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定位融资为什么是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核心功能

网友发布 2022-07-29 23:06 · 头闻号投资融资

友情提示:这是一篇长文,如果你觉得有价值,欢迎参与评论、转发与收藏。我是小欧,感谢关注!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效率达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切市场运作的价值都是为了提高相关要素领域的效率协调并形成效果输出,因此在实体和金融之间需要搭建一座极其复杂的沟通桥梁,用以层次推动、渠道贯穿、脉络梳理、市场架构以及效果反馈,那么这些闭环效果究竟是通过什么得以实现的?其实这就是社会化融资的核心功能表达!

当金融以货币化和信用化来呈现自身的影响力时,因为实体产业的复杂分类在现代经济体制下是不能被一视同仁的,必须通过差异化的结构性传导将金融效率最大化,社会融资的功能就是在体制分工下将不同层次的金融资源配给到实体产业的相关运作环节中以实现效率提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日常经济报表中常常看到社融数据位于经济前沿聚焦的核心,因为不同的社融形态表达着一个国家经济运作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灵活、高效、具备穿透性是金融资源的具象表现,而社融本身具备的信用和流动性呈现就是表达具体领域细分的量化指标,金融和实体如何精密配合的奥妙皆源于此!由此可见社融表达在市场经济主导的金融资源配给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金融资源的主导往往由一国央行的宏观战略铺排和规划开始,通过产业层次的接纳和分工走向市场表达,最终在反馈和循环中完成结构性调整。

在现实生活中观察社会融资规模、结构、成本展现以及损耗等动态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相关领域经济是否具备良好的运作,同时也可以通过数据反馈呈现产业运作的实时状态。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去解释社融的重要性?因为这几乎就是我们能够透过数据呈现去了解经济的最真实手段!而当下我们中国的社融数据正在出现一些极其复杂的呈现,了解这些呈现就大概率可以解答我们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建设中国资本市场的优先任务是解决产业主体的融资问题,而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定位的财富管理!这对于我们这些直面资本参与者的市场思考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一、中国的经济模式决定了社会融资的复杂性

我们中国的市场经济有两个非常独特的特征表达:宏观规划引导和市场自主探索。因此也就决定了我们的经济模式决然不同于西方资本视角下的市场资源绝对自由,它是有人为定位、梳理以及实际操作空间的,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经济认知下的产业层次发展必须服从于宏观格局上的铺排和布局,从这个定位出发中国的金融资源配给需要接受有“形之手”的广泛存在,但产业层面在框架下又确实享受相对自由的市场主导博弈,那么这种体制安排就会出现两种必然的反馈:发展方向具有可控性和市场效率的程度损耗。

我们之所以可以牢牢地透过战略视角来掌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脉络得益于上述模式的独特存在,但我们同样不可否认这种模式会带来人为局限下的效率损耗,毕竟人为的僵化和局限会在一定层次上损伤市场配置资源的合理性。

这种相对独特的经济模式决定了中国的虚实架构异常复杂,因为它并不遵循全市场主导,也不遵循皆人为计划,游走在两者中间地带形成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均衡。而这种均衡需要不断通过动态调整来实现各方利益的指向性归于大局,那么底层架构上资源介入往往极其容易陷入争议:究竟是听市场的?还是听政策的?所以我们在社会融资这样极其敏感的话题上就很难区分开资源配置需要遵循的规则,因为它是基于战略思考和产业状态不断左右的动态指标。

在中国庞大的产业规模发展逐步深化的结构下,金融资源有效配给向合理领域是非常考验这种动态体制智慧的,这也是为什么不要拿西方的社融模型来衡量中国经济架构的主要原因,其中的复杂度远远大于西方理论探讨的内容。

二、成本高企、结构扭曲、节奏不清下的产业融资现状

当下的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从金融存量的呈现上看是有深刻结构矛盾存在的,主要表现为成本高企、结构扭曲和节奏不清,在这样的产业融资现状下我们很难透过金融资源的带动将相关实体产业的预期稳定下来。这种存量问题深植于上述传统中国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的迟滞必然,因为传导效应的存在导致在体制规划和市场主导始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在不断扩张体量的复杂深入过程中,这些脱节不断考验底层产业的融资节奏和内容,最终演化成为了当下这种现状。

当然从融资理论上说,即使在一个市场机制下金融资源的配给也是存在差异性的,不可能做到一视同仁,但通常我们所说的融资现状是基于整体上呈现出的症结和弊端,微观上的差异不能作为评判整体环境是否合理的标准,否则就会有失偏颇。

首先必须要承认当下中国现实融资成本是被体制环境被动抬高的。因为经济体量不断扩张的关系,中国的传统金融资源的配给因为受到宏观相对控制,在基础层面上本身就抬升了资源总量的稀缺。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融资的能量是被稀释的,那也就意味着传统金融模式下必然是供方市场,金融机构的传递成本相比于市场配置几乎是没有程序风险的,这样一来在传统体制下社会融资成本因为稀缺竞争的关系又会将传导成本在层次间被动抬升。在这总量限定和传导稀缺两种体制定向下整个社会融资成本的高昂就成为了解不开的症结。

其次就结构性扭曲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拿间接融资的效率来说,金融机构下发的整体贷款模式和速度虽然伴随着成熟化的市场机制形成了闭环,但我们要知道在中国有非常非常差劲的估值衡量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僵化而且流程容错极低。因为传统金融机构相对受控且严谨的风控参数将大多数急需要金融资源的配给模式拖入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环境中:当中小企业急需经营资本的时候,他们需要提供非常具有控风险能力的相关抵押物以此来保障和提升相关机构为其配置金融资源投入的信心,而实际上往往这是很难被满足的泛化标准。这就造成了那些急需金融扶持的产业被拖入了一种“急需却得不到”的奇怪融资环境中。相反那些大型企业或者具备雄厚资产储备的主体,因为在市场中占据信用寡头地位,往往又被金融机构广泛信赖,这一边又被演化为“不要却硬塞”的局面!这种扭曲的匹配关系导致了金融资源往往去不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去发挥效用,看看房地产的异化金融赋能就是明显的例子。

最后一个大毛病就是传导周期所呈现出来的僵化和消耗,中国金融近些年的质量其实一直都控制得还不错,考虑到中国经济不断扩张的速度和体量,确实多亏了宏观掌控和市场协调的相互佐证,因而我们在战略视角上看除了类似地产这样极端配给领域,在其他层次的虚实结合上总体还能维持较好的良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我们很少调整金融姿态的原因,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在动态经济的深入过程中不会遭遇周期性金融问题。什么是周期性金融问题?其实这和传导金融的效率市场渗透相关,在产业层次架构上会不断呈现向下衰减效应。即使在杠杆撬动的乘数效应下,金融效应想要贯穿市场底层也会呈现出边际性。中国的问题在于体制铺排的复杂和领域产业的涉及过于庞大,这样一来难免在针对性协调上出现问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非常考验规范的市场积弊,最终影响到了不同周期配给的灵活度。

三、传统融资方式的弊端渐显

现在这种间接融资的结构模型虽然依然处于中国存量金融的主导地位,但上述弊端不断在发展的后续流程下呈现出较为负面的掣肘,尤其是在当下中国经济面临跨度发展的要求下。

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正在进入深度转型升级时代,核心的矛盾在于存量和增量之间需要搭建一个很好的过度容错空间,而这就需要金融资源的有效介入去合理打开这样一个积极窗口,而传统金融呈现出的负面远远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我们一直听到在高层会议上被反复提及“提高直接融资占比”的金融调整述求。

相较于传统的间接融资方式,直接融资在理论上大大提升了相关主体的流程对接和效率匹配,虽然具有不可逆性和高风险承受性,但在资源供给效率和方式上的灵活度是间接融资极好的补充。

过去由于中国缺乏发展直接融资的市场环境,因为这种直接和风险主体对接的金融供给方式需要供给方具备较好的专业性和风险代偿能力,这在过去中国金融的存量基础上是无法达成的。现在伴随着金融常识的普及和相关市场影响力的扩张,我们逐步看到了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的本土化空间,于是在这个急需填补体制漏洞的当下,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似乎就成为了中国金融应对动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但这里我们需要注意,虽然传统融资方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弊病,但对于我们这样级别的经济体而言,间接融资永远不会在宏观审慎安排下被西方式的自由直接融资发展所取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像是针对性互补的协同发展,间接融资在未来依然会是中国金融资源配给的直接代表,但直接融资会在相关的市场层次领域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四、资本市场为何需要承担未来的中国融资主要形式?

既然直接融资发展是中国金融体系转型的必要逻辑,那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存量框架上找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市场去作为突破口,改变当下融资现状处处被掣肘的情况。

资本市场之所以当下会成为中国金融破局矛头正是来源于此,一方面资本市场在过去多年的金融体制下处于被弱势的状态,至今依然处于野蛮成长的定位缺口上;另一方面资本利用作为最高效的市场资源配置方式,是直接融资范畴里最具有张力的实践领域。因此当金融改革开放,特别是社融这种需要直面差异化主体串联兼顾对应动态发展的经济改革述求出现在经济大局前端时,资本市场确实是不二的窗口试范选择!

我们看看资本市场最近这几年到底都动了那些“刀子”去优化作为直融改革下的操作,首先我们都知道了在开口端我们将审核制逐步转向全面注册制,作为吸纳主体融资市场的主要意图全面注册制的形成就意味着中国在降低企业作为参与市场主体的主要标准,允许更多差异化和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融资。

其次尽管市场全面开放接纳所有类型的企业参与,但在结构上仍需通过市场板块搭建和规则引导,将差异化呈现在市场环境下,这就是不同板块独立存在的意义。通过板块和参与者门槛划分来呈现不同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这是一个极其高明的做法。比如科创板允许的高科技主体需要以技术研发长周期内容作为参考标准,而短期的盈利要求和基本面状况就可以相对容缓一些,而在参与者方向上这就必须配给那些相对具有抗风险能力强的专业机构为主。

其三在事中监管和事后反馈的环节不断强化资本市场领域的风险调试,加大监管力度,持续监控市场节奏。最近这两年尽管还没有全面市场注册制标准,但不断出台的严监管规范一直都在刷新人们对于资本管控的认知,过去这种监控是卡在入口端的,不仅耗时耗力也很难兼顾全面,现在在分区管理的事中事后去介入不仅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监管事态的灵活标准,同时也把监管效率和突出震慑展现到了规则当中,这对于各方都是有利的。

最后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形成非常独特的管理体系,在过去相对缺乏管理科学的状况下逐步通过主要环节纠正和细节调试填充的方式优化市场生态,这相较于过去那种任由企业端融资供给的野蛮成长方式会呈现出更多有的放矢的成熟度。企业在享受融资便利和低价成本的同时,也需要供给给市场符合期待的回报循环,预期在全面注册制铺开的市场后期,分红政策一定会被不断强化,只有在各方良性运作的状况下循环融资的良好空间才会被打开!

从上述逻辑上看,一个容纳广泛、分类严谨、监管强化、主体各方受益且高效运作的资本市场一定是一个极其具备效率的产业帮扶角色,这就是我们顶层设计上被期待赋能的资本市场!和我们个体投资者的期待是不是有点差距?我相信很多人是不会站在宏观经济战略的角度去思考这样的问题的,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国家对于资本市场的赋能不是由个体决定的,一定参照得是核心整体性价值!

所以资本市场作为直融一线市场被重新战略定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符合当下我们的国情期待,也确实是最合适的金融窗口!

五、当融资成为资本市场主要功能承载:投资者如何准确定位方向

那么当市场的角色被强化为帮扶产业经营,那也就意味着作为投资参与我们个体审视市场的角度就不可能像西方资本市场那样一味追逐强势引领的地位。此间投资者相对要求是被迫提升的,我们需要更加通透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走向,也需要了解行业发展的标准和动态以及在宽泛意义上具备抵抗更高风险的肩负能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是什么?在最近几场高层会议上已经不断透过字面意思强调给了市场,中国经济未来将深耕共同富裕、低碳高效产业、专精特新型制造业、高科技孵化以及在夯实经济基础上的一切经营主体,这些趋势方向一定会广泛受到融资优待。那么也就意味着市场需要在这些领域抬高相关主体的估值标准,同时也需要在长周期上超配这些选择。

但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注意,这些相关领域当下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其一是仍处于整个市场架构中弱势的一方,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本身的经营内容可能是非常复杂的,现存基础可能是极弱的,有可能会被动抬高投资风险系数;其二目前市场生态调整和这些主体的经营调整是同步进行的,这可能涉及上多重结构压力的问题,我们需要谨慎对待细节上的关注。这是内容上需要中国投资需要面对的现实。

最后作为最重要的应对手段,那就是打铁也需要自身硬!中国的投资者是时候摆脱自身狭隘的视角去直面一个伟大的中国经济深邃时代了!你知道吗?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投资者的失败不是因为其他具象原因,而是因为不够有大局观!大局观是一种智慧,它和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应该相互呼应的。培养自身的投资涵养,不要目光只看眼前三寸,未来中国的前途不可限量,目前的调整和改革只是一种更加积极的求进过程,如果你想要抵抗这种相对风险,那就只选择跟着改革节奏走,这绝对是没有错的!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决策能力,应对风险确实比较私己化,但任何时候都应该看到中国的未来是有希望的,只有在好的预期和务实的应对中不断完善自己,那才是投资的最高境界!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做空自己祖国的投资中受益,我始终坚信这一点!跟随祖国变化、适应市场环境、积极应对风险、不断学习进步,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我们最终会找到方向的!

本文系小欧本人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严禁商业转载,否则将承担一切法律后果!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