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银行行业中期策略:经济复苏趋势强化,布局财富赛道和区域龙头

网友发布 2022-07-29 23:11 · 头闻号投资融资

1.2022上半年行业经营面五大特征

1.1.宽货币宽信用环境下,生息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回顾上半年,宏观经济整体经历了疫情多发冲击,叠加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地产 下行周期的延续,整体政策立足宽信用宽货币维稳经济大局。去年下半年以来宏观 经济增长动能趋缓,叠加今年 3 月以来多地疫情反复,对经济造成短期冲击下,稳经 济政策密集出台,包括货币政策量价层面的支持、财政政策前置、地产政策松动,以 及信贷政策大力引导支持实体,如 4 月银保监会发文鼓励大行降拨备来推动信贷释放 等,都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货币和信用环境,从供给端支撑银行扩表提速。

年初以来银行资产增速持续上行,38 家上市银行 22Q1 总资产同比+8.7%,较上 年末增速再提升 0.8pct,整体较年初增幅 4.8%也高于上年同期。银行业整体看,5 月总资产同比增 9.3%,较年初提升 1.3pct。其中,大行和城农商行增速提升明显、 升至双位数,而股份行受限于零售和地产业务资产获取压力,规模增长略显乏力,基 本稳定在高个位数增幅。

从信贷投放情况来看: 一方面,信贷总量多增。上半年资金供给较为充裕下,社融规模累计新增 21 万 亿元,已经超过 2020 年上半年高位水平,同比多增 3.2 万亿元;合计新增人民币贷 款 13.7 万亿元,同比多增超 9000 亿元。增速来看,信贷和社融增速先下后上,经历 前期回落后,二季度以来连续三个月上行,6 月分别收录 11.2%和 10.8%,环比回升 0.2pct、0.3pct。

另一方面,需求不足下信贷结构表现不强,6 月数据开始边际改善: 1)企业端投放有支撑,上半年合计增量 11.4 万亿元,同比多增超 3 万亿元,保 持双位数增速。但信贷供需失衡问题加剧下,对公结构上由短贷+票据贡献主要增量, 中长期贷款增量低于上年同期、增速下行。 2)居民端疫情冲击下资产负债表恶化,消费及购房需求受到影响,借贷需求萎 缩,上半年信贷增量仅 2.2 万亿元,同比缩量过半,尤其是以按揭为主的居民中长期 贷款增量压降明显。 但 6 月的信贷数据在疫情有效控制下整体呈现出边际改善的态势,主要是企业中 长期贷款和短贷均实现明显同比多增,反映疫情好转下整体融资需求的回升。

同时,监管加大对重点领域信贷投放的引导,结构上向小微、制造业、绿色等 领域倾斜,如:1)强调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包括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在 2020 年 提出后经过两次延期,今年力度加大,国常会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激励资金比例 由 1%提升至 2%;支农支小再贷款规模扩容;以及 5 月印发《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 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以市场化为原则,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 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2)发力支持制造业,2 月发改委等 12 部门在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中就提出 2022 年要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 续较快增长;7 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 知》,从任务目标、重点领域、金融创新、帮扶政策、风险防范和监管协调等方面提 出具体要求,重点支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6 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55.84 万亿元,其中普惠小 微贷款余额 21.77 万亿元,增量 2.69 万亿元,同比多增 2100 亿元,同比增速 22.6%, 较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 11.69pct。上半年制造业贷款增加 3.3 万亿元,同比多增 1.6 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29.7%,高技术制造业同比+28.9%。另有科研服务 业贷款增速超 30%等。

1.2.降息叠加需求收缩下,息差明显收窄

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环境下,上半年市场利率中枢下移,银行息差 明显收窄。商业银行一季度净息差 1.97%,同环比分别降低 10BP 和 11BP,年初降幅 明显走阔。而一季报披露净息差的 24 家上市银行来看,一季度净息差同比继续压降, 也是业绩的主要拖累因素。

资产端回报率下行压力来自: 1)基准利率下行以及政策引导:货币政策上半年保持宽松,降息周期下,资产 端定价受政策引导。4 月央行全面+定向降准 25BP,此外还通过上缴结存利润、MLF 超额续做、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方式投放流动性。相应的,LPR 迎来两次非对称下调, 1 月 1Y-LPR 和 5Y-LPR 跟随 MLF 利率分别降低 10BP 和 5BP,5 月 5Y-LPR 进一步单边 下降 15BP,是 LPR 改革以来 5 年期调降幅度最大的一次,体现一定的政策引导方向, 影响新发贷款利率;也有上年四季度 LPR 下降的重定影响。 2)需求不足制约:上半年信贷有效需求不足,且供需均向大企业倾斜,中小银 行议价能力相对不强,影响定价加点幅度。央行二季度银行家问卷数据显示,22Q2 贷款总体需求指数 56.6%,比上季下降 15.8pct,比上年同期下降 13.9pct。

3)结构性因素扰动:一方面上半年贷款结构向对公倾斜,票据冲量、零售投放 趋缓,削弱资产端平均收益率,票贴利率和同业存单利率持续倒挂。另一方面地产政 策托底,5 月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下调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 20BP,各地因城施策下调房贷利率。据央行披露,3 月有 一百多个城市自主下调房贷利率,平均幅度在 20-60BP。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 年 6 月监测的 103 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二套房贷利率为 4.42%、5.09%,分别较上 月回落 49BP、23BP,再创 2019 年以来新低。

因此资产端收益率持续下行。一季度货政报告显示,3 月金融机构新发放贷款加 权平均利率为 4.76%,环比上年 12 月再降 11BP 继续探底,其中一般贷款和企业贷款 平均利率均环比回落 21BP 是主要拖累因素,而信贷集中投放下票融利率季节性触底 回升 22BP,仍远低于上年同期超 1 个百分点;3 月按揭利率也环比降 14BP。央行披 露,6 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 4.16%,较 3 月末继续下降 20BP,同比低 34BP,创历史 新低。

负债端面临定期化趋势,但也有积极因素部分对冲资产端定价下行: 1)央行直接提供低成本负债资金:包括降准、以及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 性货币政策工具,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同时降低银行资金成本。 2)市场利率保持低位:上半年宽裕的流动性环境下,市场利率保持低位稳定, 助力同业负债成本也保持低位。 3)存款增长良好,定价机制改革效果持续显现:资本市场波动和储蓄意愿增强 下,银行上半年存款增长提速,但定期化程度加深。负债端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是 重点。4 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存款定价挂钩 1 年期 LPR 和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定价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并鼓励中小银行存款利率 浮动上限下调 10BP。6 月全国银行新发存款加权平均利率约 2.32%,较调整前的 4 月 下降 12BP;6 月新吸收定期存款利率 2.5%,同比降低 16BP。

1.3.资产质量潜在压力提升,行业和区域分化

由于前期不良出清较为充分,当前银行资产质量表观指标保持稳健。2020 年疫 情以来商业银行不良率有所攀升,至 2020Q3 升至 1.96%高点,后伴随风险加速出清, 行业不良率逐季稳步下降,今年一二季度分别环比延续下行 4BP、2BP 后收录 1.67%; 前瞻性指标方面,一季度关注类贷款占比持平年初于 2.31%;行业风险抵补能力也不 断夯实,二季度拨备覆盖率升至 203%,较年初增幅近 7pct。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更优, 一季度不良率环比降 2BP 至 1.32%,拨覆率环比提升 3.3pct 至 240%。

但疫情反复和部分房企债务违约等因素影响下,结构性和潜在的资产质量压力 提升。一方面,行业层面结构性的风险波动主要来自房地产等领域。上年末部分银 行对公地产领域贷款不良率出现较为明显的抬升,整体测算 22 家上市银行 2021 年对 公地产贷款不良额同比大幅增长 65%,不良率上行 82BP;个人按揭保持相对稳定。目 前地产领域风险尚处于释放阶段,如招行一季度对公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 1.18pct 达 2.57%,房企债务风险化解仍在进行中。 另一方面区域信用风险也进一步分化,以城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信用风险 压力持续上升。从各省一季度银行业不良率来看,东北及西部地区不良率偏高,经济 总量靠前的省份不良率不足1%。

1.4.中小银行经营形势压力相对突出

除了区域和行业的差异,不同类别银行经营也进一步分化。中小银行风险抵御能 力偏弱,经济下行冲击下,在盈利能力、资产定价、资产质量等方面的压力显性化。 1)息差降幅大:经济下行期,一方面政策引导让利实体、压降融资成本,同时 大行业务下沉加剧竞争,小银行资产获取能力弱、定价难提升;另一方面存款定期化 程度更高,导致息差下行的幅度更明显。一季度银保监会披露的大行、股份行、城商 行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 1.98%、2.03%、1.73%、2.06%,同比分别降低 5BP、17BP、 16BP、14BP。

2)盈利压力大:小银行业务单一、更依赖利息收入,息差受损,叠加行业规范 下资管业务受限,2020 年以来,城农商行净利润增速持续低于行业,今年一季度城 商行利润增速转负,较上年 11.6%的增速高点有明显回落。考虑到 17 家上市城商行 22Q1 合计归母净利增速仍有 15%,可测算非上市城商行一季度利润增速接近-25%,区 域信用风险升温、以及部分银行重组等影响下,部分地方性城商行盈利明显承压。相 应的城农商行一季度 ROA 分别同比降 9BP、2BP 至 0.64%、0.83%,而大行和股份行已 经连续四个季度同比回升。

3)资产质量压力上行,侵蚀利润:一方面,一季度农商行通过大力出清不良资 产质量有缓和,但不良率仍处于 3.37%高位,远高于商业银行 1.69%的水平,拨覆率 仅 134%;城商行不良率则出现连续两个季度上行,Q1 环比增 6BP 至 1.96%,拨覆率 也连续两个季度下行。另一方面,城农商行存量指标和大行、股份行差距大,主要 是非上市银行拖累,考虑到上市城农商行多处于优质地区或是地方龙头,整体不良率 仅 1.15%,为各类别上市银行最优,且较年初降 2BP,因此测算下来主要是非上市城 商行信用风险压力较为突出,不良率环比上行约 12BP。

此外,部分尾部小银行还存在公司治理或内部控制等风险。《2021 年四季度央行 金融机构评级结果》中提到城商行有 10%的机构为高风险机构,资产占全部城商行的 3%;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分别有 9%、6%的机构为高风险机构,资产分别占本类型机 构的 5%、7%,也显示中小银行风险相对较大。

1.5.非息收入增长乏力

上半年银行非息收入面临压力,从营收端占比来看,22Q1 上市银行手续费净收 入/营收贡献度 17%,较 21Q1 小幅回落 0.4pct,投资类收入也同比负增。原因包括: 一方面,财富管理带来的中收难以延续上年的高增态势。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 基金市场发行遇冷,上半年新发基金份额仅为上年同期的 40%;而净值化转型的银行 理财受市场影响也出现破净,产品收益与销量的波动对银行财富管理业务造成一定冲 击。数据来看,如招行披露一季度财富管理中收同比减少 11%,包括代理基金、信托 的手续费收入同比压降近半、代理贵金属业务收入基本归零;平安一季度财富管理手 续费收入同比降 6.8%,因主动压降非标类产品规模及证券市场波动导致的基金销量 下滑等因素影响,拖累代理基金收入同比-10%。预计部分小银行代理业务受损更深。

另一方面,居民生活受限、消费不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类中收。一季度疫情多地频发,对移动支付业务量产生较大冲击,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移动支付业务规模有所下降。根据易观分析《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数据,2022Q1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80.52万亿元,环比下降3.47%。此外,股债市场的波动也一定程度上拖累投资收益,22Q1上市银行包括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损益的投资类收入增速转为-7.4%。

2.下半年行业经营形势四大看点

6月以来,本轮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企业生活生产限制逐步放开,叠加稳增长政策落地显效,经济阶段性企稳修复。虽然当前经济指标仍偏弱,后续疫情也存在不确定性,但阶段性扰动消退,融资需求有效修复,将驱动银行经营主线回归经济修复驱动经营改善的逻辑上。

2.1.经济复苏提升有效信贷需求

6 月以来伴随疫情得到一定控制,各地复工复产进程加速推进,稳增长政策密集 出台释放积极信号、并逐渐落地显效,经济增长预期逐渐企稳。目前这个时点来看, 高频指标虽然尚未完全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边际改善趋势已得到验证,下半年修 复节奏难以证伪。 首先,宏观高频数据来看,5 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由负转正、6 月进一步升至 3.9%,6 月社零增速恢复正增 3.1%、累计增速-0.7%,6 月制造业 PMI 重返荣枯线上 方,固投增速也基本企稳,供需两端双双改善。虽然企业盈利表现均有所下降,但 6 月也基本企稳,且单月规上工企利润增速转正,伴随下半年疫情消退、系列政策刺激 下,企业业绩或将有所改善。

其次,前期存在扰动的房地产行业销售数据也阶段性修复。在各地陆续放松房 地产政策的影响下,6 月房地产成交面积环比大幅回升,同时居民按揭贷款投放边际 上也有所改善。考虑到上半年整体地产销售缺口较大,且 7 月以来房地产成交面积环比再度下滑、居民购房需 求恢复并不充分,地产单月销售规模增速仍处于负增长态势,以及居民中长贷数据滞 后于地产销售,或将影响下半年按揭贷款继续同比少增,但少增幅度会趋 于平缓。

再者,除了企业端需求改善外,考虑到今年以来财政政策更加积极、靠前发力, 也将提振下半年配套融资。一方面,上半年共 1.85 万亿元退税款退付到纳税人,已 达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 2.9 倍;另一方面,截至 6 月末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 3.41 万亿元,全年额度基本发行完毕,并督促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助推基建项目落地, 有望撬动配套融资上量。

因此,经济的企稳修复,以及明确的稳信贷政策导向,带动有效信贷需求回升。 6 月以来转贴现利率水平回升,预计企业端票据冲量需求有所减弱;且 6 月企业中长 期贷款同比变动规模转正,增速止跌回升,企业端宽信用逐步落地显效。考 虑到疫情反复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二季度信贷需求指数也仍然偏弱,预计后续宏观 经济和融资需求复苏仍将需一段过程。我们预计全年新增信贷投放规模在 21 万亿元 左右,保持双位数增速水平。投向上继续侧重政策引导的制造业、普惠、绿色和小微 等重点领域,同时下半年居民生产生活有效恢复下,银行零售信贷业务也将逐步修复。

2.2.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空间提升,息差有望企稳

上半年资产荒背景下,无论是信贷规模还是定价都受到抑制,结构上可调整的空 间也较为有限。下半年尽管资产端定价仍有下行压力,但需求端修复下,银行资负两 端调整空间拓宽: 1)企业融资需求修复后,票据冲量需求弱化,贴现利率回升的同时,对公中长 期贷款加快投放,有助于拉动整体资产端提升。 2)下半年零售发力空间提升。上半年在疫情冲击居民消费意愿偏弱、房地产销 售走弱、以及小微客户贷款有效需求减少的情况下,银行零售贷款受到抑制,一季度 投放明显弱于季节性。29 家上市银行一季度贷款总额、对公、零售贷款分 别较年初扩增+4.5%/+7%/+1.3%,相较 2021 年一季度,对公贷款增幅走阔而零售贷款 增幅压降。从增量角度看,22Q1 贷款净增量的 88%投向对公,同比提升超 16pct;还 有 8 家银行零售贷款规模较年初下降。

因此贷款结构优化下,向高收益的消费贷和小微经营贷倾斜,有助于缓解资产端 定价下行压力,叠加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下,存款的结构和定价都有改善空间。 综合来看,我们预计下半年息差基本企稳或小幅收敛。并且零售类银行具备相对优势, 能够提供结构性支撑。

2.3.信用风险企稳,但中小银行区域分化仍将持续

资产质量方面,考虑到宏观经济处于景气回升阶段,虽然改善的持续性还有待 观察,但是从边际变化来看,我们认为下半年行业整体信用风险将保持平稳,同时需 要关注结构性的风险。信用风险企稳的支撑因素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底部确认,企业盈利改善保障偿债能力。除了前述宏观高频指标回 暖以外,企业经营层面来看,虽然企业盈利增速待改善,规上工业企业亏损单位数和 亏损额增速仍有抬升,但利息保障倍数已有边际改善,5 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息保 障倍数环比上行至 914%,且亏损企业占比也环比回落,有助于信用风险缓释。

其次,地产相关风险获政策多方化解,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底线。数据趋势来 看,根据贝壳研究院,房企信用危机暴露下,2021 年截至 11 月房地产行业违约债券 67 只,同比增 131%;债券违约余额 735 亿元达历年最高,同比增 187%。短期部分房 企仍处于风险释放阶段,后续考虑到贝壳研究院预计房企 2022 年到期债务约 9603 亿 元,同比下降约 25%,虽然仍处于近万亿的偿债规模高位,但后续拐点后压力会逐步 缓解。根据上海票交所公布的商票持续逾期名单,截至 6 月,商票违约的地产项目公 司达 1666 个,占全部商票逾期企业的 62.5%,虽然规模还在上行,但斜率有所放缓。

针对停贷问题,17 家上市银行对涉及的相关风险楼盘按揭贷款情况发布声明。 截至 6 月末,已披露数据的 15 家上市银行,合计涉险规模约 25.3 亿元。从存量按揭贷款规模来看,截至 2021 年末,15 家银行按 揭贷款总额 21.8 万亿元;其中披露按揭不良率的 8 家银行来看, 合计按揭贷款 19.2 万亿元,不良总额 531 亿元,不良率仅 0.28%。根据银行披露情 况,涉险贷款业务规模占比均较小,总体风险可控。监管层面,银保监会发表声明: 要坚持“房主不炒”的定位,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保持房地产融 资平稳有序,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

总体来说,政策托底到实体需求的修复仍需时间,但随着具体方案落实、事态有 望逐步明朗,板块将经历一段时间的正向纠偏。

零售方面,信用卡相关不良可控。参照 2020 年疫情后上市银行信用卡消费贷资 产质量演绎,不良率表现阶段性反弹后,将伴随居民收入的改善趋于平稳。 所以综合来说,考虑到银行业受益于前两年的不良大力处置,存量不良出清较为 充分,现阶段无论是不良率、关注类占比,还是拨覆率,相较 2020 年疫情突发阶段, 都更加干净扎实、拨备水平充裕;增量层面,伴随下半年经济的企稳修复、房地产市 场的回暖,预计资产质量将保持平稳。 总体信用风险企稳的同时,区域分化格局也将延续。Q1 新增社融中,增量依然 集中在经济强省。其中江苏、浙江、广东一季度社融增量过万亿,再加上山东和北京, 合计社融增量占全国约一半份额;而浙江、四川社融同比多增幅度居前,区域融资需 求也较为旺盛。但东北和西部地区需求相对较弱,且债券违约率相对较高,反映一定 的区域信用风险压力。

2.4.现金理财加速整改,理财子公司“于变局中开新局”

表外来看,经济结构转型,叠加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结构变化下,大财富管理仍 是银行业中长期发展逻辑,下半年银行财富业务仍将继续推进转型和规范。 首先,今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下半年也迎来现金管理产品整 改过渡期尾声。自去年 6 月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 知》以来,现金管理类理财面临的整改包括规模压降和资产端投向、集中度、久期等 方面的要求。从目前整改情况来看,现金类产品收益率和规模呈“双降”趋势: 一方面收益率来看,伴随资产端配置结构的调整,现金管理类产品减少对永续债 和二级资本债等资产的配置,整体收益率显著下行。根据普益标准,全国精选 60 款 现金管理产品 7 月 3 日当周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均值仅 2.69%,较年初降幅在 30BP 左 右,但收益率中枢仍高于货基。

另一方面规模来看,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截至 2021 年末全市 场存续现金管理类理财余额 9.29 万亿元,在 理财总存续规模 29 万亿元中占比 32%左右,较 2020 年上行约 3pct;伴随理财净值化 的推进,占存续净值型理财的比例降至 34%。

考虑到过渡期今年底结束,今年以来整 体整改提速,比如近期部分银行对现金管理类产品条款进行调整,包括快赎金额由 5 万元降至 1 万元,申购、赎回改为 T+1 等,整体和货基对标。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截 至一季度末现金类理财存续规模约 6.46 万亿元,占全理财市场产品规模约 23%,较 去年同期降 6pct。但因为受到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波动加剧、权益类理财净值回落、 投资者风险偏好下行等影响,上半年整体现金类产品数量仍有回升。根据普益标准, 2021 年 6 月 11 日存续现金管理类产品 458 只,然后持续下降,但是自今年 1 月起数 量开始增长,截至 6 月 6 日存续数量升至 435 只 1,较上年末有所回升。

下半年伴随过渡期的临近,我们预计理财业务整改会进一步加快,监管要求趋同 下,规模占比按需压降的同时,收益率也进一步向公募货基收敛。整改完成后更加稳 健和丰富的产品体系也将促进理财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其次,除了整改影响收尾,上半年的“破净潮”已经逐步修复。随着疫后企业 复工复产的推进,宏观经济修复提振市场情绪,二季度以来权益市场整体筑底回升, 叠加债市受益于宽松的资金面也有较好表现,促进银行理财产品在经历开年的净值波 动后,逐步开启反弹修复。根据 WIND 数据,继 3、4 月理财破净潮达到高点后,破净 率持续下行,截至 7 月 26 日,存续的 3.2 万余只理财产品中,有 803 只破净,破净 率 2.5%,较此前大幅降低;其中理财公司在存续期内的 13219 只理财产品中,仅 715 只单位净值低于 1,较一季度大幅降低。 伴随净值的回温,理财发行量有所企稳,有望带动后续规模的进一步提升。根 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二季度产品发行量 9288 款,环比一季度止跌回升,其中主要 由固收类产品发行量回升拉动。

再者,行业内部格局来看,理财子公司业态崛起,已经成为市场的绝对主体, 有望引领银行财富管理市场变革。今年上半年有 6 家理财子公司新获批开业,截至 目前共 29 家获批筹建、27 家已经开业。相应的在各家理财子公司加速业务布局下, 存量理财规模保持持续增长,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 2022Q1,理 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 17.2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7%,市场份额占比 60.88%,同环比 分别提高 30.5 和 1.6 个百分点,已发展成为理财市场重要机构类型。其中自主发行 产品占比不断增加,份额约六成。 从发行量来看,近两年整改过程中,各类型银行机构的理财产品发行量均有所下 降,仅理财子公司发行总量整体上行,且今年经过一季度的短暂回落后,二季度又企 稳回升,尤其是 6 月发行量显著上行。

此外,产品层面,今年作为净值化元年,大财富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下,机构 大力推进业务创新探索。目前已发行的产品情况来看,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仍以固收 为主,未来新的增长点除了加大权益类产品比重外,养老理财等主题类产品也有望迎 来快速扩容。

1)养老理财 3 月试点扩容,跟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截至 7 月 24 日,“在售”及 “存续”的养老主题理财产品共 31 只,发行机构包括建信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 工银理财、招银理财和光大理财等试点机构。从产品类型看,基本均为 3 年期以上中 长期产品;投向上,固收类产品居多、占比七成,混合类产品占比约 30%。 2)据普益标准统计,上半年共 12 家理财机构推出 49 只 ESG 主题理财产品,接 近 2021 年发行总量的七成;30 只为固收类,占比超过 60%。 3)国家大力支持智能制造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银行理财市场发行了 17 只专精 特新主题银行理财产品。

综上,我们认为目前银行业基本面景气度处于回升阶段,与整体经济基本面将 保持同步。下半年供需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振营收端表现,信用成本也相对可 控,全年利润的确定性仍然较强。我们维持 2022 年上市银行营收增速 10%的判 断,信用成本略有提升下,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 9%。敏感性分析显示,整体业 绩区间为 7.8%-13.1%。 结合 11 家上市银行披露的中报业绩快报,8 家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在 20%以 上,3 家突破 30%,多数为江浙地区中小银行。

3.投资分析

今年以来截至 7 月 26 日,A 股银行板指整体下跌 5.1%,跑赢沪深 300 指数 8.9 个百分点,按中信一级行业分类,银行板块涨跌幅排名 10/30。趋势上,一季度信贷 投放开门红叠加年报业绩兑现支撑银行板块获超额收益;3 月受疫情多发冲击,经济 下行期市场大幅回调,银行板块获得相对收益,体现较强的防御属性;之后伴随疫情 改善、市场情绪回暖,但成长风格占优,同时受地产风险蔓延影响,信用风险悲观预 期主导下,银行板块指数回落。

个股方面分化较大,41 家上市银行中有 18 家较年初 上涨,整体看以头部城农商行为主,其中成都、江阴和江苏银 行涨幅超 30%排名居前,另有常熟、南京、张家港、苏农、杭州、无锡、 苏州涨幅超 10%,有江浙地区良好的经济环境赋能,部分也处于转债转股期,股份行 则普遍下跌。 机构的银行板块仓位也和板块走势相符,一季度主动基金配置银行股的意愿环比 上年四季度有所改善,但二季度仓位再度回落 1.86pct 至 2.27%,处于历史底部区间, 尤其是部分龙头股份行受地产和零售等因素拖累,受机构减仓较多。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