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问题并非我国特有的情况。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期间,英国金融产业委员会通过调查认为当时的英国中小企业存在“麦克米伦缺口”,即金融机构存在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排斥问题,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资金缺口,这被普遍认为是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的起点。
尽管 Modigliani 和 Miller 在 1959 年就证明了在零信息成本、完备市场和完全理性假设的基础上,企业内外部融资成本没有差异,因此不存在融资约束问题,但现实市场显然不符合以上基本假定。
Myers 和 Majluf最早提出了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会提高企业外部融资的资金成本,因此企业往往采取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融资次序,即所谓的优序融资理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往往在债务融资环节不得不面对困难的境遇。
Bernanke 和Gertler讨论了公司经营中的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治理模式使得公司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凸显,造成不可忽视的代理成本,进而导致企业外源融资成本显著高于企业内源融资。
Khurana 等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存在此类融资约束的中小企业往往需要从经营活动现金流中留存更多的现金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投资机会,体现了明显的“现金-现金流” 敏感性。
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约束情况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据证实。Sulliva等在 1998 年基于美国破产小企业的调查表明,有接近 30%的小企业破产是由于资金缺口得不到及时补足导致的。
Peek 和 Rosengren以及 Strahan 和Weston收集了多个国家中小企业来自银行的贷款数据,并通过研究发现,各国商业银行均对中小企业存在融资歧视现象,而企业规模越小,受到的这种歧视越严重。
世界投资环境调查亦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中小企业认为融资约束是企业健康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Ameida以及 Mallick 和 Chakraborty分别给出了对于融资约束和融资缺口的理解,认为融资约束是企业面临的最高外部筹资金额约束。
融资缺口则是企业期望获得的融资贷款额度与实际能够获得的贷款额度之间的差额,而那些意识到贷款需求很难被金融机构满足从而直接放弃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也是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国来看,周其仁和胡庄军在 1987 年就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金融机构对企业发放贷款时特有的一些控制方式,即贷款行为受到对借款人的品质信任和其特定社会身份取向以及地方政府干预的共同影响。邓向荣和周密也对“麦克米伦”缺口在我国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
结语
不过我国学者多数都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成因和解决方案上,体现了更加务实的一面。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