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一定时期对有利于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但长期影响有限。当前商业银行融资类产品均具有还本付息的固定收益特征,它包括计息条款、还本条款和含权条款等。利率构成了金融产品最重要要素也是银行收益最重要来源。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行为,是指它是基于从银行市场吸收资金的成本、融资主体对利率的敏感度、银行风险偏好结合货币政策、经营目标等方面做出的产品定价决策。
商业银行利率定价,受到客户因素、市场机制因素以及自身资金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由于外部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管制体系基本淡出,银行内部创新深化、功能特别是流动性管理功能演变等内外因素作用下,银行可以更充分参与金融市场,信息传导效率更高,信息交互更快,价格捕捉更加敏锐。
因此,银行应加大利率定价自主性和操作能力,呈现出精细化、差异化、灵活化和市场化特征,形成一套运转完善的定价体系和内部考核体系。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定价机制,便于商业银行灵活应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同时搭建有助于缓解当前宏观经济薄弱领域“融资难与融资贵”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各方面要素综合定价,不再搞“一刀切”的简单划分。商业银行需要综合客户风险、企业规模、行业类型、信用评级、综合贡献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逐笔的、个性化定价。银行资金运用目前早已超出单纯贷款范畴,而是扩大到各种利率和信用债券、资管计划、同业存单甚至企业股权等,来源的多元化使得银行定价范围和品种明显扩大。
其次,商业银行根据资产配置、范围、品种设定差异化的定价曲线。银行可以在风险收益并重前提下,根据市场情况,区域情况,依据不同定价策略更好为企业降本增效,缓解融资贵问题提供差异化支持。在定价参考方面,由于商业银行更加广泛参与债券发行、银行间同业交易以及非标转标市场等多层次金融市场,银行有了更多市场公允价值和市场收益曲线作为参照使得其定价更加科学性避免了盲目定价;在资金成本方面,金融创新使得跨业金融产品出现,银行负债来源更广,可以综合考虑资金收益情况下进行负债,有益于成本管控。
第三,
商业银行发挥主动定价权优势。商业银行在充分考虑市场因素、资金获取成本以及客户要素等基础上,商业银行可利用自主定价围绕产品契约的发行条款、期限条款、计息条款、还本条款与含权条款等利率定价要素展开深入研究,从提高业务系统的快速创新能力入手,提高系统功能的前瞻性,以客户为中心,以成本为参照,实时关注金融市场价格曲线情况并充分考虑本行资金头寸和账面利润等情况,充分运用价格手段拓展业务领域、优化经营模式。
第四,
采取科学合理定价策略,对重点领域业务给予特别标准。比如高新技术、高新制造业一些重大项目投入与研发期长,资金需求量大,上述特征导致金融资本投入与回报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平衡。有鉴于此,商业银行应从全局评判,注重定价机制连续性,比如在项目持续期内进行综合考量,而不是片面以当年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结果。此外,银行定价策略既要考量经济效应也要考量是否有利于当地经济升级转型等等,将商业性和社会性良好的融入到利率定价机制当中来。
二、
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丰富民生类金融产品
渠道服务和零售业务是提高个人客户粘性和提高获客、留客以及优客的最有效手段,商业银行应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丰富民生类产品高服务效能,以此稳定长尾客户群体,发掘客户潜力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同时增加金融服务的渗透度,实现不同客群的兼顾与协调发展。具体包括:
第一,
加强线上渠道布局。包含两方面措施:在前台营销方面,深入融合科技手段,推行顾客界面创新,优化客户体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营造更友好的交互渠道。加速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客服中心等线上服务平台升级迭代。通过交叉销售搭建多元化场景,跨界借势增加客户粘性,如“金融+”模式与其他行业实现集客模式的创新;
在中后台运营管理方面,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多渠道、全流程的上线化,特别是运营流程的实现集中化、数字化的云端操作在增强支付结算效率同时,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推动运营体系线上化与平台化。借助区块链等新技术银行可以几乎实时从数据搜集到后台校验、交易操作以及清算等一系列操作,线上产品和客户需求匹配度将更高。
第二,
加速线上渠道迁徙。布莱特·金认为“未来的银行将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比如本次新冠疫情无疑将推动银行加速渠道线上迁徙步伐,打造所谓“非接触型银行”模式,在“非接触型”模式下,银行与客户之间将实现“屏对屏”沟通,银行借助相关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通过非物理接触方式接触客户。但是,线上渠道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对线下渠道的摒弃,相反轻型化和智慧化物理网点将成为银行服务的窗口并与线上渠道成为互补,包括场景化建设、渠道合作都需要银行通过物理网点在交易流程协同、特殊客群服务协同、线上线下销售协同以及基于物理网点打造金融生态协作圈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
打造场景化金融生态圈。在金融服务领域,移动支付的C端入口被AT两分天下,具有典型的寡头垄断特征,银行机构需要通过在B端金融市场发力构建场景式业务圈,发挥自身渠道和客户优势才能占据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商业银行应加快搭建基于网点周边金融生态圈,通过线上与线下融合方式,一方面发挥物理网点优势与周边商户合作,通过相互引流搭建跨行业场景生态圈,延伸服务触角丰富获客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嵌入众多深化场景,当地居民生活与消费等方面数据也将成为线上营销渠道的重要参考,通过深入发掘与分析居民金融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场景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网点留客与优客,形成线上与线下的良好协同。
第四,
加强民生类产品开发与推广力度。
包括:
多元化居民财富产品,提高资金吸收管理能力。商业银行应以成立理财子公司为契机进一步丰富业务品种,推动居民理财产品底层投资资产多元化,具体应向直接融资市场渗透,逐步实现间接融资体系向权益市场的导流。
在具体客户群体管理上,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针对高净值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财富咨询和管理方案。商业银行可基于资产配置方法和工具,系统评估客户的金融需求和风险偏好,将涵盖财务规划、资产管理、投资、保险、信托等诸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定制出适宜的产品服务方案。其次,针对众多长尾型零售客户,则应借助科技、组织架构改造和打造多方参与开放式服务平台等措施优化升级获客方式,基于本地的多种类生活场景提供综合化打造涵盖理财、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水电、煤气代缴等社会民生服务等跨业交叉模式,服务大众民生同时提高营销效能。总之,商业银行需通过提高零售类核心负债获取能力创新交叉销售渠道,提高派生存款,多元化业务收入,增强资金吸收能力,强化储蓄投资转换的基础职能。
加强居民消费类融资产品的供给能力。商业银行需创新消费信贷场景,开发多层次消费金融产品以此推动居民消费升级,达到拉动内需以及优化银行业务结构的目的。商业银行应不断深入消费信贷场景开发,围绕客户需求,以“住、行、学”等方面开发新的产品,覆盖旅游、教育、安居甚至医疗美容等多个场景,在增信方面摆脱单纯不动产抵押的依赖,基于社会信用、脸谱分析和物流、非房屋产权方面创新把控方式。此外,把握消费信贷发展契机,着力提高汽车金融公司、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等机构营销平台客户贷转存比例,从而获得资金沉淀。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