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系统的问题有哪些?该如何完善?——首先要先说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是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重要来源,现如今,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由于盈利模式依然很大程度依靠净息差赚取,存款期限短而放贷期限长,根本转变仍较为困难。
我们说到监管指标中设置了流动性匹配率对于资产负债期限的匹配情况进行衡量,但是考虑到流动性匹配率计算复杂,部分上市商业银行对其并未进行披露,而流动性风险内生于上市商业银行“借短贷长”的盈利模式,通过对于存贷比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存贷比不断上升,已经超过了之前设置的75%的警戒线,
说明相对贷款余额的逐渐增加,存款余额逐渐减少,上市商业银行可能不能保有充足长期的存款去应对中长期贷款的需要。
结合定期存款占比和中长期贷款比例的变化情况,可以更加直观看出上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匹配的状况,
因为定期存款占比可以看出上市商业银行保有长期负债的水平,中长期贷款比例体现了贷款的期限较长,这两者趋势对比说明了上市商业银行的匹配状况。
近五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占比逐渐下降,表明对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来说长期借款逐渐减少。而中长期贷款比例的不断增加又向我们说明了上市商业银行近年来贷款长期化的趋势越发明显
,存款趋向于短期,贷款偏重于中长期,自然会产生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的状况。
随着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储户在理财过程中将投资转到更多利率更高的其他渠道,偏重于存款活期,所以对于定期存款,储户已经不再热衷,减少了上市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一定程度上造成资产负债期限的缓冲期大大缩短。
而贷款长期化是大量的贷款需求期限较长,在个人零售业务方面,
随着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有更多的贷款需求来满足消费,类似居民的住房中长期贷款需求越来越多,而由此造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也越大。
就像因子分析中我们所提到的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普遍偏高,不得不让上市商业银行也要兼顾资产质量的保证,并且部分上市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趋向单一领域或者部分客户,造成资金不能灵活流动,加剧风险堆积。
一、融资来源稳定性下降
我们提到,随着存款来源开始渐渐减少,融资来源不稳定,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同样从核心负债率近些年来趋势并不稳定,也可以说明我们当前融资来源也是不稳定的,结合当前实际,各类网络投资业务的不断创新,民
间投资的增加使得存款不是储户理财的唯一选择,类似余额宝、微信零钱通是我们日常资金的直接存放方式。
存款的分流造成了银行不像以往那样可以获得足够资金保持流动性的充足,关于存款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很多上市商业银行采取提升存款利率、给予储户优惠、附送赠品等各种方式吸引储户存款,而近些年的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也都从侧面说明银行在市场上的融资难度逐渐加大。
同业市场负债量仍然保持较高水平,说明警惕同业市场负债可能造成的资金来源不稳定的情况依然非常重要,作为一种调节银行头寸的短期临时手段,
同业业务借助银行业资金的相互支持,以应急银行在资金来源不足,其本身设置是好的,但是部分上市商业银行将其作为融资的重要渠道,违规操作加强了市场间风险的传递。
《巴塞尔协议III》中使用流动性覆盖率计算30天内现金净流出时,将压力情景下金融机构存放款项的流失率设定为100%,足以证明同业存款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特别是我们提到的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在同业业务方面还是需要重点注意流动性风险由此产生。但同时,同业市场负债作为负债来源的占比开始逐渐降低,也说明负债来源开始趋向于多元化,上市商业银行会面临更加复杂的流动性风险状况。
存款渐渐减少,核心负债来源的不稳定,同业业务量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都在提醒着上市商业银行可能产生流动性风险,保持负债来源稳定性,拓展融资渠道对于上市商业银行而言,已经迫在眉睫。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主动意识
在笔者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多个上市商业银行出具的年报针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监测指标披露参差不齐,对于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最直观地就是通过流动性风险指标进行评估,而指标的缺乏无疑让上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难以客观全面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而且不仅仅限于指标的披露,部分上市商业银行在年报中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策略方面,基本上每年都是雷同的。
说明对于流动性风险的信息披露,部分上市商业银行可能没有根据每年的情况对于管理策略进行针对性调整,而在流动性风险治理架构方面,也没有分别说明不同部门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所负责任,
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状况在年报中体现的是偏向于好的一面,缺乏对于流动性不足及具体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的体现,部分上市商业银行的某些衡量流动性风险的指标还在警戒线标准上下。
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的不全从侧面说明了上市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还有待加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长期被赋予社会资金融通职能,以政府信用为担保。
而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将上市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上市不仅仅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扩大资本,促进自身发展,而且可以提升知名度,扩展融资渠道,所以每年都有若干商业银行排队备案上市。而上市商业银行一旦面临流动性风险,中央银行会为其做好兜底准备。
致使上市商业银行普遍认为央行会充当最后的付款人,放松了对其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对流动性风险管控多依靠外部的推动,被动接受央行的监管措施,对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主动性。
三、流动性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在笔者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还发现,当前,很多上市商业银行在防范风险的过程中,意识到各类风险容易互相转化,
开始逐步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但是对于流动性风险依然缺乏管理意识,多数没有设立更加细化的管理机制建设。
而管理机构的职责不甚明确,部分中小上市商业银行是由财务部、风险管理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流动性风险,对待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在加强多部门联动方面有所欠缺,缺乏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而部分规模较大的上市商业银行,在对于分支行流动性风险的把控不够完善,多数未设置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部门。
同时,很多上市商业银行在预测流动性风险局限在已经发生的资产与负债,偏重于事后监管,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不够明确,比如:设置压力测试的情景不全面,对于优质流动性资产保有仍比较落后,不能合理安排弥补流动性风险的资金,缺少事先预警、事中防范,
事后总结的流动性风险全方位内部控制体系。在应对突如其来的流动性风险时,依然缺乏立足于本行富有针对性的应急计划。
四、流动性风险指标运用不够完善
我国银监会近年来对标《巴塞尔协议Ⅲ》,将其中的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两个监管指标摆在五大监管指标的重要位置,也出具了若干从不同角度评估流动性状况的监测指标,但是我们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
这些指标虽然各有其设置意义,但都是从某一角度或者某种方面对于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估。
没法从单个指标判断其在银行业的流动性状况综合水平,而且有的指标并不适用于所有银行,这样的指标设置缺乏灵活性,
可能会使得我国银行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走上同质化道路,减少了银行之间的差异化发展,缺少创新,不利于上市商业银行针对自身管理流动性风险。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也应该逐步转向动态化,上市商业银行在静态指标的运用上比较熟练,但是静态指标对于流动性水平反映存在失真的状况,主要偏重于事后监管,对于流动性风险防范有所滞后。
结语
总的来说,动态指标偏重于时点指标,预警流动性风险的可能存在,而上市商业银行对于一些动态指标在业务使用中还不够完善,对于本币、人民币分开计量还不够明确,可能会影响流动性风险测评结果的有效性。因此对于多数上市商业银行,合理运用流动性风险的监管、监测指标,将指标运用融入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全流程中还是有待加强。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