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金融中心,形成的三个重要动因分别是什么有何影响

网友发布 2022-07-29 23:07 · 头闻号投资融资

信息外溢效应。金融中心的驱动因素也可以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解释。"信息外溢效应"、"不对称信息"和"信息腹地"是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动因,能有效地解释金融机构的选址和集聚的动力。

金融业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其对信息的依赖程度很高。首先,信息得到的及时与否,不仅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发展步伐和方向,关系到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甚至决定着金融机构的生死存亡。金融中心是地区乃至全国金融信息的源泉或扩散中心,具有很强的信息收集优势,诱使金融企业集聚于此。

其次,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传递迅速,成本较低,甚至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金融机构集聚与此,能够从中获得信息外溢效应,不仅有专业知识的外溢效应,而且有产业内差异性、互补性的知识外溢效应。

Porteous将"信息不对称"概念进一步发展,提出默示信息的概念。默示信息指在传播中基本不留痕迹的信息或者意义含糊和难以理解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递容易发生歧义,并且传递的成本逐渐增加,所以越接近信息源得到的信息越准确。特别是金融市场越来越不稳定,投机活动活跃,要准备把握市场的动向,金融机构必须尽可能地接近信息源,这也促进了金融中心的发展。

信息对金融产业的影响极为重要,一个积极的经济信息可能造就一个繁荣的金融市场,一个消极的信息可能会使经济长期处于不景气。信息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时效性,即能否及时有效地传递信息。信息的共享和传递能降低金融企业成本,这种外溢效应能进一步加剧企业的集聚。因此,信息外溢主要从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信息的共享和传递两方面进行刻画。

政府推动。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能推动实体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地方政府一般会通过政府扶持的方式对跨国企业、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财政投入或是税收优惠政策,希望本地区能产生一定的金融产业规模效应。同时,政府还会通过立法等方式尽量创造一个健康合理的金融环境,在合法公正的金融监管下促进金融企业的健康成长。

由上述分析可知,金融中心的驱动因素从不同分析视角都能对其进行解释,分别从区域经济学的区位经济角度、空间经济学的规模经济角度和信息经济学的信息外溢效应角度分析了金融中心的驱动因素,它们之间相互交叉和补充。总之,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众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区域金融中心的经济效应。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可以加快区域内资金流通、提供投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及投资风险、提高市场流动性、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从而极大地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金融中心的形成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方面金融通过引导资金的流向,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方向,另一方面金融产业作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引擎,是经济结构重组调整的重要动力。

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在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中都对区域金融中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并得出了一些结论,他们的研究工作为的理论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简单介绍一些主要的理论和作用机理。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纲纳·缪达尔在1957年提出了著名的累积因果理论,又称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某一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种经济要素之间存在着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在一个动态行业集聚变化过程中,某一经济要素的变化通过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对其他经济要素产生巨大的吸引作用,引起另外经济要素的变化,并进一步增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动量,使其成为经济增长中心,如此循环积累从而形成积累性的循环发展趋势。

核心--边缘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经济区域间广泛存在着不均衡的经济增长现象,不同经济区域间通过行业集聚和扩散,逐渐形成核心区与边缘区。核心区是整个经济区域的一个次区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行业集聚:边缘区是整个经济区域的另一个次区域,并和核心区相互依存,而且边缘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主要依赖于核心区的经济发展。

在核心区和边缘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核心区的发展会通过"涓流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边缘区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资本和劳动力从边缘区向核心区流动,核心区经济的发展又会通过"极化效应"扩大了核心区和边缘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美国区域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在1966年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角度提出"核心--外围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赫希曼的"核心--边缘理论"。弗里德曼提出的核心区是指城市产业集聚区,主要表现在工业基础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同时资本比较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的区域。外围区域则是指经济活动较为落后的区域。

同时,弗里德曼认为在核心区对外围区域的影响过程中,存在着支配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连接效应、生产效应等。在这些效应的相互作用下,核心区迅速地发展起来,而外围区则逐渐地衰落。

区域金融中心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机理。顾海峰对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市场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相结合的机理框架,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必然要淘汰掉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高污染高消耗、比例配置不协调的产业,发展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金融的支持,一方面通过金融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资金通过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向效益好,收益高的新兴行业: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政策性干预,通过政策性银行、信贷投向配给、资本市场融资优惠等引导资金的流向,最终促使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金融中心意味着大量的货币资金、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人员等金融资源的聚集,这将有利于增加融资渠道,提供投融资便利,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区域金融中心有利于资金的动员和筹集。金融中心所形成的巨大的金融市场能够更有效地动员和筹集资金,能够把社会上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聚集起来,将社会储蓄转化为生产资金。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该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中心能够有效地架起资金与产业之间的桥梁。金融中心存在着种类繁多的金融商品,这样资金的需求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加以选择,而资金所有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投资需求选择不同的金融商品。因此,金融中心的发展使得资金的供求双方能够更快更好的匹配,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金融中心增加了金融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共享,使得金融市场对资金的流向能够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货币资金流向的依据是资金的收益率,一个企业如果经营状况好、效益高、资金收益率高,就会吸引投资者认购该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从而使企业顺利地筹措到资金,使资金向效益好、使用率高、资金收益率高的行业和产业流动。通过资金的合理流动,可以进一步促进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有限资源的合理运用,自发调节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国家通过对信贷投向的调控,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抑制高消耗产业的发展,起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中可以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对于符合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要求、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符合银行信贷原则的企业和项目,要及时高效保证信贷资金供给。

结语

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技术标准、资本金缺位的项目,不得提供授信支持。对属于产能过剩的产业项目,要从严审查和审批贷款。同时区域内的保险机构还能够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能够消化或减弱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负面影响。金融中心有利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