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WIM2021丨圆桌对话:2025汽车出行产业投融资市场形态预判

网友发布 2022-07-29 23:07 · 头闻号投资融资

2021年12月21日,由亿欧EqualOcean主办的“数字重塑世界-WIM2021世界创新者年会”在中国上海正式开幕。作为此次WIM2021峰会的主要组成部分,“GTM2021全球科技出行论坛”在12月21-22日在上海成功召开。

本次活动由亿欧EqualOcean旗下科技出行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亿欧汽车倾力打造。在大会现场,来自业界的明星企业负责人、一线创业者、投资人等数十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碳中和”、“新能源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飞行汽车”、“汽车服务与流通”、“科技出行产业投资”等热点话题,通过主题分享、高端对话等形式,聚焦行业发展,共图发展之路。

在主题篇章“2025汽车出行产业投融资洞见与指南”中, 恒旭资本董事长陆永涛 、金浦资本执行董事顾慧翔 、富途控股高级合伙人邬必伟,一同以“2025汽车出行产业投融资市场形态预判”为题进行了深度探讨。本场圆桌由亿欧汽车主编郝秋慧作为主持人。

在讨论环节,各位嘉宾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陆永涛认为,用户价值的挖掘将会成为车厂的核心价值。我认为,自动驾驶的趋势是挡不住的,不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坚持永远看到的是希望,坚持永远看到的是光明。

顾慧翔认为,对于自动驾驶,我认为发展不会太乐观,因为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五年十年的时间,自动驾驶是不可能落地实现的。欲速则不达,我们要对技术有耐心。

邬必伟认为,汽车是一个先产品后服务的行业。当产品到达一定的程度,后面便是迭代升级的服务。资本市场永远是潮起潮落,2021年的中概股市场虽然是不理想的,但我认为2022年充满了希望。

以下为圆桌对话原文,亿欧EqualOcean在不改变嘉宾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郝秋慧:感谢各位嘉宾今天参与2021GTM全球出行论坛,先请各位嘉宾做一下自我介绍和企业介绍。

陆永涛: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一直在上汽工作,在2004年主要做上汽资本运作,也是在那一年,有幸带着团队在上汽把我们的投资平台建立起来了。当时的主要想法是通过我们的触角和窗口,可以找到一些好的企业完善我们的产业。随着汽车行业的变化,我们在出行产业方面创建了恒旭资本,在创新药方面也组建了团队做投资,我们金额比较大,管理规模从2019年到现在差不多有两百亿人民币。

顾慧翔: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金浦投资的顾慧翔,我们主要带有政府背景,我们的PE股权投资基金在2010年成立,是政府批的第一个产业基金。现在投资领域比较硬科技,我们国企的背景不太适合投太软的领域,硬投比较多,比如芯片、装备等领域。这两年我们的投资领域:一个是新能源汽车,汽车产业里主要看电池,电池的成本在50%;第二个是光伏,这是我们去年投的,今年光伏爆涨,之前我们看了十年不敢动手,去年觉得要发展起来了,于是果断入手;第三个是芯片。我们主要关注这三大板块,基本上和汽车都有点关系。

邬必伟:大家好,非常高兴亿欧的邀请,我们富途是最大的港美股交易平台,中概股上市我们有参与,像小鹏、理想等企业去香港或者美国上市我们也有参与,所以应该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助力的。

郝秋慧:因为从2019年到现在,疫情过去两年时间了,时间是转瞬即逝的,回望过去两年时间,我想请教一下各位嘉宾,疫情给我们资本市场投资机构都带来了哪些比较大的变化?

陆永涛:现在大家都在关心周边发生的现象,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一方面,这两年当中我们的零部件市场在增长,第二个情况是我们在家待的时间比办公室时间多了,这是个很大的变化,另外美国和中国都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投入,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家里面也在发生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我们感觉到许多被投资行业也是一样的,从我们目前吃住以及医疗器械或者生物创新药角度来看,国内创新氛围越来越浓,每年有六百多万用户,我们怎么为他们提供增值服务,很多和人、车相关的消费品是很好的接入口。

今年和去年我们在创新企业投入金额很大。不单单包括投资机构,地方政府也加入赛道进行投资,也会打造一批批更优秀的企业,促使其可以快速成长起来。

顾慧翔:疫情这两年,其中一个变化是我们明显感觉到机器人开始流行了。包括一些工厂,人口不流动导致招工非常难,大家做小的零售企业会发现招人招不到,这是很痛苦的,有生意却没有人做,于是机器人应用场景一下子就拓宽了,对于高科技行业来说疫情可能是催化剂,对于传统行业来说是比较大的打击,这个是我们比较直观的感受。

邬必伟:过去两年当中我们主要看二级市场,我觉得无论是美联储还是欧洲央行还是我们国家都很好吸取了经验。到了美国市场和中概股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分化,美国市场持续上涨,而中概股市场在年初出现大幅下跌,出现前高后低的情况,但是我自己觉得到了2022年,这里面可能有比较多的不确定性,无论是美国市场还是中概股市场。

郝秋慧:因为今年国家有意扶持专精特新小巨人成为制造业的中流砥柱,陆总长期关注产业投资,相对而言更加宏观,我想请陆总分享一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汽车行业有哪些发展机遇?

陆永涛:汽车产业链条很广,与钢铁、机械制造、智能制造都是息息相关,我们知道卡脖子的事情比较多。从2000年来看,很多零部件、技术都掌握在老外手上的,这几年过来,我们看到像很多芯片、包括制造芯片的很多材料还在老外手上。回顾2016年之后的电子行业,确实发展很好,但我们最核心的矿在哪里?最基本的原材料在哪里?都在海外。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现在很多企业在建芯片厂,其中很多的系统、软件的建设都在老外手上。这个过程当中,从整个供应链安全角度来看,国家会加大力度扶持这些企业和人才。

另外现在的年轻人和之前不一样,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很高,比如说像国内清华、交大的同学,看师兄创业成功了,会想能不能跟着他们一起成功。我们的政府和VC机构在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有了这些机构支持加上持续投入,中国制造可以走向全球,真正解决很多卡脖子工程,保证我们的供应链安全,让国内制造成本越来越低。

郝秋慧:其实不光有政策的指导,资本也需要从中助力,帮助产业更快成长。顾总是软件工程师,转行做了投资。我们做了一个统计,2021年总共发生179起投融资事件,我想请问一下顾总,该怎么理解新兴技术的投资对产业的推动作用呢?

顾慧翔:我个人看法是比较悲观的,资本短期过于乐观,长期过于悲观。我记得最早是2015年、2016年自动驾驶刚发展的时候,我有个很好的朋友是研究院的院长,他是研究自动驾驶卡车的,当时带了1个亿要出来自己干,我怎么想也想不清楚该怎么实现,因为我觉得做不到。我觉得自动驾驶车不像手机,手机出问题可以重启,车但凡出现意外情况,后果严重。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很激动,包括红杉、地平线老板也投了很多钱,我一直不清楚怎么可以做到。

第二个情况是架构完全铺好了之后,靠单车智能,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实现有限场景内的自动驾驶是没有问题的。没有限制场景的自动驾驶是可以做一些微量提升了,但我觉得革命性提升没有那么快发生,本质上说,我们只有大算力,可以识别些东西,仅此而已。我觉得不要太乐观,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五年十年是不可能实现的,欲速则不达,要对技术有耐心,钱砸再多也不是一定可以干成的。

郝秋慧:想请问邬总,今年9月份北交所成立了,您如何看待北交所成立给汽车产业发展带来的一些机遇呢?

邬必伟:我觉得一个交易市场形成、发展、壮大是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的。我自己觉得北交所可能还会走非常长的时间才可以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最主要北交所相对于其他交易所来说是有限制的,这样的话,我觉得北交所一定会面对流动性非常差的情况。

这种情况是相互的,流动性差,对应的就是大家去北交所的热情减弱,所以我认为在可见的两三年的里面,可以认为北交所的开设等于多了一个融资的渠道,但是它并不会对整个产业有特别大的影响。当然,也有一些媒体说北交所是中国的纳斯达克,这个说的有点过了,我觉得,我们观察北交所对市场的影响,首先要看北交所整个的交易流动性是不是得到大幅提高,第二看是否有很多企业去了北交所之后,可以得到同类型公司在沪深两个交易所的集资规模。

因为公司上市无非两点,一点是公司可以融多少钱,第二就是上市之后整个的交易流动性如何,这两点是核心的,没有这两点上市不上市无所谓。基于此我觉得未来2-3年当中,好像还不会特别乐观。

郝秋慧:科创板成立之时也是希望能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我们也希望中国能有纳斯达克的诞生,可以引导全球资金到中国市场进行交易。这次主题是2025汽车出行产业投融资市场形态预判,想请问一下各位,未来4年,汽车产业会产生什么机遇?

陆永涛:我们在整个汽车行业的关注重点逐步从围绕传统零部件到新能源汽车,到自动驾驶。因为我们是产业集团下面的公司,我们有一些项目不能碰,2015、2016年我们关注新能源汽车,下定决心投了很多,我们在整个核心零部件、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投资,这些板块回报相当高,是通过大资金运作的方式进行的。

同时,我们对于自动驾驶感知、感觉等领域,都有一系列的布局。我们有自己主导的项目,也有经信委主导的项目,这些变化还是蛮大的。我们不能简单看待汽车行业的变化,随着5G时代的到来,对年轻95后、00后来说,汽车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或者说过了5年之后,汽车就没有方向盘,我想很多概念车可能已经没有方向盘了,就4个座椅,可能很多生活用品都可以带到车上了。

现在很多00后从美国回来之后,首先养个猫,出去玩儿也要带着,出去就是要用车。现在企业天天研究什么?95、00后车主成为消费主力之后会带来什么变化?一方面从国家战略来看,双碳是必然的,一定会坚持走下去。电池回收行业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电池原因,将会带来无限的机会。另外一方面00后在使用车的过程中,他们的诉求不一样,企业要让他们有一种幸福感、成就感。

当然,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用户价值挖掘成为一个车厂、主机厂的核心价值所在,跨界布局会逐步延伸。同时我个人感觉自动驾驶是挡不住的,2015年我到特斯拉去希望谈一些合作,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行下去,我们在硅谷设了一个办公室,之后有一年到了以色列,我们第一次做自动驾驶车的时候,走在十字路口时发生意外,开电瓶车的人都过去了,这个车不知道怎么办,2017年再测试的时候这辆车遇到人,车很快反应过来超过他了,技术迭代是挡不住的。我个人感觉,在自动驾驶赛道里面,我和我们的投资团队可以投一辈子,赛道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完全可以带来很多机会。

另外一个机会,我是研究员出身的,会关注人的变化以及他们在想什么,现在年轻人用户群体,对于我们未来投资方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赛道。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考虑养老方面,社会老龄化很严重,我们的基金配置组合里面,专门组建了一个团队围绕创新药、医疗器械做投资。当然,我们也把一些产品引入方向盘上,可能大家没有感觉到,在未来汽车出来之后,你的血压、心跳等信息自己随时可以掌握,第三方服务平台帮助汽车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也在逐步跨出传统零部件领域,从这个赛道走出去。

自动驾驶这个赛道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更希望我们的创业团队、创始团队也要坚持下去。围绕人的变化、消费习惯变化产生的机会,也是投资机构更关注的重点。

顾慧翔:2025年挺难预测的,回想一下在2016年,也预测不到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个人觉得自动驾驶是追着两条线路:一个是Google的路线,一个是特斯拉的路线。特斯拉是不管怎么样先上路,出了什么事再承担,Google好像有一个研究室专门研发自动驾驶。这两条路线在我们的内部讨论中,我和我的师兄弟们觉得比较可行的其实是特斯拉的路线。

虽然特斯拉出了很多事情,遭到很多抗议,但是这种做法才可以最快迭代自己的模型,提升精准度。事实证明特斯拉变成了这么大的公司,买的股票不知道涨了多少倍。从这种发展来看,现在预测5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我觉得预测不出来。

此外,我觉得电池是需要不停发展的,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的。车的重量、安全性考虑等方面大部份来源于电池,电池需要作为重点来对待,哪怕此后三年、五年、十年都是如此。再有就是涉及到场景问题,汽车场景,它是手机和家的一个结合体,所有手机互联网移动端可以玩的东西,车上面都可以玩一点,还可以复制家里面的智能家具。汽车和家与办公室不一样,车是一个私人空间,所以可以把很多移动端放进去,包括软件、硬件服务等,可以参考一下移动互联网的玩法。

最后我觉得这件事很大程度需要政府投资推动,涉及到一些法规以及5G等很多事情,5G今年其实有些停滞,因为耗电或是其他什么问题,明年好像会重新启动,5G投资还会再兴起,是否会对车联网有些帮助,我们先看看。

我们当时投过亿航,也上市了。车飞起来行不行?这个我觉得最大问题不是技术,这个应该已经解决了,问题在于法规,中国空间法规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出来,我们不知道。其实在美国飞行汽车的概念很受欢迎,有很多人做这件事,中国立法比较漫长,这是一件更遥远的事情,是一个持续追踪的方向。

邬必伟:我的看法是先产品、后服务,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或者说智能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百分之十几了,预见在未来三四年当中,智能汽车产业会有一个爆发性增长,肯定会发生很多产品迭代。所以我觉得可能在接下来几年时间,会看到车从感知到其他各方面都会有长足的发展,这是我认为的第一点。

第二点,当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其实后面一定会进行服务迭代,比如苹果手机,它后面是在进行生态的演进,移动互联网的演进。所以我觉得服务将会有更大空间,更有意思。我认为未来几年当中,我们要先看产品的演进,再看服务的演进。

郝秋慧:我们从投资角度回顾一下2021年,每位嘉宾可以用关键词的形式进行一下总结。

邬必伟:2021年,我认为从海外市场或者中概市场来看,不能说悲催,只能说不理想。但是我个人一直是很乐观的,资本市场潮起潮落,现在潮水落下,去往往会有下一个潮水起来,2021年不理想,但2022年充满希望。

顾慧翔:2021年冰火两重天,软科技领域比如互联网、消费等,今年是比较惨的,明年不一定可以改的过来,国家现在全力提倡硬科技,对于我们资本方来说,会响应国家号召,随波逐流。

陆永涛:从6-7年的投资周期来看,我认为还是比较好的。不论是创业者还是我们的投资团队、投资人,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坚持永远能看到希望,坚持永远能看到光明,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