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巨头“投资”生鲜:重点是“商业逻辑的公式”

网友发布 2022-07-29 23:15 · 头闻号投资融资

商业逻辑力| 原创作者/ 沽 月

本文共有 8180 字

金融与投融资的“重要点”

金融与投融资知识为什么重要?

比如: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领售权”,今天公司是你的,明天公司就与你豪无关系。

身为员工,今天你的上司是你的上司,明天你就换上司了。

什么是“领售权”呢?

就是VC决定把你的公司卖掉的时候,无需经过任何人的同意,就可以卖掉公司。享有一票决定权。谁不同意都不管用,因为你的公司在融资的时候跟投资方签署了“领售权”。权利方可直接卖掉你的公司而无需经任何人的同意。

如果不懂这一点,企业发展壮大之后,此刻企业是你的,下一刻,企业就不属于你了。

—— ——

朋友们经常问我,为什么金融与投融资也非常重要的关乎着每一位 “求职与在职”人员?

我通常是这样说的:

不论是求职还是在职,都要清楚行业情况以及公司情况。

而“资金”是公司们必不可少的最主要推动因素之一。

由此,不论是行业的重要走势与发展力度,还是公司的前景与将来的格局,亦或是公司在行业的地位,都离不开金融与投融资。

那与我有什么具体而明确的关系?

· 每位人工作里都希望拥有自我的价值感,那如何拥有价值感?被重用。

· 如何被重用?创造重要的价值。

· 如何创造重要的价值?明确公司最看重的点。

· 如何明确公司最看重的点?思考公司的资金重点投资在哪一板块,则说明公司倾向性看重这一板块。

寻找这一板块中自己的定位,而首先你需要基本认知金融与投融资知识。才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寻找正确率最大化的个体定位。

“牵一发而动全身”,何况是相当重要的“一发”。

—— ——

先看“巨头们投资生鲜”的投资格局:

· 兴盛优选:

腾讯投资A+轮、C+轮;全球金融史上最成功的产业投资机构之一“KKR集团”,投资了B轮2亿美元,同时战略投资4000万美元;京东战略投资7亿美元。

·十荟团:

阿里独自投资了整个A轮;B轮与C++轮再次投资十荟团;甘剑平创立的渶策资本与GGV纪源资本,同时投资了C轮、C+轮、C++轮。

· 多多买菜:

由于是拼多多旗下的子公司,所以咱们看一下拼多多背后的投资公司。

腾讯投资过B轮;腾讯、红杉投资过C轮;腾讯+红杉两个公司投资了整个D轮13.69亿美元。2019年9月29日被“战略投资”10亿美元;2020年3月31日被“定向增发”11亿美元;2020年11月17日开始首次“债权融资”17.5亿美元。

· 美团优选“美团旗下公司”:

红杉中国投资了A轮、B轮、C轮与F轮;

阿里投资的B轮与C轮;

资产超过千亿美元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全球十大退休基金之一的”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与腾讯、红杉中国等在F轮联合投资40亿美元,F轮投资公司大多是外资。

—— ——

在以上VC们投资的例子中你也会看到VC们在不同的投资轮,分阶段、分轮次注资,那为什么如此注资呢?比如你的项目需要2000万资金,VC方不会一次性打给你。在最开始这一轮的时候会先给你投资部分资金,比如300万,同时给你设定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你达到了,再给你继续分批次注资,比较稳妥与保险。

越靠前轮的投资方,投资方可以在协议里面设置“反稀释条款”,意思是在我投资之后的每一轮投资方,他们进来,不得稀释我的股份。是否签署“反稀释条款”,取决于公司跟VC投资方的“议价实力”。也就是公司跟VC方的博弈能力与谈判力。反稀释条款基本属于“格式条款”,什么意思呢?你作为创业者,谈判空间比较小。

—— ——

12月11日京东发布公告,战略投资了兴盛优选7亿美元,近阶段青岛市政府也战略投资了每日优鲜20亿元人民币,皆成为热点新闻,其中,京东为什么要投资“兴盛优选”7亿美元呢?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阿里、京东、拼多多,是人尽皆知的电商三大巨头。而在社区团购的创业公司中也有两大巨头“兴盛优选”与“十荟团”。

社区团购销售的产品,是生鲜以及高频刚需的日用品,与阿里京东拼多多的部分电商业务对冲,在对冲业务上社区团购对三大巨头的电商业务,造成了明确的冲击与打击,一旦社区团购的创业巨头们获得巨额融资,注资方必然对应的多方资源扶持,使得业务更加边际效应递增,发展迅猛。一旦社区团购发展迅猛,而阿里、京东、拼多多没有参与进来,对于其三者自身业务的冲击与打击是不可估算以及不容小觑的。由此,三大电商巨头的“嗅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闻到火药味”而惊醒,阿里在“十荟团”A轮时就独自投资了十荟团,B轮再次投资十荟团,C++轮对十荟团再次进行投资。

阿里与京东还有拼多多,无一不在社区团购这块“万亿市场”的大饼上下真功夫。

· 阿里投资了十荟团,跟美团。“美团旗下有美团优选”

· 京东仅战略投资了兴盛优选。

· 拼多多内部自建了“多多买菜”。

从金融与投融资的角度,观察阿里、拼多多、京东在同一行业竞争中的商业逻辑与战略着重点的相关定位,就会一目了然。

由巨头们投资生鲜,那么,背后的商业逻辑以及金融“投融资”做判断时候的参考公式包含哪些?

我可以从中学习哪个金融公式?

直接套用哪个公式来辅助我思考自己所在公司以及行业的情况呢?

公式一:“溢出效应”

比如京东投资兴盛优选之后,对于京东整个公司的“溢出效应”是什么?正值是多少?负值是多少?

也就是“投资兴盛优选”之后,对于整个京东公司整体经济的正面影响是什么?;负面影响是什么?

也就是投资了兴盛优选之后,业务里是否有对冲业务,是否有关联业务,是否具备相互辅助从而递增的业务与发展..等。

“正面影响”,比如双方在短链物流、仓配资源、技术与数据资源、人力资源等多方领域,可以资源互调、优势共享、劣势互辅共克,形成你中存我、我中依靠你的紧密合作。以此,在区域经济、地方经济中,使用京东与的资源,促进民生买菜生态链更上一层楼。

“负面影响”,也就是“对冲业务”,比如京东在投资兴盛优选以前,自身就具备的生鲜板块的业务,会起到融合并对冲的影响,对冲掉一部分利润。

—— ——

公式二:“投资回收期”

投资项目需要看“投资回收期”,而投资回收期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与“动态投资回收期”。

什么是投资回收期?简单理解就是“钱投出去了,什么时间可以回本。”

什么是投资回收期?比如京东投资兴盛优选,京东投资了7亿美元,以年限开始计算,京东需要几年才可以把投资给兴盛优选的7亿收回来?

比如次年第一年收益3亿,第二年收益4亿,两年回本,这两年就是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有两个弊端:

一是因为:“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什么意思呢?比如京东今年下半年投资了7亿美元给兴盛优选,比如说明年收益3亿美金,后年收益4亿美金,3亿+4亿,2年回本了今年投资的7亿美金。投资回收期就是2年。这样计算可以吗?当然不行,因为“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什么意思呢?今年的100元与明年的100元以及后年的100元是不对等的。在投资回收期中,要把货币的时间价值作为其一因素考量进投资回收期内。

以上就是“静态投资回收期”。是在不考虑时间资金价值的因素下,根据项目的净收益回收其所有投资所需的时间。

投资回收期第二个缺陷:是它会误导你做出倾向性的投资决策,让你选择短时间的收益,倾向性选择“非理性折现”,从而忽视“长期的现金流”。什么意思呢?

比如京东投资兴盛优选7亿美元,比如投资之后的第一年京东收益3亿美元,次年收益4亿美元,然后现金流就到此为止了,这时候的投资回收期就是两年。

比如青岛市政府投资“每日优鲜”20亿元人民币,比如青岛市政府第一年收益2亿,第二年收益3亿,第三年收益5亿,第四年收益10亿。第四年往后每年收益10亿。那么,一年2亿+次年3亿+次年5亿+次年10亿= 20亿,需要四个年头收回投资金,那么它的投资回收期是四年。

以上只是时间假设。如果只看“投资回收期”,京东需要2年回本,青岛市政府需要4年回本,肯定时间越短回本越好。但是青岛市政府这个项目在第四年往后每年会收益10亿人民币,说明这是一个更优的投资选择,但就是由于投资回收期的回本时间,使决策者容易造成“短视”,从而过于重视什么时间回本,而没有倾向于思考企业长期现金流。这就违背了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准的投资原则。

数据显示,超过百分之47.8以上的小型企业都在使用投资回收期法思考投资决策,那么它是倾向于最正确的投资参考方法吗?当然不是,因为它存在以上两个重要缺陷。如果仅参考投资回收期法做投资决策是非常不严谨的。那更严谨、更科学的投资方法是什么呢?是Net Present Value,简称NPV,也就是“净现值法”。

而“动态投资回收期”也称为“现值投资回收期”,也就是把收入的现金贴成现值之后的金额等于投资的金额,而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动态投资回收期,与净现值法息息相关。

—— ——

公式三:“净现值法”

什么是净现值法?

正是由于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所以在做投资分析与决策的时候,要把未来的现金流全部贴成“现值”。现值什么意思呢?就是将来或过去货币金额的当今价值。比如明年收入1000万,这明年的1000万,在此刻值多少钱,换算出来就是现值。

“净现值”的意思就是净的“现值”。

就是把项目所有流入的现金折算成现值,把所有流出的现金折算成现值,加总在一起,流出跟流入一对比,再跟零做对比,就清楚它的净现值是正数还是负数,就会清楚这个项目是倾向于挣钱,还是倾向于赔钱。净现值是正数就是倾向于挣钱,净现值是负数就是倾向于赔钱。

具体如何操作?具体操作涉及一点点数学跟简单的公式,我一步步展示,如下:

· 首先第一步:把项目每一笔流入跟流出的资金写清楚

· 第二步:把第一步每一笔资金都折算成“现值”。

· 第三步:把流入的资金的现值加在一起得出总数,把流出的资金的现值加在一起得出总数。

· 最后:把第三步两者总数相加,加在一起,去与零做对比,大于零就是倾向于挣钱,小于零就是倾向于赔钱。

如何计算现值?

第一年流入的总现金 ÷= 第一年流入的总现金的现值

第二年流入的总现金 ÷的平方 = 第二年流入的总现金的现值

贴现率=贴现利息÷票据全部的面额

贴现利息的意思是“汇票持有人向银行申请贴现面额时,汇票持有人付给银行的利息。”

比如京东投资兴盛优选,投资是7亿美金。一年以后,这个项目开始赚钱,比如此时京东的现金流入是3亿美金,比如第二年是5亿美金,这个项目就结束了。

比如贴现率是10%。

京东第一年资金总流入的现值:

3亿美元 ÷= 约2.72亿美元

第二年资金总流入的现值:

5亿美元 ÷的平方 = 约4.13亿美元

第一年的约2.72亿美元 + 第二年的约4.13亿美元 = 约6.85亿美元。

6.85亿美元< 7亿美元的投资

也就是今天京东的现金流入是负7亿美元,第一年现金流入的现值是约2.72亿美元,加上第二年现金流入的现值是约4.13亿美元,等于约6.85亿美元,再加上“负7亿美元”的现金流入,这个项目的净现值就是,约负0.15亿美元。

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代表亏损,由于是负的0.15亿美元左右,所以这个项目属于亏损项目。

那如何让净现值是“正数”?

重新思考项目的选择。可以调整投资金额,或者让投资之后收益的金额更大。最后使得净现值大于零,那么就是创造价值的项目,属于盈利项目。

—— ——

公式四:“成本加权”

比如京东公司投资了7亿美元于兴盛优选,从“机会成本”来看,这7亿美元投资了社区团购的兴盛优选就没办法投资其它类目中的项目。

从“时间成本”来看,时间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的,项目进展则时间流淌,进展过程中,假如发现投资决策失误,你没办法回到投资之前重新选择,也就是投资了7亿美元给之后,待到收益结束那天,不论是否比投资其它项目更加盈利或不如其它项目盈利,这段时间作为“时间成本”都是不可逆的。重点是要清楚时间成本的不可逆性。寸时寸金,不止项目的时间,人自身的时间也是不可逆的。

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在前期需要对所有想要投资的公司做综合的公司调查、考察,然后还需要做市场调研、行业动态风向摸查等。为此会付出大量的资金、人力、精力、时间。这些成本叫做“沉没成本”英文sunk cost。在“行为金融学”里,也会由于对某个公司付出的沉没成本更多而产生“禀赋效应”,意思是对投入的权重大的企业,相对于投入权重小的企业,在做投资决策时候,投入权重大的企业在一个人的心理认知里占据更多的倾向性思考,从而具备心理倾向的“锚定效应”。

这时候你需要具备“清零思维”,也就是把沉没成本完全彻底的从投资决策的思考中剔除出去,请把“沉没成本”这四个字写下来,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经常看一看这四个字,重点提醒自己,自己的心理是否“锚定”在了沉没成本上,不管前期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样的,杀伐决断,清零思维,把已经“沉没”的前期的一切付出与代价,清零。再参照其它公式做认知范围内正确率最大化的投资决策。

—— ——

公式五:“动态因素”

投资决策,考量的是一盘综合棋。如果投资公式是“静态”辅助,那么“动态因素”则决定着“投资公式为静态辅助”之后的实际的风险与收益。

也就是根据“贝叶斯推理”,通过“动态加权”获得的信息来辅助一切决策。可行情况下,修改与调整决策。

需要综合思考以下因素,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步:在投资决策之前需要把所有可以投资的项目的净现值计算出来,选出NPV最高的四个项目,按照NPV的高低,由高到低排序。

第二步:排出来之后,思考公司的实际情况,比如现金流不是很充足,这时候需要考虑投资回收期,把这四个项目按照投资回收期的时间,由短到长排序1.2.3.4。

·每个项目都不会按照既定的个人的认知与想象来发展。但在项目了解期间,由收集到的关于每个项目的信息,统筹总结项目信息之后,列出每个项目的风险项。比如,有的项目存在政治政策的风险,提前思考一旦存在政策波动而带来损失,这种风险是否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可以对冲掉百分之多少的风险带来的损失。然后接着思考,如果政治政策效应一旦带来损失,减去这部分不可再生的损失,这个项目是否还是上选项目?

第三步:在投资决策时,需要考量投资的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与公司的人才资源以及组织架构等,以及处理解决棘手事件的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当然VC方们会提供他们可以提供的一切资源来辅助已经投资的公司,比如VC方们会给需要投资的公司提供人才的培训与引进,提供技术支持,提供经营时全方位的策略与市场信息等。在公司需要上市的时候,VC们还会利用自身信用来为投资的公司进行“背书”。VC方会来证明这个公司有倾向于较高的价值。那VC为什么给投资公司做“背书”?因为VC投资企业最本质的目的就是在退出期内成功退出,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众所周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把企业卖出高价钱,再并购重组来变现,使得财务倾向于最大化。二是最主流的方式,就是在最恰当的时间点让企业上市从而实现VC利益最大化。所以,VC方在二级市场给企业“背书”。

第四步:然后再按照决定收益的重要程度,列出影响收益的所有重要的动态因素,比如以上提到的政治政策因素、创始人与人才资源因素..等,把重要的因素列出10条,按照100分制予以这10条因素分数权重,比如这个项目政治政策客观上比较重要,比如那就给25分,其他的因素影响收益比较轻的,给予5分~10分。等到所有权重划分给10条因素之后,取前5~6条因素为“动态因素”放入投资决策的参考因素中。

最后综合所有的动态因素

首先把沉淀成本彻底择出来不去思考。然后参考溢出效应,参考投资回收期与净现值,参考机会成本与时间成本,分别根据重要程度来予以分数权重,打分,综合分析,做出表格。这时,该如何决策则一目了然。

—— ——

公式六:“投资格局的底层逻辑”

12月,人民日报说“少惦记社区团购大白菜的流量,要侧重于科技创新”。

那巨头们为什么惦记“社区团购大白菜”的项目?

这背后,到底是投资界、金融界的什么底层逻辑导致的?

首先,社区团购属于“消费升级类”项目,也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类的项目。

而祖国的VC们普遍喜欢投资消费升级类项目。

为什么?什么原因导致的?

最主要原因是因为祖国跟外国的VC们在“基金存续期”与LP的性质上不一样。

按照国际惯常的通用例子,比方说美国,从成立到清算一个风险投资基金,其中的存续期一般是10年+2年,意思是基金的投资期是10年,退出期是2年,可以在10年内进行投资,若有需要可以延长2年,即12年退出。

在我们的国内,一支VC的基金存续期惯常是5年+2年,5年投资封闭期,2年退出期,如上同理,7年退出。

两者简单的一对比就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国内VC的存续期比国际VC的存续期短很多。

同时,国内VC的存续期也会随着二级市场价值的变化而变动,在二级市场非常热的那段时期,国内VC的存续期甚至缩短到只有1年+2年,什么意思呢?VC们刚刚投资了1年,第二年就开始考虑退出了。

刚才只是对比了美国,那为什么祖国与外国VC的存续期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背后最本质的原因是投资方的性质或构成不同。

比如刚才提到的美国,LP大部分且最主要来自于养老基金。1978年-1981年美国国会连续通过了5个重要法案,批准养老基金介入风险投资,让风险投资的性质主要倾向于机构化,也是经此,确定了有限合伙制度在风险投资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国产业投资的资金来源中,个人投资者仅占到14%左右。

而由于最近2年内美国对按企业组织形式不同来实行不同的税赋制度进行改革之后,公司型基金投资机构获取的投资收益,只要把收益配发给股东,由股东上缴所得税,这支基金就可免去企业所得税。由此,公司型基金投资机构的比例也在上升。

同时,美国LP也来源于“保险基金”与“大学的捐赠基金”。

综合以上基金的资金来源,由于组织结构的原因,所以其们最主要的特点都是投资的期限相当长,大多在10年以上。

而在欧洲、在日本,由于政策导向和民族习俗地原因,公司型基金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国内的LP50%以上是个人投资者,试想一下,你让一位个人投资者把4000万左右、1亿、甚至更高的资金投放进一支基金里面,然后资金封闭10年甚至12年不准退出,这是相当有难度的事情。由于国内与国外投资方构成的不同或性质的不同,导致了国内与国外在基金存续期上,国内VC的存续期对应来看倾向于很短。

因此,对应来看,国内的VC们就倾向于投资比较靠后期的项目,也就是相对比较成熟的项目。所以倾向于投资“消费升级”这种相对于软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式的项目。

而美国的VC们则倾向于投资硬核技术的行业,比如信息技术类、医疗类、大健康等,其们更加喜欢关注技术类创新与基础性研究。这种投资倾向与关注,终其百分之68以上的原因是基金的存续期在背后支撑着这种倾向。

所以,投资“社区团购”这种商业模式创新类,消费升级类的项目是国内VC们非常惯常的投资操作。

而背后最重要的商业逻辑,则是来源于国内“基金存续期”与LP的构成或投资来源的性质不同造成的。

这才是国内“投资界”,在投资倾向上,最底层的商业逻辑。

投资金额有限,商业逻辑无限,独享不如众乐,希望我的文章可以为你提供帮助。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