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是中国长跑史上的至暗时刻。
21位第一梯队的长跑精英在这一天同时殒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的公共安全事故。
在大多数人都还在跟风凑趣儿时,甘肃省已经成立调查组前往白银市调查事故真相,不为别的,势必要为无辜遇难的二十几个生命讨回个公道。
2021年6月11日,白银市景泰县“5·22”公共安全事件情况通报,27名公职人员被严肃追责问责,承办方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小燕等5人被批捕。
该罚的罚了,该抓的也抓了,仿佛已经尘埃落定。
可是,复盘事故过程,不由得让人惊出一身冷汗,没有任何资质的公司可以承办风险系数极高的山地越野比赛。
赛前没有风险评估,没有制定应急预案,救援不及时,医疗、安保力量不足。
这样的比赛,将运动员的生命安全置于何地?
这场事故将中国“马拉松长跑”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原本极少人关注的运动安全也成了舆论关注的话题,甚至有人提议,在安全措施没有十全保障的情况下,应停止马拉松越野项目。
事故发生后就有很多网友提出质疑,当天气变化时为什么不停赛?
答案很简单因为利益关系。
您可能想到马拉松比赛能赚钱,但你绝想不到,它背后隐藏着千亿利润的生意。
可最简单的跑步运动如何能有这么大的利润呢?本文将通过白银市这次事故来看看“马拉松”赛事背后的利益关。
01 事件回顾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马拉松就是一大群人在大街上跑过。这样的赛事怎么会出事故呢?
请注意这次发生意外的马拉松比赛,它的名字中还有两个字——越野。
我们经常看到的、熟知的马拉松比赛是“公路马拉松”,这是一项比较“亲民”的运动,大人、小孩甚至老人都可以参加。
公路马拉松参与条件比较宽松,跑不动了停下来随时都可以退赛,沿途还有补给和医疗救护,危险系数较低,是一项适合全民参与的运动项目。
马拉松越野赛则完全不同,它是可以被称之为极限运动的。
越野赛基本上都是在山地举行,赛道路面大多是未经开发的原始山石路面,还穿插有草地、荒漠、河流等路面。
赛道起伏也非常大,有些路段甚至要穿越海拔几千米以上的山峰。
越野赛的补给和检查点相隔很远,这也让退赛变得不那么容易,参赛者必须坚持到下一个补给点才能得到帮助。
所以组织马拉松越野项目的主办方必须非常有经验,包括赛道的选择、补给点的设置、风险评估、详尽的应急预案、完备的医疗保障包括对天气的预测等等。
这绝对不是注册一个公司,招几个临时工凑数就可以打发的。
甘肃晟景公司恰巧就是这样的公司。
该公司注册信息上显示员工20人,但企业社会保险缴纳查询结果是无人缴纳社会保险。这说明啥?都是临时工。
晟景公司组织的这次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比赛一共分三部分,5公里乡村振兴健康跑、21公里越野赛和100公里越野赛。
前两项都顺利完成了比赛,事故发生在100公里越野赛上。
5月21日白银市、景泰县气象部门均报到了第二天黄河石林景区的天气,降雨、降温、刮风,短时间可能出现极端天气。
可作为承办了4年马拉松比赛的主办方,晟景公司没有对选手做任何防护措施,也没有停赛。
当天晚上组委会将参赛者的转运包都收了上来,很多人的冲锋衣都在里面,因为白银市已经入夏,组委会便没将冲锋衣当做强制装备。
这也是运动员遭遇失温的主要原因。
第二天早晨比赛场地开始刮风, 9点整运动员们从起始点出发,上午10点半赛区开始降雨伴随大风,气温下降,此时天气已经非常不适合比赛了,主办方还是没有停赛。
12点左右已经有130人通过2号打卡点向海拔最高的3号打卡点进发。
仅仅20分钟后,组委会和救援队便陆续收到参赛者的求援信息并接到参赛者退赛的报告。
面对如此“异样”,主办方仍然没有停止比赛。
快1点时景泰县110接到报警求救电话。
2点10分,大批参赛者退赛,比赛被迫中断,比赛主办方开始实施救援,但还是没有宣布停赛。
下午3点,黄河石林景区负责人线向景泰县委报告了可能发生的事故,至此各方面救援工作迅速展开。
晚上7点,组委会经过摸排确认139人安全,33人失联。
23日中午12点搜救行动才结束,172名参赛者中143人安全、8人轻伤、21人遇难。
02 天灾人祸背后是利益在作祟
其实,这场看似天灾的事故,根本原因却是人祸。
如果主办方在任意环节多做一点安排也不至于发生如此惨剧。即使不作为,哪怕能及时终止比赛,也能挽救这21个鲜活的生命。
然而,他们没有,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因为这背后巨大的利益关系让他们铤而走险。
马拉松长跑其实来源于雅典,为了纪念一个名叫菲迪皮茨的士兵,他为了向家乡人报告战争胜利的消息,经过长途奔跑而劳累致死。
这项运动最早传入我国是1910年,但一直不温不火,直到近5、6年才开始呈现井喷式增长。
这其中固然有人们因关注健康而引起的增长,但更多的是利益的推动。
也许您要问了,就是长跑嘛,又不像足球、篮球还得训练,再不济你还得买个球,跑步啥工具也不用,哪有那么多的利益?
其实这后边不仅有钱可赚,而且还是大钱。
2019年初官方发布的文件中显示到2020年我国马拉松运动产业规模能达到1200亿元。
动则千亿的买卖还不包括马拉松赛事的“周边”收入,这怎么能说不赚钱?这样的机会谁不眼红?
因为马拉松是一项不需要有太多专业技巧、参与度高、门槛低的比赛项目,所以它才有着广阔的“钱景”。
首先是各地政府支持。
组织举办马拉松赛事有助于树立积极健康的城市形象,拉动城市经济建设。
参与长跑者来自全国各地,比赛虽然是1天完成,但前期准备工作以及之后的收尾,大概需要消耗比赛者3-4天的时间。
这期间产生的住宿、饮食等消费都是举办城市的赚钱点。
马拉松还是一个非常好的旅游项目,赛事可以吸引大批观众,大家看比赛的同时必然会在这座城市走走看看,自然拉动当地的旅游事业。
另外,大型马拉松赛事都有来自各地的媒体争相报道,这又是一个不花钱免费宣传城市形象的好途径。
而主办城市只需要提供场地给主办方,并不需要拿出真金白银操办比赛。这样划算的买卖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是赞助商的支持。
据统计,目前马拉松的参与者大多集中在20-40岁,身份上则大多是中产阶级。
这一部分人既有比较充足财力,又对生活有较高要求,因此他们不吝惜在运动上花费钱财。
普通一点的马拉松参与者一身装备大概在3000-4000元,而资深跑友的装备在20000-50000之间不等。
因此这些跑友们是各大运动品牌的潜在客户,所以赞助商们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个宣传自己打开销路的机会了。
第三则是主办方出卖赛事转播权和收取参赛者报名费。
最后就是资本投入。资本嘛,其根本就是逐利。
马拉松比赛已经显示出了非常优越的吸金能力,资本市场当然不会放过这分一杯羹的机会。
仅2021年1月这30天,融资便超过了35亿元,而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2018年智美集团给杭州马拉松投入1200万,赛事结束后收获了2000万,也就说,盈利了800万。
正是因为各方面都有利可图,所以“马拉松”在逐渐被运动者认可的同时又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推波助澜,开始了蓬勃的发展。
从2011年全年22场比赛到2019年1829场,8年的时间里增长了83倍。
万事万物都应该有其发展的规律,突然之间的兴盛跟衰落一样,都不是好现象。
此次白银市马拉松越野赛就是一个鲜活又残酷的例子。
白银市马拉松赛事采取的是招标的方式,但事故后续报道中指出招标存在违规操作。
在组织比赛过程中,晟景公司为了节约开支,没有聘请专业人士组织策划赛事,而是招聘十几名临时工简单培训便直接上岗。
没有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在突发事件到来时一团混乱,根本无法及时展开救援。
救助点的设置更是完全外行,不仅两个点位之间距离超出规定范围一倍有余,在海拔最高的3号打卡点附近竟然没有安排补给点和医疗队,而这只是本次比赛诸多问题中的一部分。
03 理智运动,不做资本的炮灰
此次“马拉松”赛事发生如此惨烈的事故,并不是意外而是必然,管理如此混乱的行业不出问题才怪。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无良的主办单位都应该吃下这个教训。
只是令人无比遗憾的是21位优秀的参赛者再也没有机会自己走下那座山峰,而中国长跑运动也损失了21位精英选手。
参赛者罗静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
“据说当地非常热,我们是按照防晒做的准备。前一天已经说要降温,但还是被当地人的经验误导,没有做防寒准备。”
经验,这是个最要不得的东西。
不能说它没用,但在重要时刻误事儿的往往是这个东西。
此次遇难的21位参赛者都是第一梯队的优秀跑者,按理说他们参加过多次赛事,应该是经验丰富的,但结果却是令人心痛的。
马拉松越野赛属于一项极限运动,赛事规定每位参赛者都必须按照主办方规定携带强制装备。
因为当地天气在五月初已经进入夏季,冲锋衣没有算在强制装备中,只作为建议装备跟风衣和保暖内衣罗列在一起。
因为是建议装备,为了减轻负担,很多选手在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是不会多带装备的。
但是,中国登山协会山地户外赛事裁判员符海指出:
黄河石林所在地属于高原、高寒、高沙化地区。在这种地区进行的越野赛,保暖准备是必须携带的。
可惜的是参赛的运动员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规定的重要性,而是相信“经验之谈”。
正是因为这一步疏忽,让第一梯队的运动员们无法抵挡骤变的天气,失温导致休克最终失去生命。
极限运动中主办方的后勤保障固然重要,但将自身安全全部寄托在他人身上是不明智的。
参赛者自己也是需要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的,毕竟你也无法确定主办方是否靠谱,譬如白银市的这场比赛。
与自我保护一样重要的是参赛者在参加比赛时应该有所取舍。
正如上面讲到的,马拉松的参与者是为了健康、为了运动或者为了挑战自我极限。但作为主办方来说,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得最大利润,所以并不是每场赛事都值得参加。
事实上是国内马拉松比赛的赛事越办越多,但得到官方认证的赛事却逐年下降。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田径协会的统计数据:
2016年全国马拉松比赛总计993场,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赛事有328场。2019年赛事总量增长到1828场,但被认证的赛事仅为357场。
如果参赛者参加的是那种没有经过相关单位、机构认证的赛事,即使取得名次也没有意义。而且这种赛事的保障和补给也通常做得不到位。
运动原本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快乐、力量和勇气的,但当利益参与其中时,很多原本美好的目的也变了味道。
甘肃马拉松事件为我们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不管是赛事的参与者、主办方还是监管部门都应该引以为戒。
不要再让“意外”和“疏忽”成为运动之殇。
参考资料
《马拉松背后的“奔跑经济”》环球网
《号称“千亿赛道”的马拉松,是一门好生意吗 》上游新闻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