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的院线电影,一直都在等待一部“能火”的大片出现。
陈思诚导演之前执导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定位喜剧科幻片,对标《长江七号》,本来会是一部有望成为暑期档爆款电影的种子选手。可是,谁也没想到,164亿票房的大导陈思诚,加上200亿票房影帝黄渤,竟然都没能让这部电影挤上10亿票房的排名。上映14天2.16亿这个成绩,对于陈思诚导演来说,实在是令人失望了。
有人可能会问,暑期档的电影难道没有一个能扛得起票房的大片出现吗?
其实,它马上就要来了。
这部电影就是由开心麻花拍摄的喜剧科幻片《独行月球》。电影由沈腾和马丽主演,沈马组合重出江湖,相信还是值得很多观众信任和依赖的。一直以来,含腾量往往是大家鉴定一部开心麻花电影是否是好片的基础。而这部电影,含腾量飙升,达到了100%,整部电影你将在绝大多数时间看到被遗留在月球上的最后一个人类,独孤月,自己上演一出啼笑皆非的故事。
那么,这部《独行月球》真的有望成为今年暑期档的“扛把子”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部电影点映期间的票房数据。
预售不到两天,上映前20小时,《独行月球》的累计预售已经达到了9000万,即将破亿。同时,电影在院线的提前上映数据可以看出,在排片占比23.7%的情况下达到了86.5%的票房占比。这说明,即使处于排片量没有很大优势的前提下,这部电影仍然取得了票房几乎覆盖整个院线五分之四的票房水准。
大家说一说,就这个数据,它怎么看,都像是一部爆款大片的诞生。
我的观影感受
其次,小果壳和大家分享一下参与了电影《独行月球》的提前点映后的几点感受。
第一点,电影在特效制作上下了很大功夫。
特效的细心程度,几乎就是《流浪地球》的水准了。电影的投资成本高达3亿,花了很多钱在特效制作上。当然,这也不用意外,因为电影《独行月球》请来的制作方就是由曾经参与《流浪地球》的国内顶级特效团队MORE VFX制作的。电影中月球表面的微尘浮动,小行星冲向地球的爆炸场面,月球基地的实景搭设等等,都看上去非常真实。因此,电影中的很多特效,看上去非常细腻,工业水准媲美甚至可以说超越好莱坞大片。
同时,电影在特效的工业制作方面也展现了非常专业的制作诚意。剧组使用了15个摄影棚进行电影拍摄,光是月面的表面就有超6000平米的大场地拍摄,总共的影棚面积有4万平米。还有,全片95%的镜头都是由特效制作而成,渲染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为了模拟真实月面,剧组铺设了200吨沙石模拟月球表面的微重力环境,而且月球基地的搭建也是用了100%的实景。
特效方面的用心,给观众带来了满满诚意。
第二点,笑点密集、引人入胜。
电影中开心麻花式的笑点十分密集,几乎就是几秒一个,常见的抛梗和接梗方式都能在里面看到。当然,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笑点,还不算那么好笑。真正好笑的地方在于,电影能够让观众在笑点的情绪渲染到顶点时突然转变为泪点,又能在泪点情绪渲染到高潮时突然反转成一个笑点,可以说处处都在给观众制造惊喜。
电影《独行月球》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笑点,也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泪点,每一帧每一秒都不要错过。梗太多、包袱太多,稍微一不注意,就可能漏点一个天大的笑话。
第三点,故事升华,不落俗套。
可能很多观众都知道这部电影是由漫画家赵石的同名漫画《独行月球》改编而成。原版的漫画当时连载时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度,原版的独孤月啼笑皆非的故事也令很多读者共情。但不同于原版故事的改编,也让《独行月球》转化成了一部更适合本土化观众的电影。
电影的结局,制造了一个像《流浪地球》里那样的大危机,也最终通过独孤月来化解了这个危机,解救了地球上所有的人类,成为了地球人的英雄。本来是稀松平常的月球最后一个人类独孤月的生存故事,最后却变成了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拯救全人类的英雄故事,突然就把一部喜剧科幻片的高度上升到了“为了人类文明而牺牲自己”的觉悟上。
这种故事上的转变,没有坠入喜剧片的高开低走的方式,而是以持续的反转和跌宕起伏的剧情输出来带观众不断升华到新的高度。
好了,今天小果壳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对于《独行月球》能否成为暑期档的票房冠军心里已经有自己的答案。不知道大家对这部电影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一起讨论。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