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
4167字 ▏阅读需要约
6分钟
文_渤海银行战略发展与投资管理办公室 博士后研究员 魏鹏
碳中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条件,通过绿色低碳金融推动产业转型,实现大自然生态经济系统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同时,碳中和是我国长期的发展战略,孕育着巨大的财富和机遇。笔者梳理国际领先银行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经验,通过分析“碳达峰、碳中和”经济未来的趋势,希望能从推进金融绿色化布局等方面探讨“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转型路径。
国际银行设立了哪些“固碳”目标?
1.欧洲银行机构
在碳中和业务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法国巴黎银行宣布加快实现零净毁林承诺;2016年以来,德意志银行公开宣布禁止向未开发的煤矿开采行业提供金融服务,并且承诺到2025年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实行煤炭行业淘汰披露机制;巴莱克银行宣称到2050年实现投资组合的净零排放目标。
2.花旗银行
制定了《2025年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通过实施“十年行动”以实现《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宣布在2030年以前停止向煤炭采掘行业提供金融服务。瑞穗金融集团宣布2030年实现存量煤炭能源项目融资余额减少50%,到2050年减少到0,不再新增加煤炭能源项目。
3.加拿大皇家银行
将气候变化带来的结果划分为业务连续性、监管合规要求和产品服务的变化三方面,并且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缓释措施和应对策略,第一,对高排放碳行业的公司客户,建立了一系列政策来评估气候变化和监管政策的潜在影响;第二,强化基础设施应对极端气候等突发事件风险的能力,保障银行的业务连续性;第三,提供服务、产品以及建议帮助公司客户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比如绿色债券承销、碳交易服务、咨询服务、清洁技术贷款、风险投资等;第四,要求银行业务部门加大识别重大气候相关机遇与风险,必要时可以将相关事件整合至风险管理流程中。
“双碳”经济怎样书写未来新角色?
1.气候投融资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
依据《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信息通报》,每年我国将在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投资约为5000亿元,这将撬动和引导大量社会资本,为交通电气化、智能汽车、新能源、零碳建筑业、低碳、低效能技术推广等领域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在“碳中和”长期愿景之下,随着气候投融资相关制度的陆续出台,或将推进我国气候投融资迈上新台阶。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首份气候投融资的政策文件,即《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文件标志着我国气候投融资顶层制度设计的确立。在更新的新版绿色融资统计制度中,银保监会专门增加了气候投融资统计的部分,同时包括了气候变化适应融资以及气候变化减缓融资等内容。
2.绿色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新导向
伴随着中欧绿色金融共同标准的建立,我国绿色标准逐渐与国际接轨,绿色低碳政策壁垒被打通,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加深、加强跨境合作,提高国际间撮合成功率,促进更多国际间的绿色金融项目落地,促进了“一带一路”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绿色经济、气候经济、可持续经济等将逐渐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合作方向,并且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逐步演变为“绿色国际金融”。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与国际绿色金融市场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对接,但是我国绿色金融水平和国际绿色金融水平还有很大差距,未来在金融激励、监管以及架构分类上我国绿色金融将逐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将通过资本进行绿色低碳投资,大力宣传绿色金融理念,持续开展绿色金融国际间的合作,逐步提升全球各国对中国绿色金融标准、政策、市场和产品的认可参与度,包括支持建立人民币绿色海外投贷基金、支持离岸市场创新人民币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鼓励使用人民币作为相关活动的跨境结算货币、鼓励境外机构到境内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等。
3.赋能碳中和的金融和非金融生态圈是银行转型方向
随着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制定实施,高碳行业持续加快向低碳行业转型升级,金融资源作为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平台思维、价值思维、客户思维等新商业模式下的思维理念,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生态圈的组合能力、放大效应以及合作共赢模式,有利于约束和改变个人和企业的行为,摒弃碳中和进程中的负外部性,进一步促进企业减少碳排放。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转变过去以利差收入、规模驱动、资本消耗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紧密围绕碳中和、碳达峰等产业和生活场景,从满足个人、企业的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需求出发,建立合作、共赢、开放的新商业模式,搭建环境信息和碳排放数据平台,着力打造赋能碳中和的非金融和金融生态圈。
4.绿色金融消费带动产业绿色升级
进一步引导消费者树立可持续、绿色的消费理念,通过刺激绿色消费经济发展倒逼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大市场供给,促进绿色产业技术创新,从政府引导向市场自发驱动转变,可再生能源、碳捕获与封存、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结构将会面临重新调整。政府相关部门将会在促进绿色消费经济领域给予优惠政策或一定的补贴,促进绿色金融服务和产品需求持续提升,如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等,通过刺激需求端促进供给端的绿色金融转型,促进新基建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发展,推动商业银行完善当前的产品设计、业务模式以及经营思路。
助力“双碳”,商业银行作何布局?
1.进一步推进金融绿色化布局
商业银行应当加快研究分析碳中和背景下的产业经济结构调整趋势,及时修订补充绿色金融业务制度体系。不断拓展国际国内绿色低碳金融市场,压缩钢铁、煤电、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无机化工、黑色金属冶炼等高碳排放产业信贷规模,加大防范环境与气候风险。引导金融资源由棕色产业向绿色产业流动,充分发挥金融杠杆调节作用,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助推绿色金融与气候投融资的协同发展,扩大绿色金融试点的范围,加快引导金融机构提前布局净零碳经济领域,同时鼓励资本市场对低碳经济转型金融支持,强化气候投融资的国际间合作,并且通过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绿色债券等促进社会资本流向低碳行业,有效解决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缺口,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2.加快建立绿色金融制度体系
商业银行应当加快建设涵盖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标准规范、科技支撑等方面的金融制度,完善自上而下完整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细化绿色低碳产业分类评级,规范绿色金融产业认定标准,配置专门的绿色低碳信贷规模、战略性费用、考核激励、经济资本等,提供与低碳投融资需求相匹配的信贷资源。基于大数据、区块链、5G等先进信息技术对碳足迹核算以及碳资产定价、估算、核查等环节进行标准化,在绿色低碳经济投融资领域中不断加大金融科技创新的应用,提供更加专业、精准的数据服务,为碳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高效的推动力。
3.加大碳中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商业银行应当积极促进分行结合地方绿色重大项目及产业模式特点,创新特色金融服务及产品,包括创新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建筑、绿色生产、个人绿色消费等绿色低碳金融产品。积极推广能效贷款、新能源贷款、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质押贷款等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大力创新绿色信贷服务和产品,适时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绿色权益抵质押贷款业务,为碳排放市场主体提供定制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宏观信贷调控政策引导信贷资源流向绿色低碳产业,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响应,提升绿色信贷资源占比,通过财政贴息、再贷款、风险补偿、担保机制等外部激励政策,扩大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投放规模。此外,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强化光伏玻璃生产项目、太阳能发电和风电等低碳绿色重点行业相关部门的合作,联合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加大绿色低碳信贷支持。
4.全力开展环境与气候业务政策管理
一方面,根据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调整情况,导致产业结构变化对高碳行业的影响,要进行充分的预判,加大产业转型风险防范力度,及时收紧和调整高碳行业的业务规模。另一方面,及时对气候与环境风险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对高碳排放行业业务展开量化分析,将环境与气候因素纳入客户评级体系中。对棕色和绿色项目与资产进行限额管理和差异化定价。强化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商业银行应当学习借鉴全球主流气候信息披露框架,包括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碳行业信息披露项目、绿色金融原则、负责任银行原则、全球碳报告制度等。在信息披露内容方面,不断学习,加强商业银行碳重点业务领域的信息披露,包括投资、信贷等。
5.健全低碳经济风险防范机制
商业银行应当从防范金融风险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强化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意识,构建全面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将碳中和目标嵌入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中,完善环境、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在机制上,将绿色金融业务纳入绩效考核中,执行资源倾斜政策,并且建立与绿色金融业务风险特征相互匹配的尽职免责制度。在流程上,将气候环境评估嵌入正常业务流程中,在投融资业务中重点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从投资组合和客户两方面处置或评估重大环境风险,以此作为商业银行低碳业务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技术上,重点开发用于评估和监测环境风险敞口的指标和工具,加大气候和环境风险研究。在资产配置上,精确测算高碳资产风险敞口,持续降低高碳资产配置。在满足地方建设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的同时,重点兼顾对环境和气候风险的关注与碳中和目标的推进。依托碳交易市场,根据收益覆盖风险理念,持续提升碳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水平。
6.完善绿色金融业务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绿色金融考核力度,在人员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绿色消费贷款、绿色制造业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用卡、绿色票据等,给予较大的奖励力度,鼓励分支行工作人员开拓绿色低碳市场。增加绿色金融业务上资源的倾斜力度,如加大专项信贷规模、差异化授信政策、经济资本、FTP、绿色通道审批、配套财务等方面的激励。加快建立气候投融资特色支行,推进绿色信贷现场检查和审计。着力夯实绿色金融客户基础,扩大绿色融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业务规模。
原标题:《锚定“双碳”目标,商业银行如何挑起大梁?》
本文刊载于《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智慧》杂志2021年第10期
责编:赵晓璐 复核:周晓艺
设计:李佰玲 主编:张 姝
关注现代商业银行,看更多原创独家资讯!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