究。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国外学者开始逐步探索区块链、物联网等科学技术手段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影响作用。
国内,近几年随着中小企业数目的增多和对资金需求的增大,供应链金融逐步成为了学者们热议的研究话题。最初从物流金融起步,研究大多数立足于金融机构角度对供应链金融风险展开研究,这跟国内体制有一定关系,供应链金融最初开展大多数是基于金融机构主导。随着不断地发展,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的崛起,它们逐步在供应链中居于核心地位,于是产生了不同主导方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国内学者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价方式也主要集中于:层次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及神经模糊系统。但不同的方法由于数据受限或方法本身的局限性,都存在一定的研究缺陷。总而言之,目前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研究方法还不够全面、统一。立足于第三方角度开展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研究较为欠缺,因此本文将立足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角度开展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研究,希望对其日后研究能够提供有益的借鉴。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