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新浪财经·ESG全球领导者峰会于2022年6月28-30日隆重举行,本次峰会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新浪财经和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主办,峰会主题为“共促全球ESG发展,构建可持续未来”。
在为期近三天的峰会上,135位重磅嘉宾围绕ESG可持续发展议题发表演讲。
峰会首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我们将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大力营造有利于ESG发展的政策环境。”
此外,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机遇挑战”、“ESG协同发展的意义”、“中国企业提升ESG竞争力的创新实践”等议题,世界银行集团行长戴维·马尔帕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美国财政部原部长,哈佛大学名誉校长劳伦斯·萨默斯等50多位重磅嘉宾均发表了主题演讲,并分享各自精彩观点。
新冠、俄乌冲突下 可持续发展临挑战
进入2022年,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种迅速蔓延,俄乌冲突引发欧盟能源路线转向,各种因素均为全球可持续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在主旨演讲中,世界银行集团行长戴维·马尔帕斯提到,当前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已经导致部分发展中国家更多地使用煤炭、柴油和重质燃料油。同时,一些国家开始出台各项燃油补贴政策,以缓解燃油价格高企带来的影响。“这会导致财政赤字更加严重,阻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较长期目标的实现。涵盖广泛的补贴扰乱了价格信号,降低了人们提升能源效率和投资更清洁能源的动力。”
马尔帕斯在发言中还特别对中国点赞,他表示作为重要的对外投资者,特别是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具有很大影响力,可以在其借贷和投资过程中,推动国际ESG标准的采纳。
“2021年10月,中国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另外,中国还宣布将加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绿色和低碳能源的支持。
这些都是受欢迎的举措。未来的一项关键举措是,中国的银行在对外投资中采取适用的ESG政策框架。中国还可以承诺提高透明度和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标准,采用类似于世界银行集团和其他多边开发银行一样的标准,这样既能帮助投资接受国获得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显著降低中国投资者自身的风险”,马尔帕斯说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特别为本次峰会发来贺信。信中提到,IMF对中国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表示欢迎。她也欢迎中国通过进一步发展绿色债券分类标准、试点新型的信息共享平台、改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等措施来完善绿色金融框架。
在全球适应并准备应对一个更易受到冲击的世界之际,格奥尔基耶娃表示,共同的全球目标应包括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她还提到,越来越多的借款人和投资者一直在寻求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纳入其财务决策和投资策略。IMF正在与成员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建立ESG金融工具的适当分类体系。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则重点围绕“如何弥补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缺口”话题进行了分享。他指出,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在中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是典型的市场失灵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推出了普惠小微贷款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增加普惠小微贷款,实际上是要求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但要求社会股东都承担社会责任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公共部门发挥作用。
美国财政部原部长、哈佛大学名誉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表示,当今世界面临的通货膨胀可能会有很强的持久性,他很担心全球正在走向一种严重滞胀的局面,同时他认为,在未来18个月内,失业率极有可能在某些阶段上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联席主席、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则强调,需要把握好ESG发展的三“重”主线:第一,ESG驱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ESG发展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领域;第三,ESG投资是金融投资体系的重大转型。
他还表示,ESG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说“我做ESG投资”,在ESG投资发展的背后,实际上是我们金融投资体系的重大转型。所以我们ESG投资要看到这种重大转型的需要,也要看到这种转型对我们投资机构所带来的新的要求。
在“ESG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环节中,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马可·兰贝蒂尼表示,极端天气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旱灾带来的极端贫困、人畜共患的疫情使整个世界陷入危机。“这是一场极大的意识转变,或者说是文化革命。自然损害不再只被看作是一个道德或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人类健康问题,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安全问题。”
新加坡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在演讲中则谈到,近来的新冠疫情和电力、石油、天然气的供应紊乱,在两方面对新加坡产生了不利影响。“在金融方面,很多企业和行业正遭受新冠疫情的冲击,他们一直在挣扎求生,生存成本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另外,可持续发展的议题,越来越多被其他方面的考虑所侵占,比如能源供应的波动性”。她还介绍了,中新之间关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合作。
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提到,想要真正解决世界环境问题,目前面对着两个主要的挑战:第一是需要让绿色转型公平,第二是应当确保全球能进行合作。
提升ESG竞争力 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
“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目标,践行ESG理念对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峰会主题演讲中,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强调,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企业如果不愿意履行社会责任,必然不可能实现长远发展。“我一直坚信,达则兼济天下才能让财富得到尊重,办企业就要为人民大众谋福利,企业要通过产业振兴、公益事业等方式助力社会的共富,并且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不能忘记我们的员工。”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表示,这十年来,格力电器敢于去投入,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决定了企业的选择,这是一个企业必须要面对的,而且要勇于去承担。“企业的发展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是创造美好生活为目的。是给这个社会带来了改变,从而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因为我们的技术给整个社会的人类带来美好生活。”
万科集团创始人、深石集团创始人王石则谈到,建筑行业是排碳大户,因此万科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绿色可持续发展。“建筑本身的绿色低碳非常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建筑交付使用后的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范围更广、排放量更多。这部分碳排放占据每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两成以上。”
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建议,利用创新的减碳机制推动ESG的发展,这个机制就是用低碳消费拉动低碳生产,推动低碳能源的发展。具体的讲,就是基于碳权利人人平等,用碳票的方式把碳排放权公平地分配给个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采用“货币+碳票”的方式支付。这样一来,企业生产的产品越低碳,越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就使得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可以从成本变成利润,从被动变为主动。
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在演讲中自称为“老农人”。他指出,农业农村领域的碳排放大概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5%左右,要实现双碳目标,农业企业的责任也很大,同时也大有可为。谈及如何从产业端去提升粮食的利用效率、节约粮食的问题,刘永好表示,新希望今年提出节粮的专项行动,每年提升1%的饲料综合使用效率,就是说要节约1%的粮食。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分享道,联想希望在2050年底之前实现净零排放的愿景。“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各行各业重新定义了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路径与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愿景。从长期来看,要通过技术的替代与突破,从高碳能源依赖转向技术创新依赖,这样才有可能在解决气候难题的同时,实现经济的稳增长。”
高瓴创始人张磊表示,ESG既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也是理解企业面临的机遇和风险的独特视角,而科技创新则是ESG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他还提到,希望通过可持续性的价值投资,发现好的科技、解决方案与商业模式,然后以资本、人才、运营、资源、技术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深度赋能,持续释放其对经济、社会、环境的正向价值。
全球经济待复苏 可持续金融如何助力?
在“从‘零碳就绪’走向‘净零排放’”环节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提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这样一个科学的转型过程。在此过程中,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同时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
谈及人类该如何改变气候变化的走向和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提到四个结论。“第一,现在气候变化这么严重,一方面是温室气体排放多,一方面是温室气体被吸纳的能力减小;第二,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第三,我们必须要强有力地持续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要争取达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最后,除了二氧化碳的减少和零排放以外,我们还要对其它的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加以控制,特别是甲烷。”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则分享了《构建中国ESG体系,促进企业绿色治理》报告。他重点介绍了三方面内容,包括:国内外ESG发展的总体情况、中国在企业绿色治理特别是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绩效评估方面的实践以及从企业绿色治理角度提出加快建立中国ESG体系的几点建议。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表示,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问题,而解决这个全球问题需要全球所有国家共同努力。气候变化也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唯一一个需要全球问题,新冠病毒和气候变化一样,是全球混合在一起的。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弗里曼讲席教授白重恩则认为,电力价格上涨的负担可以由出售排放权的收益来对冲。“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对冲,对于电力价格改革的阻力就会比较小。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排放的成本最后传导到终端用户,就会鼓励终端用户来节约使用电力,来节约使用能源,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另一方面,既要落实净零目标承诺,又要推动目前的经济复苏,全球各国和机构可以如何实现?路博迈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乔治·沃克表示,ESG问题常常就是盈利问题,同时关注ESG和可持续性,能够使资本市场更好地运转,社会和地球能有更绿色、更有包容性、更可持续的发展。
橡树资本创始人及联席董事长霍华德·马克斯谈到,如果要阻止环境恶化,如果要公平地创造和分配就业机会,企业必须发挥重要作用。在投资中关注ESG,能够为风险控制做出很大贡献,特别是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
世界黄金协会CEO泰达维表示,世界黄金协会正努力推动黄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确保黄金能够满足当代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发现,在每1美元的黄金收益当中,至少有63美分可以留在黄金生产国,作为当地员工、企业、社区和政府的收入。”
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介绍,目前全球已经有了这样的共识:这个问题已经不能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解决,而是需要私营部门深入参与进来,并且需要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机构和企业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
Visa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于雪莉指出,Visa全面支持塑造低碳未来,向低碳经济过渡。Visa还做出郑重承诺,到204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一承诺比《巴黎气候协定》设定的目标提前至少10年。
ESG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学者谈理论支撑
在“ESG助力30·60双碳目标实现”环节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演讲中谈到,现实中会观察到三种不同的减碳类型:第一种是“衰退型减碳”,第二种是“增效型减碳”,第三种是“创新型减碳”。前两种衰退型减碳和增效型减碳主要体现的是一种防御型战略,而创新型减碳则是一种进攻进取型的战略。
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表示,最近一段时间,尽管受到地缘政治冲突冲击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全球化遇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关于国际可持续标准的制定方面正在取得重大的进展。ESG也就是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作为政策指标,正在受到企业界、金融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的重视。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认为,国际经验和学术研究都表明,强有力的可预测的碳价格在有效管理的碳中和和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发挥市场和市场价值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就要发挥市场对碳价格形成的我称之为“逼近的作用”,就是逐渐地迭代接近正式价格。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指导委员会委员、招商银行原行长、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董事长马蔚华则指出,ESG对双碳目标的推动力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ESG的信息披露,可以推动ESG投资的发展,支撑双碳巨额融资需求;二是ESG的评估,评估会影响企业社会形象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倒逼企业加快“脱碳”、“降碳”。
在中国银行副行长王志恒看来,实现双碳目标资金需求量巨大,新增投资规模预计将超过百万亿人民币,仅靠政府资金难以满足,需要通过金融力量撬动社会多方资本,提供精准而又强大的外部助力。金融机构要在绿色发展的整体要求下,根据不同地区、行业的特色,为绿色低碳发展输送金融“养料”。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支撑”环节中,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表示,过去数十年,我们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人文主义价值观,这对世界的很多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彼得·戴蒙德表示,“在考虑未来时,不能仅将物价指数或工资指数列入指标,应该衡量这个体系的支出与我们想投入的资源是否匹配,并为了人口发展及财政平衡制定更好的指标。”
201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图卢兹经济学院名誉主席让·梯若尔谈及,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垄断?“因为他们会收取过高价格。当然,在科技行业,更多出现的是对广告商和卖家收取高价,而不是对消费者。其次,因为垄断者不创新。”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克雷默表示,从新冠疫情中,可以在如何降低未来公共卫生危机发生的风险和严重性方面吸取很多教训,也可以在减少其他方面的风险上吸取很多教训,包括人类的健康风险,广泛的社会、经济、教育上的风险和损失。
法兰西学院院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教授、《创造性破坏的力量》作者菲利普·阿吉翁提到,绿色创新是唯一的道路。“绿色创新的意思是创新,寻找新的能源来源,寻找能够节能的生产方式,对人的习惯也要进行创新,比如处理垃圾的方式,消费的方式,行为的方式,交通的方式。2
“净零排放”何以实现?专家建议收碳税
在“‘净零排放’的实现路径”环节中,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刘元春发表了“融入ESG的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主题演讲。他表示,要讨论人才培养体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ESG已经从一种新理念向软实力、向硬标准进行看齐,ESG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跨国企业、金融公司以及投资者的必答题。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则从经济学角度分享道,碳中和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单纯是减排,改变能源结构,通过CCUS这种方式提升二氧化碳的利用和吸收,更多的是它体现为一个全方位的彻底的经济社会的一种变革,从这个角度,碳中和既是经济学,也是管理学。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提出观点:“中国应该尽早推出碳税,来建立统一的碳排放大市场,来推进我们的双碳目标。”在他看来,尽早推出全国统一的碳税,同时拿出一部分钱补助科研,以此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碳排放大市场,既有利于双碳目标,也有助于稳定当前的经济。
中电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新型能源系统与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王志轩提出应不断完善和提升ESG标准和方法。他认为,如果ESG应用得当,不仅能够正确评价一个企业的社会价值,而且有助于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可能会对一个企业得出不正确的评价,且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安全、低碳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谈及服务企业提升ESG能力,在峰会上,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赵柏基表示,怎么把ESG因素纳入到企业的投资决策和长期发展战略中,并坚定地执行下去,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为此,普华永道积极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运营、ESG报告等相关专业服务。
安永中国主席、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及全球管理委员会成员、大中华区ESG管理委员会主席陈凯谈到,企业可从四方面入手去履行碳中和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一是加快实现自身碳中和,二是赋能社会碳中和进程,三是带动利益相关方共同实现碳中和,四是积极参与标准和政策制定,善用第三方专业资源。”
德勤中国主席蒋颖表示,德勤正在加大投入,增强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专业服务能力,以此赋能客户,共同提升其ESG价值。此外,德勤正在内外部推动可持续变革,致力于在203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
BCG波士顿咨询中国区主席廖天舒表示,在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提升的背景下,企业可将可持续发展,转化为自身的竞争优势。“通过将可持续发展转化为自身的优势,企业能更好得为股东提供商业价值。企业可以在累计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增强对股东的回报,提升业务的韧性。”
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提到,中国双碳目标将从根本上重塑经济、产业和能源发展路径,带来许多值得关注的ESG投资及发展机会。目前中国ESG实践正处于早期阶段。ESG投资扩散需要有健全的监管与市场机制作为保障,可以从监管、金融、评级、人才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ESG影响日益提升 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ESG影响日益提升的趋势正进一步延续。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和企业家,让他们有能力推动变革,并对社会和商业产生积极影响,也就成为了不少高校的教学目的。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伊利安·米霍夫认为,企业能够也应该对社会造成积极改变。毕竟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成立的理念就是商业能通过经济发展减少贫困,成为向善的力量。
法国巴黎高商HEC Paris院长埃罗依克·佩拉什表示,气候问题不是欧洲或美国或中国的问题。它是整个人类的问题,需要全球的解决方案和全球团结起来。
瑞士圣加仑大学校长伯恩哈德·埃伦泽勒分享道,“我们的目标是能够培育学生负责任的性格。我们对社会、商界、政界,整个社会上的精英的理解都是必须具有责任感。而在现在的这个时间点上,很显然,你要去考虑未来,考虑下一代,你需要有一个广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瑞士埃利亚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瑞士国际发展管理学院IMD荣誉主席、瑞银集团前首席执行官胡皓华则提到,以企业家精神摆脱贫困是可行的,他想这个格言能够影响企业家精神,能够影响到个体,让个体使用他们的想法,带着他们的动力、野心、梦想去做出非凡的事业、创建企业、带来工作、提供收入增长。
在“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的有机统一”环节上,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副主席苏·劳埃德、Sancroft首席执行官、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主席朱迪·库谢夫斯基和全球知名思想家与经济学家、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第三次工业革命》《零碳社会》作者杰里米·里夫金也做了分享。
苏·劳埃德具体谈及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新成立的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朱迪·库谢夫斯基介绍道标准委员会负责研究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可持续性报告标准。杰里米·里夫金则谈到“中国开始了一项新的旅程,很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代人和一个世纪中,根本上改变我们看待地球的方式。”
峰会第二日主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企业ESG热潮”,包括MSCI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费南德斯、凯雷集团联合创始人、联合CEO大卫·鲁宾斯坦、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博士、ABB集团董事长傅赛、富兰克林邓普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珍妮·约翰逊、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Apple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葛越等近60位嘉宾发表了精彩演讲。
ESG与企业社会价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MSCI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费南德斯认为,气候挑战实际上是四个不同的挑战:首先,世界必须对资本进行重新分配,为低碳投资提供融资;第二,我们必须推动创新,积极开发大型气候解决方案;第三,我们必须利用这些气候解决方案去提供价格合理、可靠且低碳的能源;最后,我们必须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建设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和粮食系统。
他还表示,MSCI在中国拥有广泛且持续增长的业务,“我们深耕中国市场20多年,并早在17年前就在上海设立了首家办事处。2018年,我们开始将中国A股纳入MSCI指数。去年10月,香港交易所推出MSCI中国A股指数期货。这是首个获得中国监管机构支持和批准的离岸及行业中性的中国A股期货。简而言之,MSCI深知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对未来全球经济的重要性”。
凯雷集团联合创始人、联合CEO大卫·鲁宾斯坦认为,在接下来几代人中,最大的全球挑战将是气候变化。在世界各地,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收入不平等都在加剧,这是一个真正令人担忧的问题。
信安金融集团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侯智彤认为,一个成功公司的衡量标准,绝不是只基于盈利状况,而是能在成熟的商业基础上,为股东提供优秀的财务结果,同时不断寻找创新的方式,为世界带来有意义的改变。作为养老金、保险和投资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信安金融集团拥有得天独厚的机会实现这两点。
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博士在演讲中指出,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去碳化——零二氧化碳。而如何能让我们的生活实现零二氧化碳排放,是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
“我们必须让能源来源多元化,我们必须带来一些新的技术。”哈通博士这样说道。而对于新技术的研发,他提到了氢能源。他认为,未来世界将有一个巨大的氢能市场,类似现在的碳氢化合物市场,比如石油天然气市场一样,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接下来的十年,现有市场将不断向氢能源市场转变,因为氢能源是一个能量密度很高的能源,而且能很好地通过轮船和管道运输。未来将属于氢能。
ABB集团董事长傅赛表示,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它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也是企业战略的重点。让各行业和世界能源体系去碳化是所有可持续发展战略都会关注的一部分。
罗氏集团副董事长安德烈·霍夫曼在论坛中表示,他主要关注的议题可以总结为3C。第一个C是新冠疫情,Corona,疫情是一段艰难的时光;第二个C是气候,Climate,即气候变化对人类的长期影响相关的话题;第三个C是冲突,Conflict,目前的冲突让所有人都很担忧。
先正达集团首席执行官傅文德认为,粮食危机和气候危机是世界面临的两大挑战,政府应该采取足够的措施,来帮助农民和企业采用更多现代化工具,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能积极帮助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科技创新对ESG来说意义几何?
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在演讲中谈到,相信光伏科技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武器,并会在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从半导体技术的积累阶段到推动单晶硅片领域的技术革命,从推动单晶重回主流到正式提出用太阳能科技改变地球生态,再到布局绿色氢能产业,隆基每一次颠覆自我的技术创新,都引发一次产业的蜕变,推动光伏成为最便宜的能源。”李振国说道。
李振国在演讲中还表示,作为同时在2020年加入气候组织RE100、EP100、EV100三个倡议的绿色能源科技公司。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提到,当清洁能源变得更高效、更便利、更经济实惠时,能源鸿沟开始消除,市场被激发,大家更有信心和动力参与到新旧能源替代、零碳转型的行动中来。
截至2021年底,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阳光电源累计完成逆变设备装机超2.24亿千瓦,这些设备每年可生产清洁电力3000多亿度,每年可减排2亿多吨二氧化碳,在赋能千行百业零碳转型的同时,也为保护清洁美好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贡献了力量。目前,全球各方已形成强烈共识,可再生能源在推动低碳、零碳转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可以发挥更大更重要作用。
稳健医疗董事长、总裁,全棉时代创始人李建全分享了稳健医疗在ESG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他表示,2021年,稳健医疗在董事会层面成立了“战略与社会责任委员会”,把社会责任提高到与战略同一重要程度。
李建全还表示,稳健医疗的未来,将是在工厂层面继续优化节能减排工程,继续扩大中水回用数量,继续扩大厂区内太阳能、扩大低谷蓄水降温能力。稳健医疗的初步目标是2027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
携程集团CEO孙洁则以携程为例分享了“一家社会型企业的ESG实践与探索”。其表示,携程集团是Travalyst的创始成员,这是一个全球可持续旅行倡议,致力于让环保融入每一次旅行。携程在以实际行动推广可持续旅行,度假业务积极拓展着旅游类型,携程与合作伙伴一起,逐步合作和上线了更多露营、徒步、国家公园、环保展览等绿色项目。通过各种可触达的方式,向用户普及环保知识、推广低碳旅游。
复星国际执行董事,联席CEO陈启宇在演讲中表示,全球的投资界现在对ESG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对于复星来说,复星愿意对ESG领域的持续投入设定更高的目标,使得更多的以ESG为主线的投资基金能关注到复星和复星的成员企业,从而与复星共同地成长发展。
金风科技董事兼总裁曹志刚在演讲中提到,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疫情防控、节能环保越来越受到全社会重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使得ESG受关注的程度持续攀升;ESG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潮流和商业规范。ESG全面关注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绩效,它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
ESG会如何帮助企业完成可持续发展?
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在演讲中表示,身处锂行业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因为每一位从业者的付出,都在推动人类迈向一个更加绿色、清洁、健康的世界。但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因为产品带来的绿色效益,而忽略了生产过程中应做到的绿色行为。
洛阳钼业董事长袁宏林表示,目前,碳中和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这是一场决定人类命运的关键战役,与之相关的技术、产业、经济的发展越发迫切。由于ESG能够很好得把企业的环保、低碳、社区、治理等各方面要求统一起来,成为实现企业碳中和的“牛鼻子”,在当下牵好这个“牛鼻子”越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上海德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创始人丁立国在峰会上分享到,钢铁行业不是一枝独秀,且在大的经济体下日子仍然艰难,今年1—5月份,钢铁行业的压力很大。目前,随着中央政府在新冠疫情当中给予的政策支持以及经济调整,钢铁行业又会受益。
钢铁行业还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履行好减碳的压力和责任,比如未来尝试灰氢,焦炭的焦炉煤气回收;用太阳能,水中和搞绿氢。“每次产业变革、经济变革、技术变革,包括周期性的变革,大家都得有一个直面问题的勇气,因为你不可能改变这个事情,必须要积极地应对,去找一些办法。它是个社会问题,你不解决,这个企业面临生存,就关掉、死掉。”丁立国坦言。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蒋锡培表示,在“双碳”的目标下,电线电缆行业大有可为。
“作为电线电缆行业的龙头企业,远东坚守主业,聚焦实业,并积极抢占智能电池、智慧机场的市场,行成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以智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蒋锡培表示。
企业该承担起哪些与ESG相关的社会责任?
Apple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葛越表示,Apple自身的运营排放已经实现碳中和,并且也承诺到2030年,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比联合国建议的2050年全球碳中和目标更加进取,时间上整整提前了二十年。Apple的另一个目标是,只使用循环利用或可再生材料来打造经久耐用的产品,并提高材料的回收率。与此同时,Apple也积极致力于水资源管理和废弃物零填埋的工作。
欧亚资源集团CEO、国际电池联盟联席主席宋本分享到,得益于绿色能源转型,欧亚资源集团所在的行业的投资正在产生加速。其相信,未来几年需求和价格都将保持强劲。”我们认为,能源转型将给本行业带来历史上最大的采购订单。然而,随着需求的增长,ESG风险也随之增加。缓解这一风险的必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宋本提到。
英特尔高级副总裁、中国区董事长王锐表示,ESG并非短暂的一个机遇,也不是品牌传播的话题,而是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应该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贯穿到公司整体的运营之中。
高通公司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安吉拉·贝克称,高通公司认为有责任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此,正努力减少在价值链中企业运营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她介绍到,去年,高通设立了2040年实现范围1、2和3温室气体全球净零排放的目标。2014年以来,高通减少了约20%范围1和2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高通还承诺提高我们所开发的技术的可持续性,将每款旗舰级骁龙移动平台的功耗每年降低至少10%。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公司事务及可持续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王洁则认为,“双碳”目标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N”政策体系正逐步完善,行业指导方案不断落地,企业也积极探索实施各种减碳行动,这意味着减碳已经从理念走向规划,走向全面实施阶段。一家企业要实现更稳健、更长远的发展,不仅要在商业上取得成功,还要具备优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不仅自身要做好可持续发展,还要积极赋能整个生态圈,在打造可持续影响力的同时,助力整个社会加速迈向可持续发展。施耐德电气一直致力于成为这样的“可持续影响力企业”。
气候和融资投资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分享到,实现“双碳”目标,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那就是“资金”问题,或者说“投融资”问题。
国内有很多机构进行过测算,中国实现碳达峰的资金需求大约为14-22万亿人民币,而由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则在百万亿元的级别。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气候投融资和责任投资的思考与实践”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关于“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落实,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他强调,“碳中和,中国要有投资大战略。” 未来30年,“30-60目标”将带来138万亿元-500万亿元的巨量投资需求。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目前亟需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开始着手,让企业充分理解ESG的践行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联,强化企业风险研究和转型意识,从外部引导转向内生发展动力。
经济学人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倩则表示,ESG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新的衡量公司的方式,既为公司创造了更全面的视角,也在长期策略和日常决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部分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各国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开始期待企业来协助解决社会中最紧迫的问题。
其曾对标普500和欧洲斯托克600指数中披露碳排放数据的公司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更环保的公司股价会更高。当然,这是否意味着长期内会一直有更好的回报,还需更多观察和研究。无论如何,越来越多公司加入ESG的行业。包括更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巨头们纷纷投入到绿色业务中,押注于气候创新。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主任李涛分享了新浪财经三年来的ESG实践。
新浪财经搭建了国内首个中文ESG专业聚合平台,发布ESG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