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我国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形成制约的核心因素和关键因素是什么

网友发布 2022-07-29 23:13 · 头闻号投资融资

根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理论框架可知,一个经济体在经济起步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是非熟练劳动力丰裕,而资本相对稀缺。与此相对应,其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

制约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因素:金融化深度不足。由于技术成熟、企业规模较小,且缺乏标准的财务信息,中小银行比大型银行、股票市场有更多优势。随着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该经济体物质资本和熟练劳动力不断积累,要素禀赋结构特点发生了变化,物质资本和熟练劳动力丰裕。

与此相对应,其比较优势在物质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物质资本密集型企业规模较大,对外部融资的需求更大,可以承受向资本市场提供标准财务信息的固定费用,证券市场和大型银行就成为物质资本密集型企业主要的资金提供者。随着这些物质资本密集产业的发展,该经济体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不断积累,要素禀赋结构特点又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丰裕。

与此相对应,其比较优势在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即生产性服务业。因为该经济体已经达到技术前沿水平,所以要在研发和创新上投入更多资源,同时承受巨大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风险。由于分散化的证券市场和标准化的财务信息,使这些企业可能从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同时,证券市场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市场的选择,从而支撑风险资本投资于高风险的创新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早期发展阶段。

而且,一旦风险资本投资项目获得良好的初期收益使项目的高质量得到证明,银行也可以跟进提供多阶段投资。因此,这个阶段金融结构的特征就是一个庞大、活跃的证券市场辅之于大型银行。

从我国的实际看,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和金融结构直接进入了第二阶段,即资本密集型和大银行主导,这与当时的要素禀赋是不相符合的,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开放后,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产业结构与要素禀赋相符合,但是金融市场改革滞后,仍然是国有大银行占绝对主导地位,中小银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问题突出。

金融市场内部结构失衡。间接融资比重过高,2012年以来,我国社会融资总规模中贷款及承兑票据占80%,只有不足20%来自股票和债券融资。从社会融资存量看,2011年底银行贷款余额占54%,企业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仅占到26%,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直接融资为主导的美国和英国,也低于间接融资占主导的德国和日本。

我国金融市场是一个相对封闭和准入门槛较高的市场,多元化的银行主体、利率市场化机制没有形成,银行间竞争不充分,银行超高的利润率使银行没有动力进行金融创新以争夺市场资源,导致资金更多的流向具有较多担保和稳定收益的传统产业、国有企业、房地产领域,而那些高风险、高收益、低担保的创新性项目往往得不到资金支持。

大部分成熟市场中,公司债的规模往往大于股票市场。股权融资市场层次单一,期货及衍生品发展不足。成熟市场的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工具品种十分丰富,交易规模很大,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很高,而我国的衍生品市场发展还很不够。

面向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存在结构性失衡。我国中小银行、资本市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制约了创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大企业、政府相关企业占有的金融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获得的服务非常有限。

制约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因素:信息化建设滞后。根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优化升级的内在机理可知,信息化可以加快技术创新进程,催生大量新兴产业,促进管理组织变革,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尽管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世界水平比,我国信息化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全球排名在70位之后,而且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数值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2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为4.18,低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4.35。

从信息化接入指数来看,近年来我国信息化接入指数在全球排名中呈现下滑的趋势。2002年我国信息化接入指数在全排名为71位,然而,2010年以后,我国信息化接入指数的全球排名出现下滑,2010年是85位,2011年是82位,2012年是80位。与2012年相比,我国信息化接入指数的全球排名下滑了近10位。从信息化接入指数的数值来看,我国信息化接入指数与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扩大。

2007年,我国信息化接入指数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为0.11,而到2010年,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为0.67。三年间,我国信息化接入指数与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增加了0.56。从信息化的制度环境看,我国政府对于信息化的监管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如,近年来,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爆炸式增长2015年末,网贷平台达3657家,较2014年新增1674家,增长84.42%,P2P网络借贷平台借贷规模累计达9750亿元,年度增长率超过225%。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如平台挪用资金,线下擅自放贷,携款“跑路”等。2015年末,我国P2P网络借贷问题平台共计1733家,其中山东、广东、浙江三省是问题平台集中区域,有870家,占全部问题平台的50.23%。仅仅2015年就有1120家问题平台,歇业停业的平台占到近三分之一。

整个P2P网络借贷基本处于“无准入、无门槛、无标准”的状态,信息化带来的业务创新如何监管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制度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是否需要保护以及如何保护基于信息化的商业模式创新的知识产权?如何应对由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

从当前信息化的发展形势看,由于信息化巨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如果不对信息化的制度环境进行前瞻性研究,不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加以完善,必然会影响到我国一些新业态、新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最终影响我国产业优化升级进程。

除信息化制度环境以外,我国信息化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由于投入、技术、政策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仍然存在网络覆盖率低、上网速度低、上网费用高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截至2013年7月30日,我国的网速平均只有1.7Mbps,我国的平均接入网速仍处于低速宽带阶段,在全球仅排96位。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信息化的核心技术设备有较大差距。我国信息产业的主要企业大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在操作系统、芯片等核心的软、硬件技术设备上仍然大大落后国际先进水平。

金融对信息化的支持力度不足。虽然信息化发展前景被众多的投资者看好,我国政府和金融机构也采取了多项支持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我国创新导向的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我国大部分有影响力的信息化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均在国外上市,这说明我国适合信息化发展的金融环境还需要改善。

信息安全面临巨大挑战。虽然信息安全是一个国际性的普遍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同样也面临着信息安全问题,但是由于核心设备、技术的薄弱,我国所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加严峻。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