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务创新情况
1.创新与重组金融产品,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
一是商业银行基于融资信贷类产品要素改造和升级,以加大金融供给力度。比如商业银行通过灵活设置期限与还款方式,推出多种模式信贷产品,扩大可接受增信方式并设立专营机构依托金融科技加大业务受理力度等方式优化传统信贷供给,加大覆盖面以此加大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力度已取得了阶段性效果。根据银保监会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末,小微企业法人贷款授信237万户,同比增加56万户,增长30.9%,占小微企业法人总户数的18%;从贷款余额上看,我国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余额26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2.1%。二是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不同需求,通过金融创新加大资金配置力度。
优化产品要素,支持企业创新。商业银行在信贷支持科创型企业做出了较大努力并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以科技专利质押为例,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专利质押融资金额为1105亿元,同比增长24.8%,质押项目为7060项,同比增长30.5%,专利质押贷款已经成为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贷款重要渠道;此外,商业银行还通过金融创新优化贷款增信方式。除了科技专利外,商标、国企与政府订单等软资产也成为可行的增信手段,增加企业融资可得性,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2019年我国商标质押融资超过500亿元,同比增长32.6%;
升级传统产品。中小微企业在商业活动中作为结算工具积累了大量票据和信用证,传统模式下票据作为一种流动性很差的流动性资产难以盘活。商业银行加大票据业务融资创新力度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通过系统直连专业交易所实现信息互通,产品整合以及线上化服务等方式活跃票据交易,实现“二次金融资源分配”的职能。根据人民银行数据统计2018年,上海票据交易所签发量18.27万亿、结算量56.56万亿、贴现量9.94万亿,分别同比增长24.84%、62.59%、38.83%,单张票面金额下降至87.96万元较前年下降21.93%,贴现利率低于同期贷款水平,其中,中小企业签发票据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三是,
优化信贷产品结构。针对一些地方大型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以及一些新兴部门企业项目规模大、周期长、资本密集和沉没成本高的特点,丰富产品体系,增加中长周期信贷产品占比,通过提供“耐心资本”满足大型基础建设、高端制造生产、前沿科技研发等特殊领域的资金需求。一般认为贷款期限越长既满足长期投资回收期的项目要求,中长期贷款比重又反映了银行信贷技术水平。以中长期贷款为例,根据人行统计,截止2019年12月,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在用途上固定资产贷款同比增速系经营性贷款同比增速的1.8倍。
四是,
产品定价市场化。当前,利率市场实现了从定价自律和协调机制到现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转变,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尾声。商业银行特别是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定价时拥有自主定价权,在完善内部转移价格机制和建立内部收益曲线基础上,商业银行可借鉴自身情况和市场联合报价情况完全市场化报价,而这对于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经营策略观察,客户的筛选和关系的维护以及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意义。
在2019年8月27日人行将LPR贷款发放额度纳入MPA并在2020年3月1日启动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后,保持平稳且小幅下降的走势,也充分说明了报价行通过收益曲线和内部转移定价机制等方面创新建立了足够韧性的价格定力,初步达到推动利率市场化,带动利率下行与提升贷款市场竞争性的目的,对实体经济开始传导积极效应。五是,创新带动银行业务收入多元化。随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深入,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投行、资管以及个人金融业务创新衍生的手续费与佣金成为新的收入来源,银行营业收入呈现多元化趋势,非利息收入占比显著上升。据人民银行统计,2007年中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9%,2018年平均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为22%。
2.
丰富直接融资工具,助力经济转型
商业银行的资金融通职能得到有效扩张。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业务范围已不局限于银行信贷,通过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以及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各类各种理财产品、各类资管计划、债券或其他债权融资工具、股票、股权或其他衍生品等多渠道将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具体包括:
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银行通过理财等方式募集资金增加债券配置,投贷联动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满足企业对不同性质资金的需求。在债券承销和发行上,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8年非金融企业全口径信用债发行笔数为9797只,同比增长22%,金额为9.68万亿元,同比增长30.54%,其中按承销金额排名前十商业银行承销占比就超过65%。因此,银行通过公开金融市场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增强资金吸收能力支持业务创新。银行认购公开市场债券等创新业务的资金一般来自于同业融资与发行理财产品等。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吸收资金比较典型的创新业务。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末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32万亿元。商业银行通过理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余额达20万亿元。在这其中,银行理财产品非标债权占比从2013年底的27.49%跌至2018年16.93%,而非金融企业债券投资占比从2013年底的38.64%上升至2018年55.93%,为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直接融资工具提供重要支持,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并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加大对科创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通过投贷联动即“商行+投行”模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具体措施包括:通过科技赋能提高投放效率,比如兴业银行通过“芝麻开花·兴投资”平台对申请融资科创企业进行线上审核,此外也发挥撮合作用为合作的VC/PE提供业务对接平台发挥组合服务优势;通过综合服务扩大服务覆盖面,比如北京银行对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创新企业除融资类服务外,还对于高成长性的Pre科创板阶段的企业,提供企业财务顾问服务,为企业的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提供方案等。
创新业务模式化解存量风险。2018年以来监管的逆周期操作包括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除了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外还推动商业银行作为参与主体密集创设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并鼓励银行对民企债券进行增信,总之通过在直接融资市场业务模式创新降低了投资人资金运用风险、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树立市场信心并达到有效缓解企业财务压力、防范金融风险并增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韧性等目的。上述措施取得良好效果,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截止2019年5月,市场一共创设了信用风险缓释凭证87只,支持56家民营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金额达398.6亿元,其中银行认购份额超过9成。
3.创新拉动消费内需,满足居民金融需求
首先是居民理财业务,随着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呈现高质量发展趋势,朝规范化、专业化以及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银行通过丰富产品、灵活产品要素以及精准定位客群等方式展开创新,成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主导者。根据Wind数据,2018年银行理财规模占资管市场总量占比23%。按资金来源划分,居民资金占银行理财比重高达67%,占据绝对优势比例。随着严监管成为常态,同业理财受到限制,居民理财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其次是居民消费金融业务,随着银行不断加大消费金融领域创新并充分运用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根据艾瑞咨询[190]统计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从2011年不足9万亿增长到2018年33.8万亿,同期消费渗透率从2011年不足10%增长到2018年32.14%。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