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关于部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

网友发布 2022-07-29 23:05 · 头闻号投资融资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陆续松绑楼市调控。在众多二三线城市接力下调房贷利率之后,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也跟进了最新一期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下调,将房贷利率全面下调15个BP。

不到万不得已,一线城市不会松绑楼市的。而在楼市低迷的背后,是大量中小微企业的辛酸泪。甚至卖房发工资,现已成为了一些企业主的缓兵之计。当下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粒尘埃,然而落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

中小微企业的真实处境

任泽平:转一位中小企业主的呼声我们已经举步维艰了,公司两个月没发工资了。从2月份个人卖房卖车发工资,现在二手房卖不出,产品积压在仓库,公司资金链断了。我是在绝望中期待一个一个的明天,一天一天的明天,我们仍然在坚持。在当前形势下,国家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但是在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实在太难了!虽然各项政策导向支持小微企业贷款,而在企业贷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重重:1、贷款要求按照所贷额度比例购买保险、理财产品。2、贷款信息被转到中介机构、影子银行,同一个银行,通过中介机构交百分之一的服务费就能办下贷款。特别是不常办理贷款手续的个体工商户,对贷款政策、流程不懂,花的手续费少则三千一笔,多则上万。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以上是我们自己真正遇到过的问题,在疫情反复之下,企业生死存亡之际,好不容易盼来的及时雨,却不能服务于企业。希望能帮忙呼吁一下:银行公开透明相关贷款政策,并加大宣传;银行要求贷款经理不人为添堵设要求,给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一个健康通明的融资环境。

网友A:

我说个真实情况,如今身边的友商,没有一个是好过的,95%的情况都差不多:半年以来毫无收入,但每个月硬性支出几百万几千万。他们并不是水平一般的创业者。很多都是知名企业,甚至大家都耳熟能详,常去过的门店和常购买的品牌。有知名资本机构获投的前提下,都快熬不下去了,一个个要么卖房发工资,要么借钱发工资,要么申请破产。

普通人创业,首先是很难拿到投资,其次是真的熬不过断崖式下跌。更是没有太多能担保的资产,一旦做错一步,几十万赔偿对于朴素人家都是天文数字,真的无法支付。

但创业就是要试错,也会不可避免的做错事。这两年,尽量别辞职,别创业。

能有个正常按时发工资的工作,就已经比大多数人幸运了,真的。

网友B:

被年轻人称为资本家的老板们是最最最惨的。中小微企业一般账上只有两个月的钱,能趴更多钱的都是富二代和暴利行业,关键此时她们可节流,却无法开源。商业合作是人情世故,也是一场高风险的赌博。谈大单合作都是要面聊的,方便确信这个人是不是长袖善舞,有没有商业逻辑,诚信、财力、人资的表象又如何。总之想看供应方口述的实力是否值得青睐。当前这个防疫策略,所有人都躺在家里了,上海当地的老板们也没有钱,企业主只能想办法去外地洽谈合作,当年武汉人就是这么四处奔波的,解封第一时刻疯狂出差,寻找新的稳定的商单。没钱的和有钱的,同样痛苦。20%的中小微企业能发两个月工资,10%的中小微企业能发三个月工资,包括借钱发薪和折价发薪,所以封城策略一般以三个月为限。

我前女友在上海有六套房子,这次卖掉了一套来解决生意亏损问题,这届承担境外输入职能的省城市民哪一个不难?

疫情改变的消费观念

观点A:疫情后不会有报复性消费我不幸经历过武汉、上海两波特大疫情,前者在疫情之后,商业步行街肉眼可见的凋零。两个因素:居民和中小微企业的负债崩溃。以上海为例:

2/5为外地户籍居民封了55-85天,单人房租区间在3000-5000/月,菜价是平常两倍,30-50元/天,含肉翻倍工资是平常的0%-70%,公务员50%-全薪奖金打折假设上海居民平均2.5个月解封2.5月*4000元=10000元房租75天*40元=3000元菜钱2.5月水电+杂项开销1000元人均支出1.4万元以上许多年轻人收入在6000-12000元,折8000元/月8000元*50%*2.5月=10000元总收入

这些年轻人净亏损4000元左右,往往还有消费贷。

收入高的壮年人更惨,可能还背负着房贷。刚到上海找工作的人特惨,平白无故损失1.4万元,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讲是需要一年回血的。这种情况,大家如何报复性消费?还有一件微妙的事情很值得研究。当年武汉疫情发生后,没有发生报复性消费,大批人离开了武汉,随后2021年净流入武汉120万人,让人啧啧称奇。实际上是湖北省受武汉影响,中小微企业崩溃了一波,很多人跑到了省城工作/重整山河,紧接着各地接连发生疫情,很多外地人选择到有防疫经验的武汉工作,形成了庞大的净流入人口,抬升了武汉的GDP总值。但这些人也没能刺激武汉各大步行街的回暖。原因是很多青年居民/中小微企业主存在负债,花了一年多时间消解封城影响。再就是行为习惯悄然改变,两个月的断离舍与经济紧张,迫使很多人反省了自己的交友逻辑,给无关紧要者降低了评级,社交活动更加追逐自我需求。所以疫情重构了市场信心,与消费惯性。然而上海与武汉有一点巨大不同,上海一直是境外输入的承责省份,假如防疫等级严峻化,常态化,上海等承责省城的防疫数据不可能像武汉那样,在疫情熄灭之后显得极其平静。各大品牌、制造商很可能会有外移的想法,耽误工作效益至少要多点建分仓。除非上海、深圳等国际航线省城,把航空港的防疫配套设施再度升级,扩大规模,确立细节,或者专门为疫情建立隔离用的卫星城市/专用航站楼/隔离酒店生活群落。建设/加固境外输入与沿海省城之间的“跳板”,显得极其重要。

所以报复性消费根本不会出现,甚至消费意识还会出现降级或者改观,国潮顶替国外奢侈品服饰,就是疫情引发改变的表象之一。

观点B:三年疫情,让中国年轻人消费观彻底改变了

昨晚,和几个年轻人聊天,发现了两个特别“反常”的现象,西方已经经历过,而中国也已经开始。第一,“固定式”消费正在消失,以前年轻人买某类东西,总是只盯着一个平台,从来不会去对比。以网上为例,比如电器去京东、衣服鞋子去唯品会、百货去天猫。可是现在年轻人变了,不在被思维固定,而是衣服鞋子也去京东,数码电器也去唯品会。第二,对进口产品的“盲目崇拜”消失了,以前除了固定平台买,还要固定某品牌买。比如总是认为电器、包包要进口才更有面子,香水、化妆品法国、韩国、日本最好。现在变了,进口依旧会买,但国产的比例在增加。就拿鞋服、化妆品来说,2021年安踏营收逼近500亿元,正式超过阿迪达斯中国的营收。日媒也报道,中国化妆品正让韩国化妆品黯然失色。这两个现象,早在多年前,美国、日本就已经经历过。上世纪70、80年代,质化消费在美国崛起,穿名牌、戴名表、开豪车在美国盛行。但短短10多年过后,90年代理性消费意识,大家收入高了却更加理性了,更加喜欢实在的东西。日本消费者也是,从追求名牌到追求简单、从崇尚欧美到日本意识、由物质到服务。中国消费者越来越不再拘泥于一个品牌和平台,评判一个品牌不再是进口还是国产,而是是否满足需求;评判一个平台不再是规模和体量,而是服务和性价比。背后原因是大家越来越理性、成熟和充满自信的体现,随着这一趋势愈发明显,未来10年将是国货大展身手的十年,也是消费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十年。

经济下行反而是优秀企业脱颖而出的机会

经济这东西,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没什么奇招一使,经济就能立马好转的。现在不是政府不关心经济,是真没啥好招。美国政府不想把通货膨胀打下去吗?当然想,减少进口关税都想搞了,也是没招呀。经济本来就是周期性的,有上行有下行,就得熬过去。上行期信心满满,投资消费借债。下行期就得去还上行期的债。上行期杠杆加的越爽,下行期就多难受。有些人一个月挣2万、就敢借1万5月供的房贷……目前经济就是没啥好办法。彻底给房地产松绑,就是把炸弹往后放,后面迟早炸得更厉害。没法松绑。彻底大放水,马上通涨就爆了。天天说政府不关心经济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对防疫不满,鼓吹放开。但是,放开防疫,经济也不会变好。短期内3-6个月大概率更糟糕。不是不关心经济,是没好办法。429政治局会议说的挺清楚: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是啥意思,就是坚持、挺、熬呀。我说过好几次,未来几年,就是比烂的时代,所有人都会很难受,要做过一段艰难日子的准备。谁都希望经济好,谁也没有灵丹妙药。另外,每次经济下行,都会淘汰一批企业,坚持下来的,反而是优秀企业脱颖而出的机会。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