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
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是稳经济、保就业、保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青岛全市市场主体突破200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占比超98%,民营企业占全市实有企业总量超95%。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是主体、园区是载体、政策是保障。
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助一臂之力,眼下,由青岛银保监局、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发起的“金融助实体·益企进园区”——我与企业共成长融资服务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金融服务活动颇具“实操性”。相关部门及金融机构将通过走访调研,深入对接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向园区内企业发布《“金融助实体·益企进园区”融资服务活动需求清单》,全面搜集、摸排园区内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问题、诉求,同时组织金融机构针对企业反馈的问题困难,“一企一策”研究解决方案,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助力全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助力实体 7家金融机构组团为企业送“礼包”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15日,“金融助实体·益企进园区”我与企业共成长融资服务活动走进青岛蓝谷。期间,农业银行青岛市分行、浦发银行青岛分行、人保财险青岛分公司、青岛市工程咨询院、青岛融资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青岛聚量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华炫鼎盛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金融机构“组团登门”,为区内企业送来“金融礼包”。
7月15日,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郭振栋、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李杰、青岛银保监局副局长宋朝晖带队走访青岛蓝谷企业
吸引这些金融机构纷至沓来的,不是企业充裕的抵押担保物,而是园区未来发展的希望之光。作为青岛市委、市政府助力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的战略承载区,青岛蓝谷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三大国家级示范基地,集聚了“国字号”科研机构28家,高校及研究院25所,各类创新平台77个,拥有各类人才1万余名。“当前,青岛蓝谷正锚定海洋科学城的目标,加快打造四大千亩产业园区、三大城市更新板块,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蓝谷新城。”在青岛蓝谷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即墨区委副书记毛军响看来,金融机构纷纷设立分支机构,推出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正是对青岛蓝谷未来发展信心的体现。
区域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担当。在青岛蓝谷,聚焦新兴产业的科创型企业可谓藏龙卧虎。截至目前,蓝谷工商登记注册企业超过7000家,其中独角兽企业1家,高企、专精特新及国家科小企业190余家。
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海洋、湖泊立体剖面观测系统国内领先,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作为企业的“看家本领”,物联网技术、水下图像、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让他们在深远海人工智能作业装备领域成为国际一流科技公司。就在最近,企业自主研发的网衣清洗机器人入围2022年度山东省首台技术装备。
智慧航海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国内首个全栈自研的自主航行系统,集自动靠离泊、自主避碰、自主循迹等功能为一体,支持船周环境重构,实现船舶自主航行。公司在智能航运领域累计获得各类知识产权证书近300项,其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共建有目前全球唯一一个集无人驾驶智能船舶、远程运控中心和智能船舶测试场为一体的综合实验基地。
金融创新 让无形资产成为企业融资“金刚钻”
作为科创型企业集聚地,青岛蓝谷在决胜产业未来的同时,企业发展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资金难题。
“整个行业市场空间很大,研发投入也很大,作为创业公司,我们成立三年来已经投了一个亿。”调研中,一家创新驱动的高科技细胞生物医药公司负责人坦言,行业研发周期较长,想要尽快在赛道中突出重围,强有力的融资支持必不可少,就企业自身而言,后续仍然面临数亿元的资金投入需求。
另一家深远海智能网箱设备研发企业的负责人也坦言,由于造价成本较高,作为养殖装备目前客户以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为主,对于扩大销售规模存在一定制约。
企业的痛点,正是金融服务的突破点。“金融助实体·益企进园区”我与企业共成长融资服务活动的一大亮点便是金融科技创新。
7月15日,与青岛蓝谷企业座谈
例如,针对青岛蓝谷区内企业所生产的单套产成品价值较高的特点,青岛聚量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推出厂商直租模式。“这种模式区别于传统融资租赁,可为企业下游客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从而帮助企业扩大销售规模,提升市场份额,增加竞争力。”青岛聚量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此次走进青岛蓝谷专场融资服务活动为例,通过走访调研发现,无形资产是蓝谷区域内各涉海高端科研企业的“金刚钻”,为此,近期他们还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探索研究无形资产融资租赁模式。下一步,公司将积极推动无形资产融资租赁业务的尽快落地,同时紧紧围绕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提供融资服务,摒弃传统的抵押担保手段,对租赁物实行数字化穿透,盘活企业经营性固定资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现对实体企业的金融助力。
政策护航 机制优化解企业融资难题
“金融助实体·益企进园区”——我与企业共成长融资服务活动旨在通过组织动员全市金融机构力量,深入对接青岛市重点产业园区,针对园区内企业所急所盼,采取针对性金融帮扶支持措施,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助力全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悉,截至今年5月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679.54亿元,较年初增加303.09亿元,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0.4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6.67万户,较年初增加1.36万户。民营企业贷款余额6697.04亿元,较年初增长3.92%。今年前5个月,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59%,较上年度下降0.4个百分点,有效节省了小微企业财务成本支出。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精准触达,离不开政策引导和扶持。今年以来,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会同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相继发布《关于落实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发展的通知》、《青岛市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奖补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助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例如,针对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有效抵押物,仅有的机器设备又得不到银行认可,致使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这一问题,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借鉴南方先进城市经验,以建立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为契机,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关于落实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发展的通知》规定,按照不同代偿率,分别给予企业再担保代偿额的100%、80%、60%、50%补偿,有效建立起市级再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
针对企业反映的担保费率偏高问题,对市场化担保机构开展的单户担保金额1000万元及以下且年化担保费率不超过1.5%的业务,给予年化担保费率0.5%的补贴;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且年化担保费率不超过1%的业务,给予年化担保费率1%的补贴,积极引导融资担保机构开展低费率担保增信。
同时,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坚持平台思维和生态思维,针对企业反映的“政策不易找、申报靠腿跑、进度看不到”等难题,开发建设“青岛政策通”一站式政策服务平台,并对平台功能持续优化,打造了“一口发布、一口解读、一口兑现、一口服务、一口评价”政策惠企机制。截至目前,平台累计浏览量突破376万次,汇集政策信息超过2.3万条,注册用户2.5万户,6200余家企业完成线上申报,按期申报率达到百分之百。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