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记者从用益金融信托研究所获悉,从1月18日至1月24日,集合信托的建立市场持续回暖,筹资规模大幅度上升。
但是,从过去两周的情况来看,金融信托产品的募集已经冷却。记者注意到,到2020年下半年,此类产品已经迎来了一定程度的“爆发”。
那么,金融信托产品的“热度”能否在2021年持续下去?融资业务的股利是否逐渐消失?
募集恢复正常水平
根据用益金融信托研究所的数据,上周共建立了231种集合信托产品,比上月增长了8.45%;募集资金184.39亿元,较上周增长43.15%。
用益信托研究人员喻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上周集合信托产品的快速复苏可能有一些偶然因素,但总体上可以说,集合信托产品的募集资金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
但是,喻智还指出,与2020年下半年的繁荣期相比,金融产品的募集在短期内有所降温。这是由于信托产品在标准产品业务中的劣势以及接受金融产品的原因。由于最近的股市繁荣,有一些因素导致了资本转移。
至于发行市场,上周集合信托市场持平,产品发行数量略有增加。其中,上周共有39家信托公司发行了253种集体信托产品,比上月增长3.27%,发行规模364.89亿元,较上月减少1.44%。
各种产品的分配更加均衡。从投资方向看,上周,金融、房地产和基础工业产品发行呈现强劲态势,发行规模分别为116.4亿元,116.66亿元和97.85亿元。
在收益方面,上周建立的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年收益率继续上升,达到7.27%,比上月提高了0.18个百分点;集合产品的平均每周期限为1.84年,比上月增加了0.04年。
如何做标品业务
在业界就标准化转型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未来信托公司的产品线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从上周的情况看,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浮动产品在标品业务中的比重有所增加,传统的非标品房地产业务向股权投资的趋势明显,比重下降。固收类产品也影响了平均预期收益的总体趋势。
在统一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打破僵化赎回,要求资产管理产品实施净值管理的新资产管理法规的背景下,信托公司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其大规模专业管理能力资产配置,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可以说,逐步建立和丰富标准化的投资产品线对于信托公司的下一次转型和发展至关重要。
华东地区一家信托公司的资本市场部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战略上讲,信托公司应在传统融资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加大资本市场投资业务的布局,扩大他们的能力圈,并投资于非标准投资。优势扩展到债券和股权领域。
具体来说,它包括在资本市场附近开采“固定+浮动”资产,并建立“固收+”产品线。
“从行业数据来看,固收标准化产品目前是信托公司积极管理投资业务的主流。一些信托公司已经开展了较大的业务,而这种业务已产生规模效应。”该人士进一步指出,从长远来看,自建团队仍有望开展标准化的固收业务。
“对于权益类和混合TOF/FOF主动管理业务,信托公司起步较晚,主要是因为以前从事类似于阳光私募等证券渠道业务的信托公司以及其他大型信托公司与各种私募基金经理长期合作在从渠道逐步过渡到主动管理的基础上。”该人进一步指出。
融资信托红利是否耗尽?
尽管标品业务已成为信托公司布局的重点,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融资信托红利将被用尽。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托从业者林峰告诉记者,在监管机构要求信托公司减少融资业务规模的背景下,此类业务的新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信托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继续缩小规模。”该人士进一步指出,从去年第四季度公司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托规模将继续下降。
云南信托研究发展部总经理王和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标品业务规模约占行业的12.78%。
王和俊进一步指出,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新的资产管理法规和相关的支持规则鼓励信托公司发展标准产品业务。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关注标准产品业务率的持续下降,标准产品业务板块的规模增长相对较快。目前很难形成收入支持。
林峰还告诉记者,信托公司转型的困难之一是,部分拟议的转型方向已经成为“红海”领域。如果以前没有投资,则不确定信托公司能获得多少。
此外,记者注意到,业内人士最近讨论,标准产品业务中的政策均等化对信托公司的平稳转型至关重要,并希望信托机构和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管标准能够实现。尽快进行调整。目前看来,信托机构作为买方投资顾问的干预模式或许能够探索专业化道路。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