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在证券市场,为何会产生“情绪投资”,其中影响因素有哪些

网友发布 2022-07-29 23:03 · 头闻号投资融资

“数字100”公司对于投资者的背景进行了调研和统计,主要的调查对象为在过去有投资过证券市场的受访者,有效样本总计有1000份。

其中,男性和女性受访者各占62.7%和37.3%。而受访者的年龄分布方面,0.4%的投资者不到20岁,7.1%的投资者落在20-29岁之间,36.1%的投资者属于30-39岁之间,38.8%的投资者是40-49岁,另外有17.6%的投资者年龄大于50岁。

以50岁作为界限,中老年人的比例接近五分之一,这往往也是非理性投资者集中的年龄层。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人普遍喜欢存钱,中老年人经过大半生的积累,往往有一定数量的积蓄,随着资本市场的完善,中老年人也希望通过投资来实现保值和增值,有非常强的投资意愿。

同时很多这个年龄段的投资者很多已经退休,有较为宽松的理财时间,所以投资成为他们消磨退休时间,展现新的自我价值的领域,他们也成为社会个人投资的主力军,投资品种也十分广泛,发生非理性投资的概率比较大。

另一方面,中老年无论脑力还是体力已经进入了衰退期,适应变化能力较差,过分相信比较旧的知识结构或者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很容易受到一些非法的广告吸引而跌入美好的陷阱,导致收益下滑甚至血本无归的窘境。

教育程度上,我国投资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专及以下学历的投资者占到61.67%。

在我国,高中以前基本没有金融教育,

除了大学里金融,经济等专业其他专业也没有投资者的基础教育。

投资者为对金融知识、投资策略基本上没有研究,股评家的评论和网上的相关分析成了主要受教育的途径,有的投资者甚至不了解证券,大家买我也买。

只看收益不懂风险的投资者

有句古话叫“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用这句话来解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再准确不过。

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追求利润的,或者是股利/利息收入,或者是价格差异套利,投资者永远会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

但资本市场中,收益和风险并存,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如果只关注收益而忽视了投资中的风险,后果往往不堪设想,少则伤筋动骨,重则破产跳楼。

忽视风险的情绪投资行为是由于大部分人对于风险不了解,或者那些过度自信的投资人认为熟知风险,人有多大胆,就有多大产,这些风险偏好型投资者,通过承担风险本身来满足风险投资的乐趣,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风险降临,损失惨重。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不仅仅是一句大家熟知的口号,更重要的是要每个投资人对风险都要有敬畏之心。

认知不同,盲目从众

在投资过程中,每一个投资者都希望最小化风险,最大化收益。

短短几个字却不是这么容易实现,它需要投资者非常专业和理性,对投资标的十分了解,掌握公司的运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并经过缜密的分析做出判断。理性投资一定是基于有价值的投资信息和合理的分析。

现实生活中,投资者缺乏对投资对象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往往只是根据财经频道股评家的推荐或者是财经网站的论坛等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在没有掌握足够的投资信息情况下盲目投资,这本身也是情绪投资的表现。

这些投资者只想到或者看到高额的回报,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投资了什么,投资对象是否稳健,也不清楚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回报率,

只是看到朋友买,邻居投,有人发了财,于是一拥而上的跟风购买,产生“羊群行为”。

比如曾被一度炒高的普洱茶,茶会上竟然拍出40万人民币一斤的天价;威海的度假海景房,从不知名到之后免费旅行团看房,再到目前成为“空城”;诸如此类还有比特币等数字货币,投资者们在没有专业知识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对所谓的引领未来的新事物趋之若鹜,最后的结果就是血本无归。

认知不同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中国地大物博,投资者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受教育程度不一致,这些都会造成面对信息时候的解读不一。

很多人获取信息是花费了很大的代价,但是也不一定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信息,因此投资者们就会笃信专业人士口中的信息,跟随他们最简单有效,这种你买我也买或者大师推荐就买的情况,很容易形成羊群效应。

这种羊群效应是投资者决策相互影响,互相传染,最终形成个体趋于整体的一种心理状态,进而在市场中进一步扩大,对市场产生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因此羊群效应这类心理特征现象也是造成证券市场上出现的价格泡沫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理性投资者,除了有敏锐的大脑和冷静的心态,还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投资股票需要对标的公司的基本面有深刻的了解。

从基本面分析中,

应当了解并分析影响投资标的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标的,对业绩影响的大小等,另外还需要了解国内外宏观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产业政策结构的变化、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管理层变化等。

从技术分析中,通过公司以往的股市价格走向,预测出未来的趋势和变化,常用技术指标的变化等信息。

如果连这些基本的信息都不知道,这样的购买下就是非理性投资。

一味追求高科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科技在证券市场上的应用越来越多。

不仅有大公司出品的各种投资软件,同时也不乏各种科技牛人自己编写的程序,这些软件越来越自动化,

一方面给投资者提供了很多方便,软件中有很多的指标技术分析,大家只要按照软件提示的指令来操作买卖交易,非常方便。

越来越多新的产品和信息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不断涌现,这让人们产生了依赖,但是另一方面,有时这些产品也误导投资者,很多投资人自己无法进行分析,或者缺乏耐心,完全相信软件选股和荐股,甚至在哪个价位买卖股票的决定也是让软件来确定,如此盲目的要软件来决定购买行为,也是很多金融诈骗的导火索。

很多的金融诈骗公司就是利用投资者无脑的现象,号称自己的系统是接入了国际X市场的内部系统,和国际市场黄金,外汇同步,利用开发的软件进行金融投资推荐,事实上这些软件就像一个游戏一样,完全在诈骗公私的掌控之中。

还有的机构通过社交媒体,比如营销,推荐股票,号称推荐成功赚到钱才会收取佣金,而实际上它们利用这些虚假软件误导投资者,一般是先要投资者小赚一笔,尝到甜头之后再鼓励投资者加大投入。

当投资者拿出身价投进去想获得更大的利润时,诈骗集团将钱全部骗走,这样的诈骗案例在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

科技是日新月异,的确为我们的投资行为提高了效率,使得非专业人士也有了赚钱的机会,但是科技在改善人们投资环境的同时,

投资者们是否太盲目追随了?

相信而不尽信,是很多人知道而做不到的,毕竟所谓的软件,程序都是人设置的,既然存在人为行为,就一定有漏洞的,还是要依靠专业判断。

过度自信

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往往沉浸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从过去的模式里推到现在的决策,

他们受“经验主义”的影响太深,常常因为对自己超凡自信,对信息反应过度或者反应不足,追涨杀跌,失去理性。

在牛市的时候,投资者们跃跃欲试,会变得很乐观,对利好的消息过度解读而对利空的消息放置不理,盲目地投注追涨;而熊市来临时,又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投资者通常会跌入悲观的情绪之中。

对某些不停下跌的股票时,投资者开始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此时的价格是“抄底”的好时机,没想到买在半山腰,投资者又不断的加仓,抄来抄去发现没有底,

当初的判断太过于自信,于是陷入悲观的情绪。

当每一个投资者都深陷悲观情绪的时候,整个市场就会变得过度悲观,本来只是短暂下跌调整,这样反而变成大跌大落。

一个人过度自信只会要自己损失,而整个市场过度自信就会破坏证券生态,造成非理性的暴涨暴跌。

投资者的偏执是中的过度自信原因之一,投资者往往只选择看到和自己的判断和解读一致的信息,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并且因此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对其他信息完全忽略不计,而事实上有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认为自己一切尽在掌握,根据自己的判断之后频繁操作交易,这种交易会产生昂贵的交易成本,很多时候投资交易甚至无法覆盖交易成本,因为频繁操作,所以也会造成证券市场的高换手率。

根据国泰SISMA的数据分析,2015年上半年流通股本平均日换手率为1,而2018下半年的平均日换手率为0.48左右。

这说明市场好的情况下,投资者通过频繁交易而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而遇到情况不好的时候,

反而会引发处置效应,捏在手中静待涨幅。

根据数字100公司的统计报告,受教育程度整体较低,男性较多,并且有一定积蓄,而股票市场的“高风险高收益”恰恰满足这些投资者高额回报率的愿望,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不是家境特别富裕,

“炒股”无疑是最快积累财富,使自己跨入上一个阶层的天梯。

加之这些投资者有一定财力去股票市场中拼搏,在不熟悉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下,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情绪”“内幕消息”做判断,“大盘看涨指数”“投资者信心指数”等这些可以将投资者情绪量化的指标,也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情绪和股市波动的重要参考指标。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